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2期 2006年4月 电子测量技术 ELECTR0NIC MEASUREMENT TECHNOL0GY 利用惯导与GPS数据对雷达成像做运动补偿 龚 伟 向茂生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北京100080) 摘要:为了对大地进行更精确的测量,重现大地本身地貌,在机载SAR成像时,可利用INS(惯性导航系统) 与GPS(全球定位系统)融合后的数据做运动补偿。具体包括融合数据所在的大地坐标系到机载SAR的成像坐 标系的坐标变换、机载SAR运动补偿的实现。最后通过实际数据的成像给出运动补偿的效果。 关键词:坐标变换运动补偿INS GPS SAR motion compensation based on INS/GPS Gong Wei Xiang Maosheng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80) Abstract:To measure the earth more accurately,a new motion compensation method for airborne SAR based on the fusion of INS and GPS was presented.Before the compensation,coordinates transform should be made.Finally, motion compensation result indic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Keywords:coordinate transform,motion compensation,INS,GPS. 0 引 言 为了进行机载SAR的精确方位聚焦和精确目 标定位,应该确知SAR平台的运动状态。对于机 载平台来说,所谓的理想运动状态是指在离地面恒 定的高度上做匀速直线飞行。在实际中,由于飞机 偿,才能得到满足要求的相位输出,否则会使最终 的图像质量产生恶化,严重时甚至无法成像。可见 运动补偿是机载SAR的信号处理过程中非常关键 的一步。 为了补偿机载SAR的运动轨迹,我们将使用 INS和GPS数据,利用它们融合后的数据对回波 相位进行补偿,将飞行轨迹补偿到理想轨迹上来, 消除△ 的影响。 要受到气流和飞机本身的不稳定性等各种影响,从 而使它的运动状态与所希望的理想状态有所差别, 这就引入了运动补偿的问题。 飞机的运动状态可用图1来表示。以理想航迹 1坐标变换 将INS和GPS融合后得到的数据(包含飞行 轨迹中各点的经度、纬度和飞行高度)不能直接应 的天线相位中心为坐标原点,Y轴为理想航迹方 向,X轴方向与航迹垂直,Z轴垂直于地面。A点 为雷达在理想航迹中的位置,B点为雷达在实际航 迹中的位置。由于飞行路线偏离了理想航迹,导致 回波方位相位产生 偏差,即。 一 用到运动补偿中来,必须将其转换到机载SAR成 像所在的坐标系中。 图2中存在两种坐标系,将地球看成一个椭球 z(Zt) B // 体:O点为椭球的中心,OZ轴为椭球的自转轴, Z轴指向北极,XOZ平面为起始子午面(过英国 格林尼治天 文台),X轴 +△ (1)A \\R x ///为起始子午 面与赤道面 的交线,Y 。 n 轴位于赤道 面且垂直于 XoZ平面, 图2大地坐标系 ・ 11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龚伟等:利用惯导与GPS数据对雷达成像做运动补偿 第2期 O-XYZ即为地球的空间坐标系。K为空间中的一 为h,r为目标与参考航迹之间的距离,0为雷达 在参考航迹中的照射角。x(t)为雷达运动偏差在 X轴的投影,Z为雷达运动偏差在Z轴的投影。x0 为目标与参考航迹之间的地距。 设天线相位中心时刻t为零,雷达航向速度为 v,则在图2中所定义的坐标系中,a,b,Target 3点的坐标分别为 点,直线Kl【,垂直于椭球面,它与赤道面的夹角为 B,B即为大地纬度;直线Kk 和OZ所在平面与 XoZ平面的夹角为L,L即为大地纬度;K点到 椭球面的距离H(即Kk )就是大地高,(B,L, H)就是K点的大地坐标。 首先将大地坐标转换为地球的空间坐标,可以 使用下面的公式: z一( +H)cosBcosL (2) Y一( +H)cosBcosL (3) z一[ (1一e )+H]sinB (4) 其中 和 都是地球椭球模型参数, e 一0.00669342162297 (5) 一n/ ̄/—1--e2—sin2B (6) n一6378245.OOm (7) 由于我国位于东经和北纬,所以以上计算中 B、L都取正值。 图3坐标变换 圈 其中Tx,Ty,Tz分别为绕 , , 轴旋转的旋转 一 0 0 1_J — i1… J 0] 丁z—I—sin c。s 0 l l 0 0 li 2运动补偿分析 a:(0,vt,0); b:(x(t),vt,z(t)); Target:(x0,0,一(H-h)) 由此可以求得雷达在参考航迹中接收到的目标 回波方位相位历史为: 一一 f(£) (8) ^ 其中,R l为 R r= ̄/z5+ 产+(H一^) 一 ,卫+ 产 (9) 将式(9)在t=O处作泰勒展开保留至二次项并代 入式(8)中,得到: (£)一一 ~7c (10) ^ Ar 式(1O)是理想机载正侧视SAR条件下的目 标方位相位,它可以近似地视为一线性调频信号, 对该相位的补偿就是通过匹配滤波处理去掉相位中 随时间变化的部分。 雷达在实际航迹中接收到的目标回波方位相位 历史为: 一一 ^ 其中,R n为: R 一 ̄/(z(£)一XO) + +(z+(H一^)) (11) 为了简化分析,定义了另一座标系:视线座标 系(D ,D ,DJ-),其中,Dh轴为雷达视线方 向,D 轴仍为参考航迹方向,DJ-轴垂直于视线方 向。两座标系之间的关系为: k(£)一z(£)sinO—z(£)coso (12) d (£)一v(£) (13) d(£):z(£)COsO+z(£)siOn (14) 由式(12)~(14)可得, 一 ̄/(r~dbs(£))‘+ + 1(£) (15) 将式(15)作泰勒展开,得到: R ≈(m+ +^)一( h(o)n+ + +^)+ ( + . +^) (16) 其中 e=== (17) r十口1m U, n一 r (18) 由于r>>dl(0)。所以在忽略£的影响并保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留至二次项时,式(16)可重写为: 卫 龚 伟等:利用惯导与GPS数据对雷达成像做运动查 偿 运动补偿之后的图像,图中虚线框那部分地区进行 (19) R删 (£)≈r+ b(£)+ 了放大以便能看出运动补偿的效果。 比较图5和图6可以看出,两幅图不但在清晰 度上存在差异,而且地面的地形走势也不一样,可 贝U 为: 一 (r+ )+ (dlo ̄(t)一 )cz。, 见做运动补偿对SAR成像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从式(20)可以发现,前两项就是参考航迹中 接收到的目标回波方位相位历史 ,而后两项为 由运动偏差带来的附加相位。运动相位补偿的目的 就是在SAR信号处理过程中消除该附加相位的影 响。这是通过在SAR回波信号上乘以一个相应的 补偿相位 实现的,即: 一 ∽一 )(21) 补偿相位 又可分成两部分 一一 1o6(,) (22) 2nd ̄一—(t)v2tz (23) —_广其中, 为空不变相位偏差,它与目标相对 位置变化无关; 为空变相位偏差,它随目标相 对位置变化而变化。对 的补偿相对较为容易, 有基于传感器的运动轨迹补偿和基于数据空间的运 动轨迹补偿,本文就是利用INS和GPS数据对 进行补偿。而对于a ,由于其空变特性,使得补 偿工作非常困难。虽然可以通过子孔径相关法 (Mapdrift),相位梯度法(PGA)E53等参数自动 提取方法补偿空变相差,但是上述方法补偿的只是 平均值,随着 变化的增大,上述方法会逐渐失 效。较为实际的补偿方案是在满足图像质量要求的 前提下,适当牺牲处理效率,对SAR回波数据进 行分段处理。分段的原则是应保证经参数自动估计 补偿后,图像中存在目标最大残余相差对聚焦质量 的影响在指标允许的范围之内。 3 实验结果 采用X-SAR的实际数据进行仿真实验,具体 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X波段雷达参数 雷达前视角为90度,即是正侧视成像。采用 的INS数据的采样率为250Hz,进行坐标变换后, 对雷达回波数据进行运动补偿,结果如图4所示。 图4所示的SAR图像是采用了INS数据进行 图4 SAR图像 图5未经运补的图像 图6经过运补的图像 参考文献 Eli 徐绍铨,吴祖仰.大地测量学I-M].武汉:武汉测 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E2] 曹福祥,袁建平.机载合成孔径雷达运动补偿研究 I-J].航空电子技术,1998,92(3):11—14. [3] S Buckreuss,Motion compensation for airborne SAR based on inertial data[J].RDM and GPS, Proc on IGARSS 94 California USA 1994:1971- 1973. [4] 李立伟.高分辨率机载合成孔径雷达中的运动补偿 I-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98. [5] D.E Wahl,et a1.Phase gradient autofocus-a robust tool for high resolution sAR phase correction [J].IEEE Trans.On Aerospace and Elcetronic Systems,1994,30(3),827—835. ・ 1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