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无产阶级”术语源流与概念发展史研究

来源:哗拓教育
2018年2月第1期

昌吉学院学报

JOURNALOFCHANGJIUNIVERSITYFeb.2018NO.1“无产阶级”术语源流与概念发展史研究

李晔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要《: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最集中使用“无产阶级”这一术语的经典著作,以《共产党宣言》在

汉语语境中的翻译、传播为线索,对这一术语在汉语语境中引入、翻译、传播、接受、定名的概念史考察,追索这一术语的源流演化,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及中国化研究是基础性的工作。同时,这也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术语及话语体系建构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无产阶级;共产党宣言;术语;概念中图分类号:D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69(2018)-01-0009-08

在《共产党宣言》正文中,“无产阶级”这一术语(以proletariat、proletarier或proletarian的形式)共出现84次之多。是马克思恩格斯最集中使用这一术语的文本,是无产阶级的战斗檄文。本文即以《宣言》汉译史线索,对这一术语在汉语语境中引入、翻译、传播、接受、定名的概念史考察,追索“无产阶级”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的源流。

“无产阶级”(“proletariat”)这个术语源于拉丁文“proletarius”,本是公元前6世纪罗马时期用语,指当时社会中最底层的第六阶级,他们拥有少量财产或完全没有财产。[1]罗马当时每五年进行一次人口调查,对公民和他们财产进行登记,对于那些财产价值低于最低标准的公民,就不登记他们的财产,而是登记他们的孩子——proles,源于拉丁文prōlēs,指后代。这样就有了proletari⁃us这个名称,意思是“生育后代的人”,也就是说,

proletarius对罗马社会唯一的贡献被认为就是生养了后代(proles),从而为国家提供了劳动力,所以在古罗马,它表示除子女外一无所有的阶级(无产者)。Proletarii虽然一无所有,但也不参加劳动,靠国家养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实际上也参与了对当时的社会劳动者——奴隶的剥削。

到了资本主义兴起以后的近代初期(14、15世纪以后),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等生产资料,成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这些人也被称为proletariat,但他们已与古罗马时代的proletariat有着根本的不同。这时,“无产阶级”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阶级,他们唯一拥有的是他们的劳动力,这样一个阶级中的成员就是一个“无产者”(德语Proletarier,英语proletarian,法语prolétaire,俄语пролетариев)。英语中这一术语早在17世纪就已出现,但其现代含义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表述的。

收稿日期:2017-11-0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重要术语中国化的渊流与考证”(12BKS001);广西社会科学基

金项目“马克思主义重要命题及表述中国化研究”(16MJ11)。

作者简介:李晔(1967-),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哲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

义理论与区域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平台主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伦理学。

10昌吉学院学报

2018年

在马克思主义的文献中,当强调他们受压迫

受剥削时,往往使用“无产者、无产阶级”的字眼,而当强调他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未来新社会的建立者时,就更多地使用“工人阶级(劳动阶级)”(workingclass)一词。这一点在《共产党宣言》中有明确表现,经常一起使用。恩格斯直接指出过:“我也经常把工人(workingmen)和无产者,把工人阶级、没有财产的阶级和无产阶级当

作同义语来使用。”[2]

“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

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

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3]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

理》中以问答的形式阐述了关于“无产阶级”概念的思想:“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一句话,无产阶级或无产者阶级是

19世纪的劳动阶级。”[4]恩格斯说无产阶级不是从

来就有的,“穷人和劳动阶级一向就有;并且劳动阶级通常都是贫穷的。但是……无产者,并不是

一向就有的。”[5]“无产阶级是由于工业革命而产生的”[6],也就是说在工业革命以前的工人是手工

业工人和工场手工业工人,而工业革命之后的工人才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19世纪的劳动阶级。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的注释中曾解释,无产阶级是指近代雇佣劳动者阶级,他们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为了生存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festo1795年,巴贝夫在《庶民宣言》(PlebianMani⁃

等。他用的)中号召穷人必须起来洗劫富人,Plebian就是古罗马时期的平民、打破不平庶民,这对后来马克思、列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马克思可能是从1842年劳伦斯·冯·斯坦因LorenzvonStein)的书①中获得了“无产阶级”这一革命的“钥匙”,作为共产主义革命不可避免地到来的“科学的”引擎。无产阶级,这一最“被异化”和宣称“无财产的”阶级,就是那钥匙。[7]斯坦因是一个保守的黑格尔派君主主义者,马克思熟悉斯坦因的书。[8]

马克思转向共产主义发生在他1843年10月

到1845年旅居巴黎期间,加速这一转变的原因是他在巴黎与无产阶级团体的接触。这一转变在1843完成,—在转向共产主义者的过程中,1844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莫泽斯导言》·赫斯中(Moses巴德认为马克思的Hess)对马克思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罗施《〈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是对赫斯在他的《欧洲三头政治》)(EuropeanTri⁃archy主义与共产主义》)、《行动哲学》((SocialismPhilosophyandoftheCommunismAct)、《社会)中提出的观念的再次陈述。[9]可见赫斯对马克思的明显影响。赫斯将无产阶级作为推翻私有财产制度的社会力量,他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拥护者。到1843年底,马克思在赫斯的共产主义思想中增加了对无产阶级的至关重要的强调,不只是作为一个经济阶级,而是注定在共产主义到来时成为。诺曼·利温(NormanLevine)也提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接受赫斯的思想,并且马克思自己呼唤无产阶级革命。[10]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前言中,马克思将魏特林和赫斯、恩格斯一起,作为对他形成自己的共产主义思想具有至关重要影响的人。魏特林(WilhelmWeitling)倡导无产阶级革命,1843谐与年出版了对马克思产生多重影响的著作自由的保障》(GuaranteesofHarmony《和andFreedom将无产阶级作为这一革命的领导力量。),在这本书中魏特林呼唤一场革命,1844并年马克思在《导言》中认为哲学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被实现,无产阶级就是这一革命实践动力。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的存在命题,“问题不在于目前某个无产者或者甚至整个无产阶级把什么看做自己的目的,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存在必然在历史上有些什么作为。它的目的和它的历史任务已由它自己的生活状况以及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结构最明显地无可辩驳

地预示出来了。”[11]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普遍阶级”《共产党宣言》(2018年第1期

李晔“无产阶级”术语源流与概念发展史研究11

中,对于“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到底在哪里”这一问题,马克思的回答是,“就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形成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形成一个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12]无产阶级就是这个特殊等级。

早期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汉语及日语文献,都没有专门表达“Proletarier”和“Proletariat”的术语。在最早把《共产党宣言》译成日文时,堺利彦(SakaiToshihiko)和幸德秋水(KōtokuShūsui平民’)的原型词是用“平民”‘来表达proletarian“Proletariat’,也可以翻译为”。②“‘heimin

‘勞

働者’。”

[13]

1903年2月16日,马君武在(附社会党巨子所著书《译书汇编》发表

记)》一文,其中介绍关于社会进化发展的思想,类似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这样四个阶段,在讲到第四阶段时说,“至于今日,农仆之制,变为自由作工之制,乏资财者服社会中劳动之役,以得酬金,而争其生存焉,是为第

四級。”[14]

这里马君武说的“乏资财者服社会中劳

动之役,以得酬金,而争其生存”,可以看作对“无产阶级”实质状况的描述。

会略史1906》中提到世界分为两大阶级,年6月宋教仁(勥斋)在《万国社会党大

“即富绅Bour⁃

geois——本文作者注与平民Proletaruns()之二种也”应该为,将““ProletariansProletarian””之误译为。文中也摘译了《宣言》最后一段,“马尔

克之作KarlMarx《共产党宣言》CommunistMani⁃festo切之社会组织而达者,也,其末曰:‘吾人之目的,须使权力阶级颤栗恐惧于

一依颠覆现实一共产的革命之前,盖平民所决者,唯铁锁耳,而所

得者,则全世界也。’”[15]

这里,将“Proletarians”译

为“平民”。这种译法明显来自堺利彦、幸德秋水日语译文的影响。

李博认为朱执信不想借用日语术语来翻译马克思社会主义概念,而为了表达“Proletariat”这个术语的含义,他创造了地道的汉语词:“细民”,即“穷苦大众”。[16]李博可能指的是1906年《民报》第5号上的《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一文中,朱执信说过,“凡政治革命之主体为平民,其客体为政府(广义)。社会革命之主体为细

民,其客体为豪右。”[17]

朱执信称作“豪右”的,主要

指占有资本的人,他所说的“细民”也没有包括农民,而主要是指使用劳动力供以自养的群体,接近于我们所说的“无产阶级”。

李博说,“朱执信认为,在‘Proletariat’,即其翻译为‘细民’的这个概念里也包括农民,……这

与其后毛泽东的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18]针

对这一看法,国内已有论者认为,“在有些学者看来,朱执信把‘细民’所指的群体纳入农民的群体,这表明,激进的革命派认为中国农民也将必定参加到社会革命中来,这与其后毛泽东的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朱执信等人并非希

望农民甚至‘细民’参加到社会革命中来。”[19]李博

还讲到,“尽管朱执信曾提出很多理由反对使用这个词,但是这个从日语借用的术语却在十多年当中一直在中国的社会主义文献里占有统治地位,后来甚至朱执信也逐渐开始在文章里

使用这个词了。”

[20]

其实在更早一些时间的1906年1月《民报》第2号上,朱执信就用“平民”来翻译过“无产阶级”这个概念,在这篇名为《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的文章中,他介绍了马克思(他译为“马尔克”)和《共产党宣言》(他译为《共产主义宣言》)的内容,文中翻译了《宣言》最后一段和第2章中的十条纲领。其中对《宣言》最后一段的译文是,

故其宣言又曰:“凡共产主义学者,知隐其目的与意思之行事,为不衷而可耻。公言其去社会上一切不平组织而更新之之行为,则其目的,自不久达。于是压制吾辈、轻侮吾辈之众,将于吾侪之勇进焉詟伏。于是世界为平民的,而乐恺之

《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平民’“平民”12昌吉学院学报2018年

声,乃将达于源泉。噫来!各地之平民,其安可

以不奋也。”

[21]

可以看到,这里为“平民”的地方,正是德文版《宣言》中的“Proletarier”。

党宣言》1908第一章,年《天义报》申叔(刊载署名民鸣翻译的刘师培)写的《共产党宣言《共产

序》中说,“日本堺利彦君,曾据英文本直译,而民鸣君復译以华文。”可见,民鸣的译文是译自堺利彦的日文译本。英文本第1章标题“BourgeoisandProletarian”,译为“绅士与平民”。[22]“至于今日,至为单纯,乃现今绅士阀时代之特征。故今日社会全体之离析,日甚一日。由双方对峙之形,以成巨大之二阶级。此阶级惟何?一曰绅士

二曰平民。”[23]“且绅士阀者,不惟铸造有害己身之

武器,并造成使用此武器之人。此人惟何?即近

代劳动阶级(即平民)是也。”[24]

“故平民(即近代之

劳动阶级)发达亦与绅士阅(疑为“阀”之误——本文作者注)(资本)发达同一比例。居此平民阶级者,惟从事于劳动生活,且因劳动力所增加之资本,以得职业。故不得不恒卖其身,与商品

同。”[25]对照英文本,proletariat和proletarian,都译

为“平民”。其译文中“平民阶级”一语,在英文中为“aclassoflaborers”,在德文原著中是“dieKlasse做的“案”der:“modernen绅士阀,英语为ArbeiterBourgeoisie”。译文后面有申叔,含有资本阶级富豪阶级上流及权力阶级诸意义。绅士,英语为Bourgeois,亦与相同。然此等绅士,系指中级市民之进为资本家者言,与贵族不同,犹中国

俗语所谓老爷,不尽指官吏言也。”[26]这种译法来

自于日文本《宣言》。

题为《绅士与平民阶级之争斗》1912年陈振飞译《共产党宣言》,proletarian第一部分,译为

。“今之社会,全体割裂,恰如两个相对之大敌,直接对垒,而现二大阶级。其所谓阶级者何哉?曰绅士、曰平民是也。”“盖资本家,不独融铸其致死武器,又养成使用其武器之人。斯何人哉?近代劳级之平民是也。”“斯资本家,随其

资本发达,而同比例之平民,其劳动阶级,亦相附而进行。”正如研究者指出的,“把《绅士与平民阶级之争斗》与日本《平民新闻》第53号(明治卅七年十一月十三日,即1904年11月13日)的《共产党宣言》日文译本对照,即使不懂日文的人也可以看出两个译本的关联之处,因为陈振飞的译本很多词语可以在《平民新闻》日译本的相应部分

找到完全相同的汉字。”

[27]

可以看出,早期汉译《共产党宣言》以及一些介绍马克思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术语都来自日文译法的影响。汉语当中也曾对“Proletarier”和Proletariat”这个概念作过音译的尝试,比如曾经一度出现过“普罗列塔利亚”,“普罗列太利亚特”,以及“普罗阶级”,“普罗列太林”。《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中分类所列现代汉语中的一般外来词,其中在第(九)类社会类中,来自日语的词有kaikyū(阶级)”,汉语为“阶级”;来自英语的有proletarian”,汉语为“普罗(洛)列太林”;来自法语的有“bourgeois”,汉语为“布尔乔亚”,“bour⁃geoisieprolétariat”汉语为特)”。[28]这本,汉语为“布尔乔亚汜(布尔乔亚阶级)”,1958“普罗列塔利亚年出版的书中却没有用(普罗列太列亚“无产

阶级”“资产阶级”这些术语,说明当初这些术语传入中国时,最初并不是以“无产阶级”“资产阶级”这些形式使用的。这些音译用法我们可以在那时的许多作者的作品中看到,比如鲁迅的作品中就能看到这种最初用法的痕迹。同样,《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一书“五四以来汉语词汇的发展”这一章中,在“纯音译词”一栏列有来自法语的音译词“普罗列塔利亚prolétariat)”,也没有说明“无产阶级”这一对应的汉语;在“半音半意译的”栏中列有“布尔乔亚阶级(bourgeoisie.由法语译来的。)”也没有“资产阶级”这一意义的说明。[29]这本1959年出版的书中,没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术语形式,但有“无产者”“有产者”“资本家”这三个术语。[30]

“““(“平民阶级”2018年第1期

李晔“无产阶级”术语源流与概念发展史研究

13

“五四”运动前后或1919年是一个分界线,自那时以来,“无产者”和“无产阶级”在汉语里就成为公认的表达马克思主义“Proletarier”和“Prole⁃tariat”的术语,完成了定名或固定化过程。

在部分翻译1919年日本学者河上肇《共产党宣言》中,(使用了Kawakami“musan-sha

Hajime)

無產者”这个术语。[31]克思主义观》中用了“无产者”1919年李大钊在这个词。日文《我的马“mu⁃san-sha的人们””。在河上肇使用表示的是“没有财产的人”“无产者”或之前,“没有生计李大钊在1918年11月15日《新青年》第5卷第5号“Bolshevism”的胜利》一文中,就多次使用“无产”与“庶民”的组合,例如:“他们的战争,是阶级战争,是全世界无产庶民对于世界资本家的战

争。”[32]

而且在这篇文章里使用了一次“无产阶级”这一术语,[33]李博指出,李大钊使用“无产”这个

词的时候,总是强调其原来的具体含义“没有财产”,这并不符合严格的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proletarisch”,也就是说,他的“无产庶民”和“无产阶级”的概念比马克思社会学的概念“Proletar⁃iat为,”意义更广,李大钊是从日语里借用了而且“我们几乎可以完全这样认‘无产’这种表达方式”。[34]

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节译了《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他文中是《共产者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他文中为《经济学批评》序文)中一些段落,其中对《共产党宣言》一些语句的翻译,比如,“可是到了我们的时代,就是有产者本位的时代,却把阶级对立简单了。全社会越来越分裂为互相敌视的二大阵营,为相逼对峙的二大阶级:就是有产者与无产者。”“有产者阶级不但锻炼致自己于死的武器,并且产出去挥使那些武器的人——现代的劳动阶级、无产者就是。”都使用“无产者”与“有产者阶级”,没有出现“无产阶级”。李大钊在文中注明,“以上的译语,从河上肇博士”,说明他的用语都来

自河上肇。[35]

我们可以通过这一时期一些关于《共产党宣言》的汉译文献来说明大致的情况。

《每周评论》1919年4月6日,署名舍摘译《共产党宣言》(译文用的是《共产党的宣言》(摘译)),翻译了《宣言》第2章最后一部分,包括10条纲领。德文原文中这部分四处出现“Proletari⁃at的平民””一词,“摘译中分别译为无产阶级”,还有一处用“无产阶级”“这些人”“无产阶级代替。

源泉译河上肇《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文中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第一节的大要”,在引用《共产党宣言》最后一段时,“劳动者所丧失的东西,是一条铁链。劳动者所得的东西,是全世界。”这里把“Proletariat”译为“劳动者”。在讲到“宣言书的第一节《有产者和无产者》的议论”,这里把Proletariat”译为无产者。“到了我们的时代,详细说来,就是到了有产者本位的时代,阶级的组织变了很简单。全社会要分裂成两个相敌视的大营寨,两个相对峙的大阶级,这就是有产者阶级和无产者阶级。”这里又用的是“无产者阶级”。并且养成一种使用这种武器的力出来,这就是现代的劳动者无产者了。”这里原文中的Proletaran译为“无产者”。[36]可见,对“Proletariat”和“Proletarian”这两个术语的译法还不确定。

凌霜的《马克思学说的批评》介绍了“《共产党宣言书》”,包括“这宣言书中有十条件”,但文中只列举4条。文中介绍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唯物史观时讲到,“到了资本家的社会,就是无产或是劳动的平民,和资本主义决战,而最后的胜利,

却在劳动家。”[37]

这里“无产或是劳动的平民、劳

动家”包含着作者对“无产阶级”的一种表述。

李泽彭译《马克思和昂格斯共产党宣言》,文中“只译出第一段”“《共产党宣言》”。这“第一段”的标题译为“有产者和无产者”,“到了我们的时代……全社会分裂成了互相敌视的两大阵营,两个相对峙的大阶级,就是有产阶级和无产阶

““有产阶级不但了锻炼杀身的武器,《“14昌吉学院学报2018年

级。”“有产者阶级不但锻炼了致自己死命的武器,并且产出去用那些武器的人——现代的劳

动阶级,就是无产者。”[38]文章对“无产阶级”和

“无产者”的译法基本是确定的,但对应的是“有产者阶级”。

高田保马译、衡重译《故罗巴利教授的唯物史观》《民国日报》1919年10月7日—12日。文章中介绍唯物史观时,有“唯物史观,是这样很广大的范围里面,试他的说明……有产阶级的崩溃,无产者阶级的发生,和那机能(这无产者阶级是伴那世界的社会的形态……)种种历史的叙

述。”[39]

文中使用的都是“无产者阶级”。

这些1919年的文献说明了,也正如李博指出的,随着河上肇和李大钊作品的问世,当时普遍用来翻译“Proletarier”和“Proletariat”的术语,日语的“heimin”,汉语的“平民”,几乎一下子销声匿迹了,而“musan-sha”,汉语的“无产者”,“Proletari⁃er成为了日汉马克思主义文献里的标准译法。”,以及“musan-kaikyū無產階級”,“Proletariat[40]”所,以1919年之后,全文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译法基本固定下来。我们可以用新中国成立前汉译《宣言》第一章的标题和其中两段在各种译本中的翻译情况作为范例进行对比。

陈望道(1920年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版)译本:“第一章有产者及无产者(有产者就是有财产的人、资本家、财主,原文Bourgeois;无产者就是没有财产的劳动家,原文Broletarians。(原文没有

标点符号——本文作者注))”[41]

“我们的时代,就

是这有产阶级(Bourgeoisie)时代,他的特色就是把阶级对抗弄简单了。社会全体现已渐次分裂成为对垒的两大营寨,互相敌视的两大阶级:这

就是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42]

“但有产阶级,不

但锻炼了致自己死命的武器,还培养了一些使用武器的人——就是近代劳动阶级(Working(原文误为Workirg——本文作者注)Class)——就是无

产阶级。”

[43]

华岗(1930上海华兴书局版)英汉对照本与

1932为“无产阶级”年上海中外社会科学研究社版:,“proletarian”译为“无产者”proletariat,bour⁃译级”geois。其中在第一章标题后有解释,译为“有产者”,bourgeoisie“译有产者为“有Bour⁃产阶有者及工银劳动的雇用者而言。无产者geois是指近代资本家的阶级,社会生产手段的所Proletari⁃an段而须靠出卖劳动力以谋生活的而言。是指近代工银劳动者阶级,没有自己的生产手

”[44]

这是对

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这里的附注的译文。

成仿吾、徐冰(从德文翻译的)(1938年延安解放社出版):将bourgeoisie译为“资产阶级”,bourgeois者与无产者”译为“有产者”,“proletariat。第”翻译为1章标题译为“无产阶级”“有产。

乔冠华校注版相同。[45]

博古(依照俄文版)(1943年延安解放社出版)译本:第一章标题译为“资产者与无产者”。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底时代底特点,就在于它把阶级矛盾简单化了。社会愈益分成为两大敌对的营垒,两大彼此对立的阶级——资产

阶级与无产阶级。”[46]

“但是资产阶级不仅炼好了

致自己死命的武器;它并且产生了使用这个武器

反对它的人们——现代工人们,无产者。”

[47]

陈瘦石(从英文版翻译的)(中山文化教育馆编辑,商务印书馆1945年出版《比较经济制度》下)附录中收入)译本:第一章标题译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并翻译了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这里的附注。“proletariat”和“proletarian”都译为。“但资产阶级非特铸成了足以致自己死命的武器,同时还培植了使用这些武器的人

们——现代劳工阶级——无产阶级。”[48]“然而我

们这个时代——资产阶级时代,毕竟有一种显著特征:它使阶级斗争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裂成互相火并的两大营垒,互相仇视的两大阶级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49]

百周年纪念版(1949年苏联外国文书籍出版局按照1848年德文版译出):第一章标题译为“资产者与无产者”,bourgeois译为“资产者”,其他无

“但是,(“无产阶级”2018年第1期变化。[50]

李晔“无产阶级”术语源流与概念发展史研究15

这一直都是整个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史突出的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及其领导作用,如何与中国现实结合,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李大钊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赋予“无产阶级”这个概念以民族性,将中华民族阐释为一个“无产阶级的民族”,他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1920年1月)一文中阐释了这一理论。这样,既然中华民族是“无产阶级”民族,也就达到了发展无产阶级觉悟的水平,而且因此中国人民也就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中应该占有一席之地。[51]

毛泽东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把农村的“雇农”和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雇工”都归入了“无产阶级”的范围,在他的理论和表述中就是“农村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城乡无产者”。[52]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毛泽东把中国的无产阶级分为工业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农村无产阶级三个部分。在这篇文章中,虽然对作为半无产阶级的贫农和农业无产阶级的雇农进行了区分,但并不是很清楚,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毛泽东把半无产阶级的贫农和农业无产阶级的雇农放在了同等地位一视同仁,“游民无产者”也成为被压迫者和革命者。

经过复杂的历史演化,其中也有俄国革命以及普列汉诺夫、列宁等对无产阶级、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汉语语境中的“无产阶级”概念及其所表达的观念。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对相关术语的译法基本固定,完成了定名的阶段。“无产阶级”这一术语在汉语语境中的翻译、传播、接受过程,基本上反映了中国近现代接受西方现代观念的三个阶段特征,在第一阶段主要用中文里原有的词来指涉西方近现代观念;在第二阶段,用多个不同词汇来表达同一西方近现代观念,表现为大量新名词的涌现(其中有不少是来自日本的新词),多个词指同一个概念;在第三阶段,由于新术语在汉语语境中有了明确的新含义,也就发生术语的固定化。

但是在“无产阶级”这个术语所表达的观念及对此观念的理解和使用上,还存在一些演化发展及中国化的历程。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中“无产阶级”概念的内涵之间的一些社会历史和文化差异。

中国第一批工业无产者出现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当时广州等通商口岸出现了外国商人开办的船坞和工厂,一些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就成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之后,洋务派和民族资产阶级创办厂矿,扩充了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过,直到甲午战争,中国的无产阶级也只有大约10万人。到1925年底毛泽东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时,估计当时中国的工业无产阶级人数大约200万人,也只占当时人口的不足1%。因此从数量上看,无产阶级还极其落后,

注释∶

①LorenzvonStein.DerSocialismusundCommunismusdesheutigenFrankreichs.Liepzig,1842.

②参阅幸德秋水、堺利彦译,《共产党宣言》日文版第一章的译者注,彰考书院1952年重印本,第42页。参考文献∶

[1]DavidW.Lovell.Marx’sProletariat:TheMakingofaMyth[M].Routledge,1988:7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80.[3][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15.

16昌吉学院学报

[4][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5,296,297.

2018年

[7][9]MurrayN.Rothbard.“KarlMarx:CommunistasReligiousEschatologist”[J].TheReviewofAustrianEco⁃nomics,Vol.4,1990∶123-179.

[8]RobertC.Tucker.PhilosophyandMythinKarlMarx(1970)[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61∶114-17.

[10]NormanLevine.Marx’sRebellionAgainstLenin[M].PalgraveMacmillan,2015.[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5.

[13](日)幸德秋水.共产党宣言[J].堺利彦,译.Heiminshinbun《平民新闻》,1904,11(53):427-433.[14]马君武文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8.

[15]宋教仁(勥斋).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J].民报,1906-6-26(5):79-105.

[16][18][20][34][40][51](德)李博.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M].赵倩,王草,葛平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23-324,324,324-325,326,321-325,327-328.[17]朱执信(署名县解).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J].民报,1906年第5号。

[19]郭台辉,谢丽萍.无产阶级观念在近代中国的早期展开(1898-1921)[J].天府新论,2015,(03).[21]朱执信(署名蛰伸).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J].民报,1906年1月第2号。

[22][23][24][25][26]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汉译纪念版[M].民鸣,译.北京:中华书局2011:512,513,521,521,528-529.附录三,并说明“载於《天義报》第十五卷,一九〇八年一月十五日”。也可以参阅康奈尔大学影印本《天义报》,《中国初期社会主義文献集:天義》,《中國資料叢書6》,第461-468、509-510、326页;或者参阅万仕国、刘禾整理校注《天义·衡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7]邱捷.1912年广州《民生日报》刊载的《共产党宣言》译文[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63-75.[28]高名凯,刘正埮.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68:126.

[29][30]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03,104,110,111.

[31](日)河上肇.“Marukusunoshakai-shuginoriron-tekitaikei”《マルクスの社會主義の理論體系》(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选自:Shakaimondaikenkyū《社會問題研究》,1919年1-11月。[32][33]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14,116.

[35]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J].新青年,1919年第6卷第5、6号。[36]河上肇.马克思的唯物史观[J].源泉,译.晨报,1919年5月5-8日。

[37]凌霜.马克思学说的批评[J].新青年,第6卷第5号,1919年5月15日(实际出版于9月)。[38]马克思和昂格斯共产党宣言[J].李泽彭,译.国民,第2卷第1号,1919年11月。[39]高田保马.故罗巴利教授的唯物史观[J].衡重,译.民国日报,1919年10月7日-12日。

[41][42][43][44][45][46][47][48][49][50]《共产党宣言》汉译纪念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1:一〇,一一,一三,129,206,九八,一〇六,一六〇,一五六,三〇〇.

[5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6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