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的时候,杨绛先生已是九十多岁高龄了,她经历了痛彻心扉的死别,又遭受着病痛的折磨,但她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明澈的心境,在“人生的边缘上”,将她对人生的思考诉诸笔端,她不断发问,又自己回答,真可谓孜孜以求。
杨绛先生在书中讲述了一些关于神鬼的见闻和自己的一些亲身感受,其实,我也曾听长辈们说过类似的故事。起初我感到惊讶,我本以为这些神鬼见闻只是乡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的神秘故事,杨绛先生这位中西兼学的大学者竟然也相信这些?先生并不认为那些纯粹是迷信,她说,“我相信看不见的东西未必不存在”、“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而断为不存在”。我很赞同她的观点。
从神鬼之事的讨论中,我首先想起了一句话——“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句话是佛家警醒世人,你独处时的所作所为,不要以为只有你自己知道,还会有神明在暗中看着你呢。有人可能会说自己是无神论者,不在意这一说辞,那可以看看杨绛先生关于人的本性的探讨。她说人有“灵性良心”,这是人所共有且又是人所特有的本性,从孔孟的理论中可以看出,人如果不能保住良心,就和禽兽一样了。“灵性”和“良心”是并存的,结合“知”与“行”两者,也就是说人不仅要知善,还要行善。
然而,世间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的灵性良心并不容易保持完好。有的人知善且常行善,有的人知善而行不恒善,还有很多人似乎走向更可怕的地步——常行不善,久之亦不知善了。灵性良心属于“灵”,对立面是“肉”,灵和肉始终处于斗争和统一的矛盾之中。杨绛先生说代表肉体的“小我”有无穷的欲念,要这要那,没个餍足;代表灵性良心的“大我”时时刻刻在管制肉体,限制欲念。
有斗争就有胜负之分:
1.“灵性良心完全占上风的不多。”人本血肉之躯,肉体贪图享受的无尽欲念确实很难压制,因此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人被赞颂为人之楷模。模子的特点是什么?作为复制生产的样版,数量少啊。人类社会中的这种“模子”却不容易大量复制。人们纷纷赞美这些高尚之人,但又有多少人能够那样的人呢?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始终存在。
2.“血肉之躯吞没灵性良心,倒也不少。”世间为追名逐利而毫不留情地斩除“障碍”的人明里暗里都有,这些人宁可负天下人也要达到自己到目的。这类人中又有不同:一部分人到人生尽头之时开始忏悔,另一部分人的灵性良心到最后也没有回归。
3.“而最常见的,是不同程度的妥协。”灵性良心是屹立不动的,那么妥协的就是肉体及其附着的灵魂(生命)。我想一般人都是属于这一类的,既有私心牟取也有克制谦让。杨绛先生认为,这一类人虽然不是圣人,也算是好人了,但是这类人常常以为自己已经超脱了“小我”和私心,其实这“只是不同程度的自欺欺人”,不过这种自欺不是故意的,只是自知之明不够而已。洞彻自己,虽不容易,但还是要努力去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肉欲”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保持自己的灵性良心。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整个社会群体的信念是朝着“灵性良心”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不像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强调的群体那么消极负面,那么令人沮丧。灵性良心在与肉体灵魂的较量中可能会暂时处于劣势,但却不可被磨灭,因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人类文明也是在这种斗争和统一的矛盾中向前发展。
不论是出于敬畏神鬼的“暗中监督”、笃信轮回转世的因果报应,还是完全出于自己作为人所具备的本性——灵性良心——的引领,(我将前一种看作“他控”,将后一种看作“自控”)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或者介于两类之间的人都能做到向善行善。“他控”和“自控”都能帮助我们做到“慎独”,在独处无他人注意时也要让自己的行为谨慎而不苟。
人是很复杂的生物,我认为人性没有绝对的善与绝对的恶。作为人,我们拥有意识,能辨是非,可以选择向善。知善是为人最基本的层次,行善是更高的境界。
与世间万物为善,终究是与己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