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七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25小题,共 50分)
1.古人类遗址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山顶洞人遗址 D. 半坡人遗址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
A.会不会使用工具 B.会不会制造工具 C.会不会人工取火 D.是否定居生活
3.“白米饭、喷喷香,每天饭时摆桌上‥‥‥”这首儿歌生动地记录下了我国人民餐桌上的主食——大米。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是( ) A.半坡人 B.河姆渡人 C.山顶洞人 D.北京人 4.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
A. 禹传位给伯益 B. 启建立夏朝 C. 舜传位给禹 D. 启继承了王位 5.文字使人类进入有历史记录的文明社会,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战国 6.春秋争霸中第一个称霸的是( )
A. 齐桓公 B. 晋文公 C. 楚庄王 D. 秦穆公 7.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主张“兼爱”“非攻”的是( ) A. 墨子 B. 庄子 C. 荀子 D. 韩非
8.战国时期,各国都注重兴修水利,闻名于世的都江堰应运而生,其主要功能是( ) A. 防洪 B. 灌溉 C. 运输 D. 防洪灌溉水运 9.项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牧野之战 D.马陵之战 10.皇帝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在中国沿用了两千多年,最先使用这个称号的是( ) A. 刘邦 B. 项羽 C. 嬴政 D. 陈胜 11.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 巨鹿之战 B. 淝水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12. 《汉武大帝》中有这样的场景,百姓去街上买东西,他们使用的货币是( )
A.圆形方孔钱 B.布币 C.五铢钱 D.银元 13.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开元盛世 B.贞观之治 C.光武中兴 D.文景之治 14.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 )
A.刻画符号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纸草文字
七年级历史试卷第1页,共5页
15.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提出“治末病”理论,被后世称为“医圣”的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扁鹊 D.霍去病
16.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其中司马昭是魏国的权臣,最终他的儿子司马炎篡夺曹魏的政权,建立了下列哪一朝代( ) A. 西汉 B. 东汉 C. 西晋 D. 吴国
17.《新全球史》载:在古典时代,一些个人也完成了长途旅行,张骞历尽艰险到达了遥远的西方。张骞第一次“长途旅行”的主要目的是( ) A.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 开拓疆域 C. 管理西域 D. 开通商路
18.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 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 D.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19.建立北魏政权并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
A.匈奴 B.鲜卑 C.氐 D.羌 20.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的高潮出现在( ) A. 三国时期 B. 南北朝时期 C. 西晋末年 D. 东汉末年 21.标志着西晋走向衰落的历史事件是( )
A. 晋武帝封王 B. “八王之乱” C. “五胡”内迁 D. 匈奴起兵攻晋 22.从东汉至西晋初年,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 ) A. 匈奴、蒙古、女真、满族 B. 匈奴、氐、羯、鲜卑、羌
C. 匈奴、蒙古、氐、羌、羯 D. 匈奴、鲜卑、蒙古、女真、满族 23.南朝中疆域最大的朝代是( ) A. 宋 B. 齐 C. 梁 D. 陈
24.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业等方面的生产技术的著作是( )
A.《农政全书》 B.《齐民要术》 C.《水经注》 D.《史记》 25.东晋时,在书法艺术上有杰出成就,被誉为“书圣”的是( ) A. 锺繇 B. 胡昭 C. 王羲之 D. 顾恺之
二、材料解析题(共4小题,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4分, 29题12分,共50分) 26.(12分)
材料一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自己封地的一部分分给士……
七年级历史试卷第2页,共5页
材料二 “民失作业,而大饥荒。凡米石五千人,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醇驷(四匹相同颜色的马驾车),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指汉武帝)从其(指主父偃)计。
——《汉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回答,西周得到封地的诸侯对周天子要尽哪些义务?(4分)
(2)材料二中的“上”指的是西汉哪位皇帝?(2分)他和汉初的其他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这种景象?(2分)
(3)根据材料三中所描述的问题,汉武帝采取哪一条具体措施来解决?(2分)此外,汉武帝在思想上又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巩固“大一统”? (2分)
27.(12分)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回师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七年级历史试卷第3页,共5页
材料三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1)材料一中商鞅的思想是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思想?(2分)商鞅变法对后世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哪一项措施?(2分)
(2)材料二李白的诗中所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2分)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开创的新的制度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4分)
28.(14分)材料一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展了汉王朝的视野,引发了汉王朝与中亚、西亚各国相互贸易的强烈愿望,促成了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中外交流,史称“张骞凿空”。 材料二
(1)材料一描述的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2分)
七年级历史试卷第4页,共5页
(2)材料二所示的东西方商路中的A、E两处分别是哪里?(4分)它的开通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4分)
(3)以上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机构?(2分)它的设置有何影响?(2分)
29.(12分)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材料二 东晋和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麦稻兼种……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材料三 东晋时期江南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1)材料一反映出秦汉时期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2分)
(2)材料二中东晋和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3)材料三中江南出现“晏安”局面是在东晋与前秦发生什么事件之后?(2分)
七年级历史试卷第5页,共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