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针对论文《Toward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Intergroup Contact: Descriptions and Mediator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tact Among Majority and Minority Groups》的论文解析。该论文发表于2017年3月份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上。主要作者是Hayward等人。
研究问题提出
群体间接触,一种增加不同社会群体成员间的接触以减少偏见的技术。有研究已经表明负接触对偏见产生的影响可能比正接触的对偏见产生的影响大。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现实环境中正、负接触以及这些接触的形式的经验知之甚少。并且在正、负接触的情况下,对于接触——偏见关系的情感过程的解释也有限。而接触研究也主要关注多数群体成员的观点和经验,没有研究将正、负接触作为少数群体成员偏见的预测因素。最后,目前关于负接触的相关研究,我们不能直接得出负接触会增加偏见的结论。所以本研究首先将要探讨正、负接触不对称性;然后通过接触的频率和强度来对正、负接触进行研究;接着解释接触与偏见之前的情感联系;最后研究多数群体和少数群体之间的接触效应和建立从负接触到偏见的因果关系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来验证以上的假设,其中研究一和研究二实验遵循了相同的方法,而研究三则是对接触与偏见之间因果关系的探讨实验。
研究一
经过一系列筛选选取了371名美国白人,让参与者完成了组间接触(37个正的交互作用,32个负的交互作用,共69个组间交互作用)的问卷调查——改编C.W. Stephan et al.(2000)。让参与者评估他们是否至少经历过一次互动(0 =没有,1 =有)。如果参与者的回答是有,他们会回答另外两个问题:(a)他们经历互动的频率(1 =非常罕见,7 =非常频繁),或者(b)他们对这种体验的积极程度(对于所有正的接触项目;1 =一点都不积极,7 =非常积极)或者他们对这种经历的负面评价(对于所有负的接触项目;1 =完全不是消极的,7 =非常消极)。
然后测定群体间的情感(焦虑、共情、愤怒3个维度)。采用W. G. Stephan et al.(2002)的五个条目来测量群体间的焦虑;采用民族文化共情量表( the Perspective Taking subscale of the Ethnocultural Empathy scale ,Wang et al.,2003)的子量表的角度来测量共情;最后让参与者完成了四个项目——这些项目改编自Mackie et al.(2000),用来衡量美国黑人让他们感到(a)愤怒(angry)、(b)很愤怒(irate)、(c)非常愤怒(incensed)和(d)狂怒(furious)的程度(1 =一点也不愤怒,7 =极度愤怒;α= .96)。
最后,研究者还让参与者完成了象征性种族主义2000量表中的7个项目(Henry & Sears, 2002;α= .87点),来测定参与者对美国黑人的消极态度。并用6个语义差异项表明参与者对美国黑人的评价从1到10 (1 = extremely negative; cold; distant; disrespect; dislike; 10 = extremely positive; warm; close; respect; like; favorable),来衡量外群体评价。用Barlow, Louis, and Hewstone (2009)的五项研究来衡量外群体回避(“如果我和一个黑人陌生人谈话,我很可能会努力把谈话打断”;1 =非常不同意,7 =非常同意;α= .79)
结果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极端的正、负接触比轻微的正、负接触要少,而且正接触与负接触的频率差异显著(p<0.001),正接触频率更多。而在感知强度方面,正接触者(M = 6.24)比负接触者(M = 5.21)更积极。而且正接触和负接触在对美国黑人的消极态度、外群体评价、回避、焦虑、共情和愤怒上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负接触和正接触一样,能预测积极的结果(对外群体的积极评价和共情)。相反,负接触比正接触更能预测消极结果(对美国黑人消极态度、回避、焦虑和愤怒)。而且本研究还发现了只有愤怒和共情才会出现显著的交互作用。在高水平的正接触下,负接触对愤怒的影响较弱,但是在第水平的正接触下,负接触更能预测共情。最后研究一还发现中介变量个结果变量具有高相关,模型如下图;并且愤怒在正、负接触中对所有的结果变量都有关,而焦虑还影响正、负接触对外群体评价和回避,但共情只显著的调节正接触对美国和人消极的消极态度。
对群体间接触的深入理解:对多数群体和少数群体之间正、负接触的描述和中介研究二
研究二是研究一的扩展,改变了被试群体从美国的种族和少数民族样本(特别是黑人和西班牙裔美国人)的角度考察了群体间的接触。总共195名黑人(女性69.2%)和170名西班牙裔美国人(女性65.9%)。参与者完成了与研究1中相同的测试,目标外群体变为美国白人。调查顺序和随机化程序与研究1相同。对外群体的偏见态度的测量从对美国黑人的消极态度转变为对美国白人白人的消极态度量表。具体来说,西班牙裔和美国黑人参与者完成了 Johnson-Lecci scale中评估对美国白人消极态度的9个项目(Johnson & Lecci, 2003)。项目的一个例子是“我相信大多数白人愿意回到一段时间中,黑人和西班牙裔没有民权”(1 =非常不同意,7 =非常同意;α= .93)。
结果发现,研究二得到了与研究一相似的正接触经验的频率与强度,但是在一些负接触经历中,美国黑人的频率更多,强度更大。研究二仍然发现了接触不对称性——负接触更能预测对美国白人的消极态度和回避。与研究一一致,负接触对美国白人的愤怒具有更强的预测因子,但在焦虑方面没有发现接触不对称性。研究二还揭示了负接触和共情之间有显著联系,但正接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预测因素。有趣的是,正接触比负接触更能预测外群体评价。这一发现与之前证明积极接触在预测情感偏见方面的力量的工作相一致(Aberson, 2015; Tropp & Pettigrew, 2005a)。对于研究二中介的模型如下图,愤怒再次成为对美国白人的消极态度和回避的正、负接触效应的重要中介。但没有重复先前的研究结果,即焦虑可以调节少数群体成员的积极接触和偏见(Tausch et al.,2009)和消极接触和偏见(W. G. Stephan et al.,2002)之间的关系。另外与前人研究一致的是焦虑是避免正、负接触影响的重要中介。
对群体间接触的深入理解:对多数群体和少数群体之间正、负接触的描述和中介研究三
研究3通过实验检测了正、负面接触经历的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者开发了一个 vignette contact scenarios (类似与情境模拟)和一个虚构的种族外群体的成员Broneans的实验方法。共有有效参与者309名,258人是白人,21人是黑人,18人是亚洲人,9人是西班牙人。参与者想象在一个详细描述正面、负面或中性互动的场景中,自己第一次与Broneans互动,然后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三种交互条件中的一种:正接触(n = 106)、中性接触(n = 100)或负接触(n = 103)。最后参与者完成了他们在想象的互动(焦虑、同理心和愤怒)和组间结果(相信组外刻板印象、组外评价、组外回避和未来接触意图)的组间情绪测量。
组间的情感:所有的情绪项目都使用了从1 =强烈不同意到7 =强烈同意的反应量表。焦虑是用研究一和研究二中使用的相同的5个项目来测量的。同样,愤怒测量项目中使用相同的研究一和研究二。共情通过三个项目来衡量:“这个经历让我觉得……”,仿佛我能从他的角度看问题;好像我觉得和他相处起来很容易;我很难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α= 0.83)。
外群体的刻板印象:研究人员对Broneans共有14种刻板印象特征(敌意、愤怒、暴力、吝啬、懒惰、愚蠢、无知、愚蠢、热情、聪明、受过教育、善良、平和、努力工作)的程度进行了打分,最后6种特征反过来打分(1 =强烈不同意,7 =强烈同意;α= .96)。
外群体评估:参与者完成了五项语义差异项目,表明他们对Broneans的总体评价(1=极为消极;寒冷;遥远;不喜欢;10=极为积极;温暖;亲近;喜欢;有利;α=.96)。 外群体回避:Broneans测量与研究一和研究二中使用的相同的五个条目(α= .90)。
未来的接触的意图:用四个项目来衡量未来与Broneans接触的意愿,例如,“我很高兴将来能见到Broneans”(1 =非常不同意,7 =非常同意;α= .90)。
研究结果发现:
在焦虑中,接触类型的主效应明显 F(2, 306) = 231.28, p < .001, η²= .60,负接触(M = 5.18)条件比中性接触条件(M = 2.40)和正接触条焦虑(M =2.43)得分高。在积极和中性两种情况下,参与者的焦虑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对于愤怒,参与者的愤怒情绪在负接触条件下(M = 3.88)高于中性接触条件(M = 1.72)正接触条件(M = 1.68)。在正接触和中性接触两种情况下,参与者的愤怒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共情在移情的作用条件,有共情的自我报告在正接触条件(M = 5.36)比在中性接触条件下(M = 4.57)和负接触条件(M = 2.81)高(p < .001)。
对于外群体的刻板印象接触类型的主效应明显,F (306) = 115.30, p < .001,外群体的刻板印象在负接触条件(M = 4.24)比在中性条件下(M = 2.80)和正接触条件(M = 2.45)高(p < 0.021)。
对于外群体评估分析揭示了一个影响着群外评估的重要影响。正接触组(M = 7.50)比中性接触组(M = 6.41)对外群体的感觉更积极,而负接触组(M = 4.30)对外群体的感觉更消极,且差异显著(p < .001)。
对于外群体回避的结果。与中性(M=2.57)和正接触(M=2.47)情况相比,参与者报告在负接触条件(m=M3.74)下的外群回避率更高(f(2,304)=32.45,p<.001)。中性和正接触条件无显著差异。
未来的接触的意图的结果。与中性(M=5.70)和正接触(M=5.86)情况相比,参与者在负接触条件(M=4.13)下更不愿意与外组接触(f(2,304)=73.13,p<.001)。中性接触与正接触无显著性差异。
接触不对称研究。通过创建一组新的结果变量来进行不对称性测试,其中计算出正、负接触条件下每个结果的平均得分,使其与中性得分一致。然后使用新的焦虑变量的方差分析来检测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差异。正、负接触条件的显著均值差异表明,负、中性接触的绝对差异显著大于正、中性接触的绝对差异。这表明接触不对称效应明显。这一趋势与焦虑(正面和负面接触之间的Mdiff=2.72)、愤怒(Mdiff=2.13)、同理心(Mdiff=0.97)、外群刻板印象(Mdiff=1.10)、外群评估(Mdiff=1.03)、外群回避(Mdiff=1.08)和未来接触意向(Mdiff=1.41)的平均得分一致,P<.001。
中介。中介模型检验了焦虑、共情和愤怒是否能调节接触和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评估正、负接触在这些模型的预测性,创建了两个影响编码的三个条件:正接触条件较中性条件(评估正接触的影响),和负接触条件与正接触和中性条件下组合(评估负接触的联系)的影响。愤怒、焦虑和同理心被作为平行的中介输入,被允许预测外群体刻板印象、外群体评价、回避和未来的接触意图。中介模型见下图,发现共情调节所有正接触的影响,以及负接触对偏见和未来接触意图的影响。焦虑还调节了负接触和所有结果之间的关系,愤怒调节了负接触对外群体刻板印象、回避和未来接触意图的影响。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者首先对正、负接触及其对多数群体和少数群体样本中偏见和群体间情绪的多种指标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解决了以前研究中的四个缺口:(a)对人们通常与外部成员接触的具体接触经历的范围和性质缺乏了解,(b)对有助于解释负接触与偏见之间关系的情感的中介作用知之甚少,(c)少数群体和少数群体成员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很少,以及(d)有限的因果证据表明,负接触可能导致更多的偏见,而不是正接触导致减少的偏见。
研究一和研究二使用了在真实世界不同群体间接触的实验范式,总的来说低强度的接触)比高强度的接触更频繁地被报告。不同群体之间也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差异:美国黑人经历过不同形式的负接触频率往往高于其他两组。美国黑人还报告说,他们与美国白人的负接触比和拉美裔美国人的负接触强度更大。而负触频率和强度可以预测群体间的负性(Barlow et al.,2012),所以这些差异值得注意。
通过对大多数群体和少数群体的三项研究,我们发现负接触比正接触预测更大程度上预测了更高的偏见,验证了正、负接触不对称效应(Barlow et al.,2012)。而且通过本次研究发现了在正、负接触与偏见中情感有中介作用。在实验研究中,共情成为正接触和所有结果变量之间关系的中介。这表明,一个单一的积极的群体间互动(在没有过去的负面经历的情况下)可能足以引发对外部群体的共情,而这种共情可以推动偏见和未来接触意图的改变。然而,在与真实的外群体进行长期的、面对面的接触时,它的作用就减少了。在研究三中研究者发现愤怒和焦虑在影响负接触影响方面尤其重要。在所有的研究中,焦虑对预测回避和未来的接触意图都有重要的影响,群体间的焦虑显著降低了未来接触的可能性。最后在三项研究中都发现,愤怒在负接触对于认知偏和的外群体回避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研究者将这项研究扩展到揭示愤怒在预测自我报告的偏见结果中起着关键作用,而且愤怒的中介作用似乎是比焦虑中介作用更强。在所有的研究中,愤怒也预测了回避、群体间的攻击性行为倾向外,还能促使人们远离外群体(Mackie et al.,2000)。
研究的不足
研究领域仍处于对负接触研究的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探索负接触以及它如何降低正接触对偏见的影响;并且需要增加少数群体的参与者的数量,来收集更多的少数群体的接触经历;另外本次研究也需要进行负接触对于偏见影响的纵向研究,只有横向研究是不够的;最后,需要在实际环境中进行实验工作,虽然本次研究已经提出了重要的初步证据表明,负群体间接触会导致更大的偏见,但研究仅限于一个想象的、基于场景的互动范式,该范式描述了与虚构的外部群体的单一正、负接触体验,但这一发现是否能够推广到正、负接触的真实群体中尚不清楚。
参考文献:Hayward, L. E. , Tropp, L. R. , Hornsey, M. J. , & Barlow, F. K. . (2017). Toward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intergroup contact.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43(3), 347-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