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和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和试商方法,能够熟练地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初步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4、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2、教学难点:灵活地掌握试商方法。
3、教学关键:两位数笔算除法教学关键在于试商必须熟练。试商的方法很多,多数采用四舍、五入和口算翻倍数的方法。当除数的个位是1、2、3时舍去;当除数的个位是7、8,9时进1;当除数的个位是4、5、6时,先看作个位是5,再翻倍数,如16看作15,再想2个15是30,3个15是45等等。因此,除了让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外,还要辅以口算的训练,口算训练的针对性是很重要的,因为除数是两位数,在试商时总是用一个数去乘除数,目的在于有效地提高试商的能力。 1、口算除法
(1)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数整百整十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页上的内容,练习八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学会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整百、整十数的方法。 教学关键: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整百、整十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卡片。 30÷3 36÷3 60÷6 900÷3 80÷2 48÷4 84÷2 240÷2 840÷4 480÷4 42÷2 420÷2 63÷3 880÷8 550÷5 600÷6 结合学生的口算过程。让学生讲述:30÷3 42÷2 63÷3 480÷4的口算方法。 2、学具操作。
全班学生练习;把3捆又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可以分得几捆几根? 二、新授。
1、引言。我们已学过了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但仅限于被除数的每一位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如果遇到被除数每位上的数不能被除数整除时怎么办?这是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2、教学例1。口算42÷3
(1)学生试分小棒:把4捆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
当学生碰到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教具示范演示。
突出:4捆3等分,剩下1捆怎么办?与2根合在一起为12根,再3等分。
教师边演示边归纳操作步骤:先分整捆的,再分单根的,后把整捆与单根的合起来。 第一步:3捆3等分,每份1捆;
第二步:(剩下1捆拆开成10根,与2根合在一起是12根。)12根3等分,每份4根; 第三步:把1捆与4根合起来是1捆4根。 接着,全班学生在座位上完整地操作学具一遍。 (2)引导学生理解口算过程。 42÷3=? ①30÷3=10 ②12÷3=4 ③10+4=14
(3)指导学生学会看第36页教科书的分小棒示意图,让学生复述口算过程。 3、练习。完成第37页例1下面的“做一做”题目。 (1)板演:32÷2=?
①先操作学具:把3捆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②再口算得数。 ③后复述口算过程。
(2)独立练习其余两题。 4、教学例2。口算:420÷3=?
(1)审题,例2与例1有什么异同? (2)讨论:怎么想?
①把420看作42个“十”,42个十÷3=14个十,就是在14后面添一个0。 ②把420分解成300与120:300÷3=100,120÷3=40,100+40=140 (3)归纳:两种解法都对,但第一种更为简便。
三、巩固练习。完成教科书第37页例2下面“做一做”题目。 四、作业。做练习八的第1—5题。 (2)用整十数除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7页的例3、例4,“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八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关键: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0×6 20×5 30×3 40×4 6÷2 12÷3 16÷4 50÷5 81÷9 45÷3(最后一道由学生口算出得数后,再请学生说出你是怎么想的?即:先把45分两次来分,先分30,再分15,30÷3=10,15÷3=5,10+5=15。) 2、口答。
(1)60里面有( )个十; (2)300里面有( )个十; (3)150里面有( )个十; (4)360里面有( )个十。 二、新授。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现在开始要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今天我们先学习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1)先出示题目。口算:60÷10 ①读题。
②把小棒图放大贴在黑板或绒板上,也可用小棒图或实物通过投影放大。 ③结合图示请学生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求60里面包含有几个十)
④60÷10结果是多少应该怎样想呢?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思考算法:每捆小棒是10根,要算60除以10得多少,就要想几个10是60。因为6个10是60,所以60除以10得6。 ⑤想一想:60+10和6÷1的结果怎么样?为什么? (2)出示题目。口算:60÷20 ①读题,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②通过小棒图的直现演示,理解算法。待学生说出结果后,设问:你是怎么想的?(由学生回答:要算60除以20,就要想60里面有几个20?也就是几个20是60?因为3个20是60,所以60除以20得3。)
③教师指出:要算60除以20,我们只要想6个十里有几个2个十,就是只要想6里面有几个2,用乘法口诀三二得六,所以60除以20得3。 3、巩固新课。
做教科书第37页例3后面的“做一做”题目。 4、教学例4。
出示题目。例4 有儿童服装150件,每50件装一箱,可以装几箱? (1)读题,结合插图(通过投影放大)理解题意。 (2)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求150件可以装几箱,就是求150里面有几个50,所以用除法计算。) (3)列式:150÷50
(4)结合插图理解算理。每盒10件,每50件装一箱,要算150里面有几个50,就要想几个50是150,用乘法口诀三五十五,也就是3个50是150,所以150除以50得3。(或15个十里面有几个5个十。) (5)完整解答。
5、巩固练习。做教科书第37页例4下面的做一做”题目。 三、课堂小结。
结合读教科书第37页,师生议论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重点是什么?在议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今天学习的是“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先想被除数里面有几个十,除数是几个十,再根据乘法口诀,得出结果。 四、课堂作业。做教科书练习八的第6-10题。
教学内容:浙教版义务教育教材第六册P103-104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掌握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发展目标:1、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情感目标:通过“记者应聘”一事,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正确地解答几倍求和(差)应用题 教学难点:找出中间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两块表格式的小黑板 板书设计:
小 小 几倍求和(差)应用题 黑 黑 33+99=132分 33+33×3=132分 33×(3+1)=132分 板 板 …… ……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描述 1、谈话引入 师:大家知道“处州晚报”吗?我们班有没有处州晚报小记者?今年处州晚报记者部经理公开招聘记者,准备培养一位优秀记者,于是进行一场考试。考试分为口试(满分为50分)和笔试(满分为100分),总分高的被聘用。这里是四位参赛者的成绩(挂黑板)。如果你是经理,要想从中选出一位当记者,那么你认为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先算出总分。
师:我们来当经理,算一算他们的总分。为了速度快,分工合作,第一组算甲的成绩,第二组算乙的成绩,第三组算丙的成绩,第四组算丁的成绩。开始! 2、复习旧知
①做后反馈:每组各抽一生说出算式(师板书算式:33+99=132分) ②小结:聘用谁当记者? 要求总分,只需怎样?
[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身边的开放性事实,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一个决策者的思维方式。]
二、观察规律,自主探究 1、师生谈话,合成目标
师:请同学们观察“乙”的两项成绩,口试与笔试成绩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笔试成绩是口试的3倍。
师:同意吗?(拿出另一块黑板,板书学生的发现)
师:那大家能不能像陈老师这样,表示出其他三位应聘者口试与笔试的关系吗?(生说师板书)
[师生合作生成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开放地探究解题方法。] 2、小组讨论,初步决议
①师:根据第二块黑板上的信息,你能再次列式计算他们的总成绩吗? 生:响亮自信地回答:能!
(师明确要求:仍然分组算总分;汇报时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算式是什么”进行分析。) ②生独立思考解题,师巡视了解情况。 ③反馈:
师:谁愿意自告奋勇地先来说说你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算式是什么”? (学生自信地举起小手。) 方案一:
生:我是这样想的,先求出笔试成绩33×3=99分,再求笔试与口试的总分99+33=132分,我的算式是33+33×3=132分。 师:板书算式。
师:也是这样做的请举手。 生举手,师再次抽一生说思路。
师:其他组也是用这种方法做的同学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师每组请一生说。
(其余学生争着要发言,师让生同桌相互说步骤和方法。) 方案二:
生:我的算式是:33×(3+1)=132分,其中“3+1”表示笔试的3倍加上口试的1倍,一共4倍,再把每一倍的33×4就是它们的总分了。
(学生基本还是模糊,这时教师借助了线段图再让该学生进行分析。) 师:板画线段图,我们再请这位同学结合线段图说一说他的思路。
生:“3”就是笔试的3段;“1”就口试的1段;“3+1”就是表示笔试与口试一共有几段,每段是33分,所以33×(3+1)=132分就是口试与笔试的总成绩了。 (教室里顿时掌声响起。)
师:谁愿意再来说一说你这种解题思路? (抽学生说了之后进行同桌互说这种想法。)
再次反馈:用这种方法求其他几名记者应聘者的总分,会列式吗? (师重点要求学生说括号中的(2+1)等所表示的意义。)
[开放式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所以以上教学过程体现了该教师上课的“实”。[放手让学生当小老师进行讲解,学生模糊时教师又能及时利用了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体现了开放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合作者的作用。] 三、组际交流,发表决议 1、解决采访问题
①师:经理聘用乙记者作为培养对象,第二天布置给他一个任务,采访调查丽水市的轿车动态,并写一篇1200字的调查报告。你们说乙该怎么办?
②课件出示采访情况:乙记者经过一天对轿车动态的调查采访,他下午收集了5条信息,上午收集的信息是下午的4倍。 ③师:你知道了
哪些情况?那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④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乙一天一共收集了多少条信息?”和“上午比下午多收集多少条信息?”教师课件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师引导先解决“求和”问题,再解决“求差”问题。 ⑤反馈:抓住中间问题(第一步)提问:表示什么意思? ⑥比较新旧知识,得出不同和相同点。
师指着板书(包括两块小黑板)问:这边的题目和那边的题目在解题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
小结:其实解题方法一样?都是求和,只是一边是直接相加,而另一边需要先求出其中一个不直接的条件,再相加。(板书课题) ⑦“求差”,比较“和与差”的异同,补充课题。 学生做题——反馈——观察异同——小结课题
[通过及时的巩固练习,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解题方法。通过教师的组织比较,深刻巩固了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基础知识进一步得到落实。] 2、了解采访信息
①师:刚才大家齐心协力为乙献计献策,使他顺利完成一天的采访。我们一起来看看他采访得到的一些信息吧。[课件出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去年全市轿车市场卖出7864辆轿车,今年将会降价,估计今年卖出的轿车是去年的2倍。两年一共会卖出多少辆轿车?………………………………( ) ① 7864×2 ② 7864×2+7864 ③ 7864×2-7864 ]
②要求:默读题目;选择好用手势表示;手先放在桌板下,听口令再放出来。 ③反馈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整个课堂达到了又一个高潮。 教师先请选②的学生说理由(两三个学生),再问:要是使①对的话,该怎么办?要是使③对的话,又该怎么办?——这时学生的回答几乎形成了辩论赛。 3、自我评价
师:你觉得今天自己学的怎样?如果给自己打分,打几分?
[教师设计了变式练习的训练,让学生在辩论交流中体验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各种形式,同时能使整个课堂达到了高潮。最后让学生评价自己今天的表现,体现了评价的多元化。]
四、班级讨论,形成决议
师:乙记者要做一天最后的任务——写报告。
(课件出示:经理要求乙记者写一篇1200字的采访报告,乙打算下午写的字数是上午的 3 倍。你认为乙记者上午和下午各要写多少个字?)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教师设计了这道练习,既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也能让整堂课的开放式教学情境更加完美。]
教后反思:
1、以一个完整的生活情景贯彻教学始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而且较深地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记者应聘”一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3、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学习效果相当好。
专家评析:
1、备课时,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陈老师都做了大胆地尝试。首先是呈现学习材料,经过师生合作形成例题,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地位和教师是参与者的作用。其次,陈老师再用故事的延续创设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设计了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逐层地落实了教学目标,而且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2、本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但又不拘于形式。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如:独立思考、自主探索、遇到困难时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以及合作交流中的课堂引导。
3、以上处理,很好地落实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取得了相当好的教学效果。
课题 万一内的减法(不退位) 第 1 课时(总第 4 课时)
教 学
目 标
使学生掌握笔算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重 点
难 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的计算方法。 学生掌握万以内的减法的算理、算法。 主要教学方法 自学法、练习法 操 作 过 程
板书设计: 万以内的减法(不退位)
例1 748—536= ( ) 7 4 8
—5 3 6 1、相同数位( ) ( )1 2 2、从( )位减起
教师活动 预计时间 16 分钟 学生活动 预计时间 24 分钟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教师从日常生活引出四到两位数减两 位数的减法算式。
79—25 55—41 74—53 48—36 师小结强调:(1)相同数位对齐;(2)
请四位同学板演笔算算式,其余全练。 指名说说笔算减法的计算过程,复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从个位减起。
2、将48—36改为748—536,引入新课。 二、引导探索,巩固算理。 (1)出示例1 748—536
(2)教师板演计算过程,强调算理。
(3)试练:587—165 1695—483 (4)试一试。 三、归纳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四、巩固练习。
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尝试练习,请学生板演,并说说 计算过程。
学生互说计算过程。与48—36比较,有何异同。 学生练后互说计算过程。
学生板演,其余全练,与例1比较。
学生互相谈收获和体会,并汇报。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集体校对。
延伸练习
( ) 6 7 6 ( ) 3 8 — 1 5( ) — 2 ( )7 3 ( )4 ( ) 2 3 ( ) 反 馈 与 矫 正
目标达成情况
课题: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教学目标
1.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并且掌握除数是两位数、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了解补0占位的意义.
2.能正确地掌握除数是两位数、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探索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且理解商的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了解补0占位的意义,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想商中间有零的除法补0占位的意义,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卡片若干张或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学生口答.)
42÷2 62÷31 66×4 75÷5 51÷3 84÷2 54÷27 20×40 2.说出下面各题的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商是几位数?(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回答.)
3.笔算:(教师出示题目,找个别学生板演.)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1)教师用卡片出示
(2)教师指名学生说出计算步骤,口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商是多位数且商中间有零的计算法则. 2.教学例13.
(1)出示例13:2835÷27
启发思考:首商写在什么地方?商是几位数?学生试做.
引导学生讲述:求出商的百位上的数之后,百位上的余数是1,把被除数十位上的3落下来以后是13,比被除数27小,不够商1,就对着那一位商0. 教师列竖式板书(注:0字用彩粉笔写上,提醒注意):
(2)学生讨论.为什么不够商1就对着那一位商0呢?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我们在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对着哪一位商0,然后把被除数的下一位落下来继续除. (3)继续试商:第二次除,当移下3后,13不够除,直接移下5,这时商5不行,因为商已确定是三位数,不写0,商便成了两位数15了,0起到占位作用. 师生共同解答:
(4)师生共同小结: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要对着哪一位商0,然后再把被除数的下一位落下来继续除. (5)反馈练习.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商中间有零的除法,计算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在哪一位上面写0,然后再把被除数的下一位落下来继续除.可通过先确定商的位数的方法来检查商中间是否丢掉了0. 随堂练习 1.填空:(教师出示投影片)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讲清为什么.
2.9315÷45 5287÷17 5916÷29
教师投影出题目的同时,发3张投影胶片给3位学生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然后利用3位学生的投影胶片进行讲评和集体订正. 3.用打手势“√”或“×”来判断改错.
教师:这三道题比上面三道题有难度,看谁这节课学得好,问题看得准.注意判断过后要讲清理由,错在哪儿.
结合上三道题的判断说明:出现商中间连续有两个零的情况;在除法计算中,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上,不免商1,就在哪一位的上面写0,在除的过程中,如果前一步除时没有余数,这时被除数上的0不往下移. 布置作业 1.(1)3829除以36,商是多少,余数是多少? (2)27除5616得多少? (3)3648是24的多少倍?
2.同学们一共收776千克核桃,每25千克装一筐,可以装多少筐,还剩多少千克? 板书设计 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2.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1991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