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的回忆
我上周做完了作业,闲着没有事干,脑子里突然想起了一个消遣的主意:看一看自己从前的教科书。
这些教科书陈放在我书桌底下的柜子里,平时写作业时,斜眼瞟一下,阴森森的,都不敢去碰;今天,我手里握着提灯,像一位科考队的队员,小心翼翼地俯下身,钻进了黑漆漆的书桌下。我打开了提灯,白色的光亮划破了黑暗直接投射在了柜子上。我轻轻地打开柜子,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两叠塞满了柜子的书,就像地球一层一层在不同时间段土地的横截面图。我随意抽出一本位于“地壳”上面的书,估计是“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土壤”。我先看了看这老教科书的封面。书皮是用塑料纸包的,里面还用报纸包了一层,上面用楷书公公正正地写着“五年级下彭祖昊”。显然,这是我上学期的教科书。我随手翻开了一页,我眼睛一下子亮了——这是我们上学期学习的课文《凡卡》!这篇课文记叙了沙皇俄国时期,穷孩子凡卡给爷爷写一封信,反映出了当代统治者的昏庸以及俄罗斯百姓的困苦。我不禁想起了学习这篇课文的场景:
韩老师一边指着课文,一边对同学们说:“虽然我们的小朋友凡卡将自己对爷爷的思念写到了纸上,可大家想一想,这封信能到达吗?”
我一看课文,心里就有了答案,小手就像一颗小树一样,挺立在“人海”里。韩老师一看到我,脸上就露出了慈祥的微笑:“来,彭祖昊,你来回答!”
我清了清嗓子:“首先,他们的邮差是醉醺醺的,有可能将信送错了地方;其次,即使邮差没有醉醺醺的,邮差也不知道信封上的‘乡下爷爷收’的乡下在哪里,爷爷是谁呀!”
“彭祖昊说得很好!”韩老师温和地说。掌声像海浪一样朝我涌了过来。我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的甜。
我放回教科书,继续往下看,在“人类出现”的“地皮”上,出现了一本绿色书皮的语文书。翻看一下,原来是我四年级上册的语文书。这本书里会藏有什么故事呢?
我一下子翻到了最后一页,上面的笔记写得很多,很潦草,我模模糊糊地认出了文章的题目:《深山风雪路》。我一下子想起了学这篇课文当中,令我最难忘的一件事:
那时候我写课后摘录笔记,写得特别地快,经常第一名交卷,第一名全对。但当写《深山风雪路》这篇课文的摘录笔记时,我碰到了一个难拔掉的“钉子”:解释“万籁俱寂”的含义。
这还不简单!“万”就是所有的;“籁”就是声音;“俱”就是都;“寂”就是寂静。合起来说,就是所有的声音都变得寂静了呗!
没想到我将作业一交上去,马上被韩老师退了下来:“请问,这句话通顺吗?”
我读了一读,心里面想着:韩老师看错了吧?我这句话难道不通顺吗?我改了一改,又蒙混交上去,被“一掌”打下来了。
我气急败坏,反复交,反复改,循环往复,其他同学都陆续交了,我还在死命地拔这个“钉子”。放学后十分钟,我终于改正确了: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声响也没有。我俯下身,眼泪花儿就在眼眶里打转了。姑姑来接我了,我忍不住泪水,嚎啕大哭起来。
出校门后,我碰到了我的同学。我给他讲述了我悟出的一个道理:第一名交作业的同学,十有八成都是没有仔细检查、匆匆忙忙交的,往往因为错误太多被打回重写,结果变成最后一名交作业;而仔细检查、书写工整而答题仔细的同学,总是第一名交作业的同学!
休息时间结束,我依依不舍地关上了书柜,钻出了书桌。我想,那些被我遗忘,却很珍贵的童年,以及很有用的道理,会不会悄悄地睡在我那从前的教科书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