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半太阳一半月亮
高铭写的这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的访谈手记。这本书的题材一开始就很吸引我,阅读后,更是刷新了我的三观,我整个人看世界的感觉都不一样了。
精神病患者到底是天才还是疯子呢?
对于精神病患者这个群体,我们一般人接触得较少,就算听到了相关的什么事,也大多是负面的,比如谁谁谁精神失常自杀了,谁谁谁有暴虐症乱杀人了等等,三人成虎,传忽其神。但是,这些都是一些极端的个例,它们反映了一些,但不能代表全部。
事实上,我们没能真正地了解到精神病患者他们这个群体,所以,你我轻易加之在他们头上一些负面标签的行为是不恰当的。
他们对于我们是一种未知,我们对他们的世界一无所知。
阅读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后,我有了新的理解: 精神病患者,他们是一个所理解的世界与我们不一样的群体。而仅仅因为他们在少数,我们是大多数,所以他们被视为异类,我们被视为正常人,这种评判标准对于他们是不公平的。
在某些方面,我甚至觉得他们说的没有错。如果他们说是对的呢?也许是对的呢?难道只是因为他们所说的偏离了我们所谓的“正常”, 所以我们就下定义他们所说的、所想的都是错的。不要忘了,他们中的一部分在某个领域上是研究入迷,思想先潮而不能为世人所接受,比如那个天才物理少年,那些晦涩的、深奥的物理知识他都能理解得很透彻,但他提出的观念确是匪夷所思的。没准他们就是时代的先行者,谁知道呢?
而我竟还有一种错觉,他们说的是有一定道理的。更可怕的是,我甚至,羡慕他们那种特殊的异能,为没能特殊而感到惋惜。没错,我被他们洗脑了。他们的确是疯子,但是,他们也是不折不扣的天才。
少数因少而被特别对待,所以有了少数服从多数这种惯例,但有时候,少数人的意见也很重要,少数人也不一定就是错的。
想不被人当成精神病,那就必须藏好一些想法,这样就安全了,因为我们的世界还没有准备好容纳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这是对他们说的,对我们也同样适用。 当我们与他人不一样、成为小部分人时。我们没必要极力地去抗拒、去害怕这种差异,甚至伪装自己,畏缩着隐藏在大部分人的群体中。若不涉及原则上的对错,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只是差异而已,只是少数而已,没有所谓的对错之分,更何况这世间从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对错。况且,绝对权威也不是毫无缺陷和破绽的。歌德就曾经说过,真理属于人类,谬论属于时代。
我的内心仿佛就存在着一种好奇的反叛因子,从始至终从未消失过,从小到大。小时候,我也曾想过我从哪里来的这类问题,现在也依旧在探索着,只不过变成了,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有一种直觉,我可能穷尽一生也无法完美地解答这个问题 。我从不似我以为的那么了解自己,自我认知的境界还不够高,但是慢慢探索这种人生问题就好。
我也有很多个奇怪的想法藏于心底,但从未忘却过,而是越发地在往心底深处扎根着。例如,我不甘平庸,想做一个有野心的人;我决心,不做沉默的大多数,做勇于发言的小众;不做随波逐流的小舟,做逆风飞翔的雄鹰。而这些往往都很特立独行,但我自认为,我这样也没有什么不好。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对未知抱以虔诚对于未知,我不推荐轻易的去否定,或者没通过真正自己的思考去否定。照搬,是个很愚蠢的事情,不是套用现成理论的几段话或者某本书的几段章节就伟大了,那不够。因为看了是看了,能不能消化吸收理解还另当别论。面对未知,也没必要害怕,而是学会尊重未知的存在,其实那也是对自己的尊重,给自己一个尝试去了解,辨析的机会。 —— 高铭
我突然有点明白,当我以一种假装很懂的状态,在大谈特谈时,懂行人心中的轻视了。照搬的东西永远不属于你,你没有办法用这些东西去说服自己,更别说去说服别人了。带思考的想法,才能引起他人的共鸣,才会有价值。
对未知始终抱以虔诚,当我们读书读到一定数量时,会发现自己读的书太少了,读得越多越发会发现自己的无知、自己的渺小。我们会焦虑,要读得书还有很多,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 ,未知的事物的数量更是庞大,怎么办呢? 其实没必要太害怕,就像《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作者高铭所说,学会尊重未知的存在, 给自己一个尝试去了解,辨析的机会,这就可以了。我想,抱着对未知的虔诚,和渺小的自己达成和解,让每一次的新发现都使得我们的思想更丰盈一点,足矣。
突然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去看很多的书,像海绵一样不断汲取各类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我是不是就可以离那些我所未知的世界更近一点 ,再近一点。
简书大课堂 无戒90天训练营 第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