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您知道小米给她妈妈打多少分吗?”在游玩途中,隽隽悄悄走到我身旁问我。
“6分”,“大概7分吧”,“8分”,看她摇头,我一连说了好几个分数。
“妈妈,满分10分,您一口气说一个数字出来,不能说两个以上。”隽隽急了。
她经常很喜欢让我猜各种东西,我经常摸不着头脑,几乎是乱猜,偶尔也会猜对的。“我猜不出来,要不你把答案告诉我吧。”
“5分”隽隽说出了答案。
“那你给我打多少分呢?”我问隽隽。她又来一个你猜。我毫不谦虚地猜道:“十二分。”
“妈妈,总分是10分的,我给您10分,满分。”隽隽紧紧拽着我的手说道,“跟其他妈妈相比,您真的是太多优点了,对我太好了!”
“那当然!”我得意极了,“小米为什么给她妈妈这个分数呢?”
“您想想呀,刚才我们一起玩,因一点点小事她就被她妈妈说一通骂一顿,要知道我们孩子也是很爱面子的……”隽隽跟我分析着,还蛮有道理的。
“不过,我觉得她妈妈肯定是很爱她的,只是可能爱的方法没得到孩子的理解。你说是吧?难道你刚才表现那么好,都是因为爱面子?”我嗔怪她。
“嘻嘻,表现好是说明我爱你,爱面子也不一定是坏事哦!”隽隽伶牙俐齿。想想也是,孩子爱面子,做事情懂得了分寸,说明是自尊心比较强。
我想起了刚才的一些小插曲:小米在桌子旁打开了一小包饼干,结果饼干屑满天飞,桌子上,碗里都有,她妈妈就说她不斯文不礼貌等等。我看到小米尴尬万分地坐着一动不动,想哭的感觉,其实她也不知道这饼干会“飞”,肯定不是故意的,被妈妈当着众人责怪,一定是心里很难受。我赶紧说:“没事,小米也不是故意的,这饼干太调皮了。”
当孩子做错事,哪怕是一点点小小的差错,我们做家长的心里很火很急,恨不得孩子永远也不要犯错误,更不能一错再错。但是那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是从跌跌撞撞中学会成长的。
孩子犯错时,往往我们的一个眼神就能让她感到不安,我觉得小小错误就没有必要小题大作,点到为止即可。
隽隽一直很羡慕能侧手翻的孩子,她一直想学会,舞蹈老师也不教这动作,她说舞蹈班有同学会侧手翻,我说让她请教那位同学。终于前段时间看到她居然能翻了,让我刮目相看。这小不点还真上瘾了,一有空地,一有机会就要来几个侧手翻展示一下。有时路过的孩子与家长还特意让她再翻几个看看,她可开心了。
我们在亭子休息,她也不失时机地来几个侧手翻,小米妈妈看了,就对小米说:“宝贝,你也来学学隽隽,压压腿。”“不,我不要!”小米不满地说道。小米妈妈可能就是随口说说,大人觉得也没什么,但是在小孩子眼里可就有不一样的理解。
经常听家长对她的孩子说你要是跟某某那么听话那么乖、成绩那么好……就好了,孩子的表情特难受的那种——低着头一声不吭,眼里充满了忧伤与无辜。
如果孩子也对家长说爸妈如果你们也像某某的爸妈一样就好了。家长听后心里会是什么感受呢?
家长们总喜欢说别人家的孩子,似乎别人家的孩子真的总是比自己的孩子优秀,甚至于不惜当着别人家的孩子来“贬低”自家的孩子。
我们出生时都是原创,长大后却不小心活成了盗版。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亮点,我们没有必要拿自己孩子的短处跟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去比,孩子的自信就是给家长不经意间比下去的。我们在欣赏别人家孩子的优点的同时,千万别忘了自家孩子也是有优秀的一面的,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面对孩子的不完美。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你只需要按时“施肥浇水”,就算你的孩子总是等不到开花的季节,也别太着急,说不定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图片来源于网络《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
——【台】张文亮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
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每一次读这首散文诗,总感觉有股温柔的力量,让内心的浮躁慢慢平和下来。
原来不是“我”牵着蜗牛去散步,其实是上帝让蜗牛牵着“我”去散步。有时候我们走的太快了,往往忽略了路边的风景,一心只想到达山顶,到达了山顶就是绝美吗?其实人生就像爬山,处处都是风景,有时候停下来歇一下自由呼吸一下,欣赏一下身边的美景也不错。
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经历他的成长过程,虽然也会经常被“熊孩子”气得崩溃边缘,偶尔忍不住会大发脾气。然而,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给我们展示了太多的美和乐趣,如果你没有感觉到,那一定是你步伐太快了,跟不上蜗牛的节奏。放慢脚步,正如龙应台所写《孩子你慢慢来》,我们应该学会去理解孩子,去解读孩子,要有一点孩子气。
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和空间,也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在这时间里我相信成就的不止孩子还有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