前 言
《非洲菊切花生产标准》共分两个部分: ——第1部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第2部分:产品质量标准。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以美化家居环境、探亲访友,举行各种庆典活动为主的鲜切花消费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新时尚。鲜切花走进寻常百姓家庭不再是奢侈。为促进大云乃至全国鲜切花生产的发展,不断地推出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制定本标准。对非洲菊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操作、设施条件、肥药使用、农业综合措施作具体规范。
本部分中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海盐县农业经济局提出。
本部分起草单位:海盐县农业经济局林果特产推广站。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蒋小留、周智萍 本部分由海盐县农业经济局负责解释。
第1部分 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非洲菊的定义、幼苗培育、大田栽培、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及采摘收获等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海盐县非洲菊鲜切花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订单(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4285-19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1-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 GB/T8321.2-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 GB/T8321.3-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 GB/T8321.4-1993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 GB/T8321.5-199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 GB/T8321.6-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 GB/T8321.7-2002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 3 术语和定义
本部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3.1 非洲菊
原产于非洲南部的暖温带草本自然鲜花,花型整圆似太阳,花瓣轮齿状,别称扶郎花。学名:Gerbera jamesonii Bolus。
3.2 多年生草本花
一次栽培可连续两年以上开花的草本花,如非洲菊、鹤望兰等。 3.3 组培苗
在无菌条件下,利用植物组织或细胞,通过培养诱导分化培育出来的植株。
3.4 假植苗
组培幼苗未经营养钵培育,直接假植在苗床内,待长到一定规格移栽大田的小苗。
3.5 修剪
利用人工措施如疏叶、疏蕾等来调整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方法。
3.6 花期调控
通过肥水、温度调节及打顶疏蕾等措施来调整植株开花期或延长花期的技术。
4 幼苗培育 4.1 品种选择
一般选用四大色系列:红色、黄色、粉色和混色,如大红绿心、鲜黄绿心、鲜黄黑心、粉红绿心、粉红黑心、桔红绿心、复色花等约20个品种。
4.2 营养钵选择 4.2.1 营养钵规格
选用钵径8cm,高10cm,钵底有排水孔的塑料制钵。 4.2.2 营养土要求
采用稻板土加珍珠岩,有条件加适量泥炭土,比例为8:2或7:1:2。 4.3 苗床制作 4.3.1 苗床规格
苗床应高出田面(10—15)cm,表面整体平整,长度根据苗棚,宽度1.4m。
4.3.2 搭建苗棚
搭建普通大棚,大棚规格一般要求6m×30m,冬季要求增添内棚,并配备加温设施。
4.3.3 苗床消毒
在制作苗床前15天用25%多菌灵500倍喷洒至土壤湿润为宜。 4.3.4 标准容量
普通大棚6m×30m=180m2。中间空操作道0.4m,两边各空0.5m,两端各空1m,紧接排钵,每棚可座12000钵左右。
4.3.5 浇足底水
放置营养钵的苗床用清水浇透,保持一定的湿润度。 4.4 幼苗种植 4.4.1 幼苗要求 选用无菌组培苗。 4.4.2 幼苗规格
非洲菊组培苗,一般要求3—4叶为宜,根系要求完整。 4.4.3 种植时间
除了高温季节外可全年种植,但一般在每年的春季3—5月份最适宜。
4.4.4 种植要求
组培苗苗体较小,应通过营养钵培育,浇湿营养土以不粘为宜,适当浅栽,根茎部微露出营养土,根部舒展。
4.5 苗床管理 4.5.1 幼苗管理
保持苗床和钵土湿润,浇水时间应选择在早上或傍晚,避开日中高温,当棚内温度超过35℃时用遮阳网覆盖降温,每隔7—10天喷一次防病药剂,及时防止病虫害,注意通风透光。
5 大田栽培 5.1 田块准备 5.1.1 田块选择
应选择平整、肥沃、能排能灌,地势较高,背风向阳,日照充足,微酸性常年种植水稻的田块为宜。
5.1.2 土壤消毒
用2000倍402浇灌消毒,以土壤湿透为宜,用薄膜覆盖24小时。或用38%甲醛200-400倍液浇透土壤为宜,用薄膜封盖7-10天,揭膜后要翻一遍土壤,种植安全期应保在10天以上。
5.1.3 土壤改良
在冬季之前深翻土地,耕作深度不少于20cm,经低温冰冻使土壤疏松,改善土壤通透性和团粒结构。
5.1.4 施足底肥
非洲菊为多年生植物,一次种植多年收获,应施足底肥,每亩要
求施腐熟土杂肥不少于2吨,复合肥75kg,发酵菜籽饼肥150kg,磷肥25kg。
5.1.5 开沟作畦
移栽前1个月开沟作畦,以6m大棚为准,作3畦,畦宽1.4m,沟宽(30—35)cm,深25cm以上,棚边各空50cm左右,畦长度根据大棚而定。
5.2 定植 5.2.1 搭建大棚
定植前15天搭好大棚,雨过地湿后盖膜,土壤湿度以不粘定植工具为宜。大棚宽度一般为6m,长度根据田块。
5.2.2 大苗移栽 5.2.2.1 钵苗标准
无病虫害,5片叶以上,苗高不小于10cm,茎部粗壮,叶色嫩绿。
5.2.2.2 钵苗移栽
定植穴直径不小于10cm,深10cm以上。定植时根部舒展,茎部微露出地面。
5.2.2.3 假植苗移栽
假植苗直接移栽大田方法同钵苗移栽,但假植苗如苗体在15cm以上的应打去两片大叶,以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成活率。
5.2.3 定植时间
非洲菊定植四季皆可,但应避开高温季节,一般以春季4—5月份较宜,冬季定植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棚内的温度保持5℃以上。
5.2.4 定植密度
以标准大棚6m×30m=180m2为准,定植株数一般在1100株,1.4m畦分四行种植,边行离沟边20cm左右,中间平分,株距(30—33)cm。
5.3 田间管理 5.3.1 温湿度控制 5.3.1.1 温湿度要求
棚内温度随着季节变化差异很大,一般要求冬季最低温度保持5℃以上,夏季最高温度控制在40℃以下,相对湿度掌握在70%,经
常通风降湿。
5.3.1.2 温湿度调节
普通大棚温湿度调节手段:冬季加膜,夏季盖遮阳网和通风降温,当冬季棚温低于8℃时,应增加1—2层套棚膜(尼龙或无纺布),套棚膜日揭夜盖;夏季棚温接近40℃时应覆盖遮阳网降温,上午10时—下午3时遮阳,避免全天遮阳影响出花率。
5.3.2 定植后管理
缓苗期保持土壤湿润,晴天温度过高时加盖遮阳网,减少水分蒸发,适当通风换气,成活后揭网。
5.3.4 生长期管理
定植成活后进入营养生长期,应掌握干干湿湿,促进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协调发育,看苗施肥,少量多次,一次施肥掌握每30m棚(3—4)kg复合肥,(8—10)担水浸泡一昼夜,充分溶解后浇根,约15天施一次肥。
5.3.5 开花期管理 5.3.5.1 疏蕾
定植后约60天进入初花期,为确保苗体发育健壮,应及时疏去第一批花蕾,待苗体发育正常,长出10片以上叶片时保留花蕾。
5.3.5.2 疏叶
定植后80—90天后开始正常采收,营养生长阶段结束,根据各品种特性,一般每株苗超过12—16片叶时应疏去落黄和多余老叶,经集中养分提高出花率。
6 肥水管理 6.1 施肥
以有机肥料为基础,在生长发育的各个不同时期增施速效肥,积极推广生物有机肥,配合使用微肥。
6.1.1 施肥原则应符合下列要求: A、翻耕时施足底肥,以有机肥为主; B、幼苗期薄肥勤施,以复合肥为主; C、生长期根据需要,适当增施钾肥; D、采收期N.P.K配施,辅以根外追肥。
6.1.2 施肥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底肥根据本标准5.1.4条要求施足底肥;
B、营养生长期隔10—15天施一次速效复合肥浇施,浓度0.5%左右;
C、开花采收期应适当提高浓度,用(0.8—1.0)%复合肥浇施。 6.1.3 施肥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底肥深施,翻耕入土;
B、浇施:肥料充分溶解于水,用量按本标准6.1.2条要求; C、深施:深秋初冬复合肥深施,每亩30kg左右,施后浇水; D、根外追肥:主要增钾,用(0.2—0.3)%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 6.2 灌排水
6.2.1 幼苗期灌水应符合下列要求: A、做好苗床,浇足底水,保持苗床湿润;
B、营养钵放置后浇湿钵上,以不粘为宜,每天早上或傍晚浇水,保持钵土湿润;
C、浇水方法:用洒水桶均匀细洒。 6.2.2 大田灌水应符合下列要求:
A、生长期灌水:要求干干湿湿,看苗给水,少量叶片落黄及时补水;
B、花期灌水:保持土壤潮湿,掌握夏季多灌,冬季少灌; C、灌水时间:早上或傍晚,夏季避开高温; D、灌水方法:采用塑料滴管灌水。 6.2.3 排水
保持排水畅通,梅雨和台风季节应注意降低地下水位,确保田间不积水。
7 病虫草害防治
7.1 防治原则应符合下列要求:
A、严格执行国家植物检疫条例,防止检疫性病虫草害蔓延传播。 B、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根据病、虫、草发生发展规律,因时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草害。
7.2 防治要求应符合下列条件:
A、保证非洲菊苗体正常生长发育,增强苗体对病、虫、草害的抵抗能力。
B、发挥园地自然天敌的制约作用,保护天敌促进生态平衡; C、科学使用农药,达到减少用药次数,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控制环境污染,确保非洲菊优质和丰产。
7.3 防治措施
7.3.1 农业防治应符合下列要求: A、选择无菌组培苗,选择抗病虫新品种。 B、合理轮作,土壤深翻;
C、避免与非洲菊有相同病虫害的花卉混栽。
D、选择田块应远离与非洲菊相同病虫害的其他植物。 E、加强管理,健壮苗势,提高抗病虫能力。
F、利用疏叶疏蕾等农艺措施,及时清理病虫枯落叶和杂草,减少病虫源;
G、提倡人工治虫,尽量减少因农药防治造成环境污染。 7.3.2 生物防治应符合下列要求:
A、保护和利用天敌,发挥生物防治作用,用有益生物控制有害 生物,达到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菌之目的,以维持田间农业生态平衡。
B、合理有效地使用生物制剂,控制病虫害,减少环境污染。 7.3.3 化学防治应符合下列要求:
A、严格执行“GB4285-1989”和“GB/T8321”规定。 B、严格禁用高毒、高残留和“三致”农药等禁止使用的农药。禁用农药见附录A。
C、禁用无机农药、乳剂、油剂农药,以防出现药害。 D、加强病虫预测预报,做到及时准确地防治。
E、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和对天敌杀伤力低的药剂:对症下药,科学使用,注重喷药质量,讲究防治效果,减少用药次数;交替使用防治机制不同的药剂,延缓病虫抗药性。常用农药使用要求参照附录B。
7.3.4 主要病害防治 7.3.4.1 主要病害
根腐病、花叶病、叶斑病、白粉病、灰霉病、病毒病等。 7.3.4.2 主要病害防治农药使用标准按表1。 表1 主要病害防治农药使用标准
病害名称 防治标准和范围 防治适期 防治药剂和用药量 25%多菌灵500倍 其他防治措施 清除病株挖除病土 摘除病叶,消除病源 根腐病 根茎部及根部土层 发病初期 花叶病 叶面和植株 叶斑病 叶面和植株 发现叶缘枯斑状 70%百菌清600倍 发现少量褐色斑60%甲基托布津消除病叶,消除病源 点 1000倍 50%甲基托布津白粉病 整株喷施 发病初期 摘除病叶,消除病源 1000倍 50%速克灵2000倍, 发现病株整棚整株摘除病叶,结合除草,灰霉病 发病初期 50%万霉1000倍, 喷施 消除病源 克霉灵500—1000倍 病毒K1200—1400经常通风换气,降低发现病株整棚整株病毒病 发病初期 倍 棚内湿度,摘除病叶,喷施 20%病毒A500倍 兼治蚜虫、粉虱。 7.3.5 主要虫害防治 7.3.5.1 主要虫害
青虫、螨类、蓟马、潜叶蝇等。
7.3.5.2 主要虫害防治农药使用标准按表2 表2 主要虫害防治农药使用标准
虫名称 防治标准和范围 防治适期 防治药剂和用药量 其他防治措施 5%抑太保1500—各种草本类鲜切花及3000倍 结合清除杂草疏去青虫 为害初期 地被植物 40%毒斯本EC1000老叶 —1500倍 以非洲菊为主要为害73%克螨净EC1000虫块尚未扩散螨类 对象,防治时叶背面—1300倍 摘除卵块,消除杂草 初期 用足药量 15%扫螨净3000倍 叶片为害,嫩叶尤重,0.6%杀虫素2000—蓟马 防治水量足,喷施周为害初期 除去卵块、杂草 2500倍 到 叶片为害,非洲菊为虫块密集未扩37%潜克2500倍 潜叶蝇 主要为害对象,连片散为适时 神剑2000倍 统防,一网打尽 连续防治2—3次后进行一次蔬叶、除草 四季均有为害,并引白粉虱 起多种病害,如煤污为害初期 病 扑虱灵800-1000倍,功夫500倍加吡虫啉连续防治两到三次,1500倍,敌杀死300药物应交替使用 倍或敌敌畏原液薰蒸
7.3.6 草害防治 7.3.6.1 防治对象
所有影响非洲菊生长发育的田间杂草 7.3.6.2 防治原则
以人工除草为主:积极推广物理除草技术(如黑地膜覆盖地面);化学除草必须谨慎,要注意安全,防止损害苗体。
8 采摘收获 8.1 采摘时间 8.1.1 适时采摘
当非洲菊花瓣基本展开,花盘上外围花朵散落出花粉,色泽鲜艳,逼真为采摘适时。
8.1.2 应市采摘
根据市场行情、市场需求和特定日期(如适“8”和节假日),可适当推迟或提前2—3天采摘。灵活掌握,以提高效益。
8.2 采收方法
用手握住花梗中部,横向一扳,用力要柔和,防止拔松苗体,扳花时防止损坏周边初中花蕾。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禁止使用的化学农药
农药种类 农 药 名 称 有机氯类 六六六、DDT、氯丹、毒杀酚、无氨酚钠、三氯杀螨醇、杀螟威、赛丹 有机磷类 甲基1605、1659、甲胺磷、久效磷、磷胺、异丙磷、三硫磷、高效磷、氧化乐果、蝇毒磷、甲基异柳磷、高渗氩乐果、增效甲胺磷、马甲磷、乐胺磷、速胺磷、水胺硫磷、甲拌磷(3911)、大风雷、叶胺磷、克线磷、磷化锌、氟乙酰胺、速扑杀 氨基甲酸酯类 速灭威、呋喃丹(克百威)、铁灭克、灭多威(甘蓝除外) 熏蒸剂 磷化铝、氯化苦、二溴氯丙烷、二溴乙烷 其他农药 有机砷、苏化203、杀虫脒、益舒定、速蚧克、杀螟灭、狄氏剂、溃疡净、401(抗菌素)、敌桔双、普特丹、倍福郎、汞制剂、除草醚、菊酯类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常用农药的使用规定
农药名称 5%抑太保 5%卡死克 40%毒斯本EC 10%蚍虫啉(一遍净) 1.8%阿维菌素(杀虫素) 73%克螨特EC 15%扫螨净 50%辛硫磷 50%速克灵 50%万霉灵 克霉灵 50%扑海因 60%杀毒矾 25%多菌灵 50%甲基托布津 敌死虫 1%多抗灵 65%代森锌 70%代森锰锌 70%百菌清 77%可杀得 50%露速净 18%爱多收 72%链霉素 病毒K 20%病毒A 植病灵 44%速凯 37%潜克 30%爱苗 402 一季作物最多使用次数 3 3 2 3 3 3 2 2 3 3 用药量或稀释倍数 1000—1500倍 1000—1500倍 500倍 1000—2000倍 2000—3000倍 1000—1300倍 3000—3300倍 1000倍 1500—2000倍 750—2000倍 500—1000倍 1000—1500倍 600—1000倍 400倍 1000—1200倍 300倍 150—200倍 600倍 300倍 600倍 500—800倍 600—800倍 6000—8000倍 4000倍 1200—1400倍 500倍 500倍 1500倍 2500倍 1500倍 1500—2000倍
第2部分 产品质量标准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非洲菊鲜切花的产品质量技术要求,包括产品等级、检测方法、检验规则、判断规则、标识包装、运输贮存。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订单(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191—2000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3 术语和定义
本部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3.1 鲜切花
自活体植株上剪切下来专供插花及花艺设计用的枝、叶、花、果的统称,其内容可包括切花、切叶、切枝和切果等。
3.2 切花
各种剪切下来以观花为主的花朵、花序或花枝,如非洲菊、月季等。
3.3 切花整体感
花朵、花序、花葶(茎)、叶片的整体观感,包括是否完整、均匀及新鲜程度等。
3.4 成熟度
花朵、叶片或果实等发育成熟程度,作为鲜切花采收的重要指标,常因品种而异。成熟度高,表示鲜切花处于最佳采收期,成熟度一般,表示采收期稍早或稍晚。
3.5 花朵
花的总称,是种子植物有性繁殖的器官,形态上实为一短枝。典型花朵由花托、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组成,具各种颜色。
3.6 舌状花
多指菊科植物花朵,花冠平展如舌状的小花,非洲菊为舌状花。 3.7 花葶(茎、梗)
由植物基部抽生出来无叶、无节的花茎或无叶的总花梗。 3.8 花形
花冠的形态:即花瓣在花托上组合排列的状况,因植物种类而不同,是植物分类的重要形态特征之一。
3.9 花径(盘) 花冠的直径大小。 3.10 病虫害
茎、枝、叶和花等部位遭受虫危害或细菌、病毒、真菌、线虫等病原体的侵染,导致植物组织穿孔、缺损、发育不良,各种病斑、组织腐烂、坏死、变色等伤害。
3.11 缺损
由于粗放操作或由于贮运中的挤压、振运等造成的物理伤害,包括水渍、冻害、药害等伤害。
4、质量分级 4.1 产品等级
产品按要求分为一级品、二级品、三级品。 4.2 产品质量等级指标按表1。 5 检测方法 5.1 整体效果
根据切花的完整、均衡、新鲜、成熟、洁净程度以及切花的色、形等综合品质进行目测和感言评定。
5.2 花形
根据非洲菊花形特征和分级标准进行评定。 5.3 花色
按照该品种固有的花朵色泽为标准,用目测测定其纯正度。 5.4 花葶(茎、梗)
其长度用直尺测量,单位cm;粗细均匀程度和挺直程度进行目测。
5.5 花径(盘)
其大小用卡尺测量,单位cm。 5.6 病虫害
检查花杂、花葶(茎、梗)上是否有销往地区或国家规定的危险性病虫害的病状,并进一步检查是否带有该病菌或虫体和虫卵,必要时可作培养检查。
5.7 缺损
包括挤压、折损、磨擦、水渍、冻害、药害等伤害,通过目测评定。
6 检验规则 6.1 组批
同一产地,同一批次,同一品种,同一规格的产品作为一检测批次。
6.2 抽样
样本应具代表性,从提交检查的整批产品的不同部位随机抽取。抽取比例、抽样数按表2。
表2 抽样比例、抽样数 单位:扎 批量数 抽样比例 抽样数 ≤100 5% 1—5 101—300 4% 5—10 301—1000 3% 10—30 1001—5000 2% 30—100 >5000 1% 100以上 6.3 检验 6.3.1 株数检验
对抽取的样本进行逐扎清点株数(每扎20枝)。 6.3.2 单项检验
对抽取的样本的整体效果、花形、花色、花葶(茎、梗)、花径(盘)、病虫害、缺损等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分别按本标准第五章的规定。
6.4 结果判断
非洲菊产品质量等级分为3级,低于三级指标判定为级外。 6.4.1 株数判断
抽取的样本的每扎株数误差不超过标准株数(20枝)±1,有误
差的扎数不超过样本总扎数的5%,超过以上二个指标之一,应由交货单位重新整理包扎,并重新进行抽样。
6.4.2 等级判断
抽样的样本按照本部分产品质量等级技术指标进行评定,各项相关技术指标不属同一等级时,以单项目指标最低的一级定级。
6.4.3 合格判断
抽取的样本各项相关技术指标项目累计不合格项数不超过检验项目总数10%,判定该批次合格,超过10%时,判定该批次不合格。
7 标志、标识 7.1 标志
同一批次的标志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统一。凡符合本部分要求的产品,每扎商品花贴上商标、标签,包装箱外应贴上商标、标签。
7.2 标识
包装箱外必须注明产品名称、品种、产品标准号、花色、质量等级(级别)、产品单位名称、地址、采切时间、装箱数量、包装日期、经销单位名称、地址及按GB191—2000规定的“防湿”、“小心轻放”等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8 包装、贮运 8.1 包装
8.1.1 包装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A、单枝切花包装材料一般选用白纸或玻璃纸,做成两头开口的“V”字形包装袋;
B、每扎(束)切花包装材料一般选用玻璃纸,做成两头开口的“V”字形包装袋;
C、包装箱材料一般选用经济实用的瓦楞纸,做成专用包装箱。包装箱规格长73cm,宽48cm,高60cm,纸箱两侧需打孔,孔口距离箱口8cm。
8.1.2 包装方法
整箱包装:装箱时,各层切花反向叠放箱中,花朵朝外,离箱边5cm,中间需以橡皮筋捆绑固定。
8.2 贮运
8.2.1 贮藏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贮藏在阴凉通风、温度适宜、干净清洁的仓库或常温库内。 B、贮藏时间以不影响切花质量为准,高温季节为不超过1天,春秋冬季不超过3天。
C、贮藏期间严禁与水果混放。 D、严禁与有毒、有害物品混放。 8.2.2 运输应符合下列要求:
A、用具备防冻、防晒、防雨淋设施的汽车运输。 B、运输装卸过程应轻装轻卸,快装快卸。
C、严禁与有毒、有害物质混装,严禁用有污染的车辆装运。
表1 非洲菊产品质量等级指标
一 级 三 级 花形非常圆整,外层舌状花形基本圆整,外层舌状花形圆整,外层舌状花整花形 花非常整齐、平展,大小花基本整齐、平展。大小齐、平展,大小均匀 非常均匀 基本均匀 花径(盘) 花径大小≥10cm 花径大小(8—9.9)cm 花径大小(6—7.9)cm 花色非常鲜艳,各部分色花色基本鲜艳,各部分色花色鲜艳,各部分色泽一花色 泽非常一致,完全具该品泽基本一致,基本具该品致,具该品种固有色泽 种固有色泽 种固有色泽 花葶非常挺直、粗壮,粗花葶挺直、粗壮,粗细均花葶基本挺直、粗壮、粗花葶 细非常均匀、圆整; 匀、圆整; 细基本均匀、圆整; (茎、梗) 长度≥60cm 长度(50—59)cm 长度(40—49)cm 整体感非常好,新鲜度非整体感好,新鲜度好,成整体感一般,新鲜度一常好,成熟度非常好,洁整体效果 熟度好,洁净度高,具该般,成熟度一般,洁净度净度非常高,具该品种鲜品种完整特性 一般,具该品种基本特性 明特性 无明显病虫害、药害、肥无严重病虫害、药害、肥无病虫害、药害、肥害及害及其留下的斑点等,无害及其留下的斑点等,无病虫害及其留下的斑点等,无机械明显机械损伤、缺色、褪严重机械损伤、缺色、褪缺损 损伤、缺色、褪色、畸形、色、畸形、水渍、冻伤、色、畸形、水渍、冻伤、水渍、冻伤、灼伤 灼伤、允许有≤3%的切灼伤,允许有≤5%的切花有轻微缺陷 花有轻微缺陷 20枝为一扎,每扎切花20枝为一扎,每扎切花20枝为一扎,每扎切花包装 最长与最短差别不超过最长与最短差别不超过最长与最短差别不超过1cm 3cm 5cm 项目 指 标 二 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