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熊孩子如何不熊?简单实用贵族范儿养成

来源:哗拓教育


成长的另一种姿势

一、熊孩子“熊”自何为

(1)

讲个故事先。

和亲戚一起去参加另一个亲戚的婚礼。

前一个亲戚谓之大表姐,带着一五岁一七岁一儿一女的那个“好”字共同赴宴,后一个亲戚是没出五伏但不怎么熟稔的那种。

婚宴么,尤其是小城婚宴,祖祖辈辈不挪窝的老式农耕遗存式,大家都懂得,各种人山人海,各种昏头脑胀,大人们吆五喝六闹嚷嚷,孩子们撒泼发野能上墙……戚哩咔嚓淅哩哗啦,咋得了?一大托盘汤汤水水各种菜式七八个全扣在窄掐过道,旗袍裙身婀娜的服务员四仰八叉躺地上了,旁边桌吓着的、烫着的吱里哇啦,刹那是杯盘乱溅,人仰马翻。这俩孩子,典型的人来疯,满血复活玩到嗨啊,见人家手捧七八个大盘子在瘦过道人缝缝里行云流水地上菜,所以顺手就出溜了几个瓜皮过去。这还不算,人也摔了,菜也翻了,他俩嗨到不行,跳着脚在旁边呼喝争功,都说自家瓜皮神功是第一。

好不容易,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正戏开唱,正主登场。宴厅里一时肃穆,落针可闻,大家都心怀慈悲注目新人,新人手儿相牵心儿相扣缓缓行,所过处,彩笺飘飘,云雾缭绕,端得是隔墙花影动,疑是仙人来——“新娘子好丑哦!”突然的这么一声,万众瞩目啊,额滴个娘耶,扭脸捂脸没脸,好死不死地,我正坐这俩熊孩子旁边,这这这,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2)

再讲个不这么热闹且绝对清凉醒神儿的。

去同事家做客,是受邀请去的。没有早一点,也没有晚一点,按约定的正点时间准点去的。

来开门的是她家孩子,6岁,女孩。身上挂着个白色大背心儿,前胸一巨号黑白骷髅头。原本想抱抱这小可爱的,可胳膊动弹了下硬是没抱下去,好嘛,我神经有点脆弱,直不楞瞪眼面前这么一移动版大骷髅,满腔子柔情实在是柔不下去了。正纠结呢,两更巨号 骷髅朝我奔来,其中一个直腾腾迎面直扑来——额滴个娘,可以抱头鼠窜么? 骷髅头不让,一个大熊抱把我抱得差点没气。敢情这仨是在玩浪漫啊?一家三口亲子装,三只巨号 骷髅!

小城这几天疯狂热,三十七八度的节奏,屋里空调却很舒爽,舒爽的后脊梁直冒凉气, 尤其是,女主和小主的衣服长度差不多都到大腿处,四条光腿两长两短都比较白细,稍远些或者隔了沙发桌子啥的就看不真了,就只有俩 巨号黑白 骷髅在凉风习习的大屋里飘来飘去 …… 讲真,这顿饭吃的有点三心二意。不是主人不热情,不是饭菜不美味,不是氛围不和谐。 整顿饭相当用心,盘盘盏盏满大桌, 包括餐前茶品,餐后果盏,都相当的用 心良苦。可是 ,心思莫名其妙地就走茬了,老跟着那巨号黑白 骷髅跑。男主还好些,大多坐着,只动嘴不动身。女主和小主,娘俩都有点多动,三分钟坐不热乎这一下那儿一下移动,她们一动,我眼神儿就不由自主跟着 在宽宽的大屋里宽宽地飘来飘去。

(3)

熊孩子的标配是哪样儿涅?大表姐家的就是熊之集大成。

熊大人的标配是哪样儿涅?就是我同事这样儿的——同事嚎:冤冤冤,比窦娥还冤。

咱先说熊孩子,把熊同事留到后头再调教。

调皮的捣蛋的、不可理喻的、破坏欲强的、惹人讨厌的、胡搅蛮缠的……统称熊孩子。熊孩子的自我超级爆棚,最好全世界都围着他打转转,否则,摔坏你的古董花瓶,删掉你的经年存档,画花你的心爱书画,抠烂你的红木茶具,总之是,好好的家不被折腾到鸡飞狗跳不罢休。

他们极强的破坏欲还会无限膨胀,战场会从家门内延伸至家门外每一家饭馆、每一节车厢,祸害的受众从自家人扩展至吃瓜群众,总之是,好好的妈不被折腾到崩溃不罢休。

得,单只这描述就让人嘴里泛酸牙花子疼,咱还是直指核心。

熊孩子及其父母羡慕嫉妒恨的反面,就是贵族范儿,约等于“别人家孩子”。

贵族范儿的标配是个啥涅?住大别墅、买宾利车、打高尔夫、挥金如土花天酒地以及对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严重错,这个叫暴发户。暴发户只富不贵,富与贵的差别,就像黑夜与白天的差别。黑夜不懂白天的白,就像暴发户不懂贵族的贵。真正的贵族范儿,首先是自制力,用现在网上书上铺天盖地地流行语就叫情绪管理。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后面,亦步亦趋跟随的,就是荣誉、责任、勇气、自律等等精神力。与这精神力相匹配的外在观感,就是教养良好、谈吐文雅、礼数周到等等。总之就是啥都好,三好五好七好八好,许多个好还都嫌少——问题来了,这许多个好的不熊的孩子,咋养成涅?

按白板论来说,熊孩子之所以熊,主要责任不在于熊孩子本人,而在于家庭教育小环境,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正所谓将熊熊一窝儿……噢哟喂,差话了。前头提到,既实用又疗愈的方子四个字: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这词儿以及相关是海了去了,可一色儿都是高大全理论,操作性弱爆了。操作性完爆的有木有?有!四个字:礼仪养成。

仪礼养成与情绪管理是个嘛关系涅?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儿一样儿的。所以呀,从操作性强、见效极便当的仪礼养成开始,达情绪管理之终极目的,涤除熊孩子性子里的熊气,倚马可待。

仪礼养成这事,几乎贯穿于每一个人的一生;每一个人人生最关键处,大多只有两三步。仪礼养成于一个人一生中最关键的节点,是2到7岁。2到7岁把仪礼养成问题解决彻底了,熊孩子的问题就解决彻底了,附带的,将后来的熊少年、熊青年、熊大人各种熊问题也就全部都消灭在萌芽状态了。

二、贵族范儿“贵”自何为

(1)

按平凉方言描述,2到7岁孩子,猪嫌狗不爱。

按心理学发展描述,2到7岁孩子,正处于前运算阶段。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特点是什么?他们想的是什么?他们要的是什么?他们眼里心里的大人和世界是什么?系统和专业的阐述,太复杂,太占篇儿,咱只挑能在仪礼养成计划中被咱极致利用三点:

一是会把自己的意识、意向,推广到许多无生命的东西上,比如小脑袋碰到桌子上,脑袋疼了,就觉着桌子也会疼;比如玫瑰花扎到小手了,手疼了,就觉着玫瑰花也会疼,心理学上叫做泛灵论,这约略相当于四句教的“无善无恶心之体”阶段,儿童之心,本体晶莹纯洁,是故无善无恶。

二嘛,老子就是世界,世界就是老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完全以自已为世界中心,举个温柔点的例子:比如茶几上搁个小假山,孩子在茶几之东,爹娘在茶几之西,他会认为从爹娘那个角度看到的假山与从他这个角度看到的假山一模一样——他完全没有角度概念,他会坚定的认为所有人眼睛里的世界、脑袋里的想法、心里的感受等等,都跟他一模一样——换位思考什么的,别指望哦。心理学上把这叫做自我中心主义,是翻译过来的词汇,不大符合中文惯例(“主义”这东西,内里挟裹着政治风暴,让国人不愉快地回忆),约略相当于四句教的“有善有恶意之动”,他们小脑袋里是会生各种意念,但只限于“看,只是看”,辨别善恶的能力并不曾随之而来。

三是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妈妈拿手把自个脸和眼睛一挡,孩子就觉得妈妈不在了,他就非得要掰开妈妈手让脸露出来,才觉得妈妈存在。他自己也会有样学样,小脑袋往沙发背后一藏,整个屁股和小身子都露在外头,他就觉得自个也不在了,特渴望妈妈能找到他——消失,或者存在,这是个伟大的哲学命题,孩子们两三岁就会玩了,忒厉害了有木有?这第三个阶段,按推理应当到了“知善知恶是良知”,但明显不大可能,有些人活到七十了找不见良知居于何乡呢,指望个几岁孩子达到这境界,难。

把这个特定年龄段孩子琢磨了个底儿透,教养、化育以及知善知恶这事儿就没那么难了。那么,最漂亮的进行要从哪里开始呢?答案前文已揭晓:仪礼养成。

(2)

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是荀子说的。

礼者,养也。仪者,规也。礼是内容、语言,仪是方式,用方式表达礼,即谓仪礼。

仪礼到底是个啥?

仪礼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过程,这是辞典说的。

仪礼就是以外化内学做人,这是祁祁说的。

根据2到7岁孩子的显著特点,适宜于他们的仪礼养成,大体包括个人仪礼、家庭仪礼、社交仪礼、习俗仪礼。 把这四个范畴再追根、再究底,细细分析、拆解,然后重新归并后,化进点点滴滴日常生活中,就在于五个方面: 衣、食、住、行、言。

(3)

大表姐家的那对熊孩子,效果最是显著,小半月就完全给扳过来了。熊同事家那小姑娘,被她歪妈给带的,多少也有点熊劲,也给扳过来了。咋扳滴涅?

首先是衣,严格按场合给孩子着装。上学时候,当然是校服配运动鞋,这个没啥震撼效果,但细处下了功夫,细沙细淘,潜移默化,不可小觑。与以往相比,扑下身子抓落实,抓个人卫生,校服每天洗,洗得 干干净净,熨得平平展展, 洗脸、洗手、洗脚、洗澡、刷牙、剪指甲、理头发等等也配套保持最佳状态。

开始扳的第三天刚好有个宴会,是谢师宴,主家孩子以637分的好成绩考了好学校。大表姐接请帖到正日子,中间有两天时间,可从容准备。从衣服到鞋帽,一律正装。小城很少有专卖小孩儿正装的地方,一家家商厦往过扫,苦心搭配,总算将衬衣到皮鞋包括领结、手表等,全都给配齐全了。换上正装还不算,再给娥眉淡扫,补了点淡淡妆。把熊孩子往落地大镜子前一拉,让他站定两分钟,细看他自己。等他看妥了,再一起看看小绅士范儿的相关视频,不宜长,五六分钟交待最关键注意事项即可。若找不到合适的视频,爹娘可兼差口述一二三 ,无非是常规都知道的常规事项。果然,整个宴程,熊孩子简直再不能绅士了,凡自己拿不准的事儿,竟是无师自通地知道凑到熊妈耳朵跟前压低声儿问,把个熊爸熊妈激动到崩溃——从没这么脸大过啊啊!这俩熊孩子宴会场往进一走,整个一闪闪发光落落大方小童星,闪瞎了一众人眼,把人家十二年寒窗苦博得 637分的正角都给比下去了。

之后是运动装,也是全套配备。根据滑冰、打球、游泳、跑步等不同需求,从帽子、衣服到鞋子、 护腕、护膝、护目镜等等,一个不落。这些衣服对于儿童来说,不只是“酷”,还舒服,还安全,特别适宜于运动,给孩子提供了近乎于专业化的“疯狂”机会,好动天性及生命之初满荷的洪荒之力,都得到了最好、最恰当的释放。

还有一些特殊的非喜庆场合的着装,比如一些调唁活动和葬礼。在我们西北旮旯一般情况下因孙子、外孙子等不同身份会有不同的着装要求,但非直系亲属的话,有些人对孩子的着装就不那么讲究。那是个悲伤、肃穆、沉痛的场合,有些孩子打打闹闹跑跑跳跳各种喜笑颜开,这对主家是种无形的伤害。虽会看在是小孩子的面儿上不怎么计较,但心里头对小孩子的家人多少会生一些嫌隙,以平凉咱方言说就是给你“记病”。此种场合尽量给孩子搭配深色、素色的衣服,不要带乱七八糟花哨的玩物,尽量保持安静。这点其实不难做到,只要家长出行前给孩子特意提点过,这沉痛肃穆的场合气氛上本身就是一种抑制。遗憾的是,太多家长没这种自觉意识。仪表仪容本身,就是对逝者最大的敬重,也是对自己最好的尊重,即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

之所以首先从衣上着手,一是立竿见影的见效。二是吃瓜群众由衷由心的赞赏会形成一种全新的气场,这新的气场能使给熊孩子得到一个全新的体验,这种体验会成为一种动力源,督促并激发他的自觉,本能生发不知不觉把 泛灵论的那个“灵”从物扩展到同类,即人的社会;同时,也极大满足了他“老子就是世界、世界就是老子”的生命阶段成长需求; 这些不同“气场”的不同能量,对孩子心性的再涤洗功效,根本就是无法言传的,孩子身在其中意会到的,任多高明的爹娘和老师也没法教给他,这约略就是阳明先生的“世上练”。三是这种仪式感,家居有家居服,温馨温柔;运动有运动装,疯玩疯酷;宴会有宴会装,各种装逼;上学有上学装,会增加孩子学习的专注度和努力度。从衣着手调教熊孩子, 可谓一枪数鸟,数赢。

(4)

再是食

食上的仪礼绝不可废。君不见, 如今许多家里吃饭时候鸡飞狗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换人换马跟在孩子屁股后头追着喂饭,更有甚者,一路追到小区大院里,高一声喊低一声求让再吃一口的不在少数。还有些家里,长辈没上桌,孩子大马金刀先入座,筷子带口水一通乱搅的,也不在少数。

祁祁前儿个就听朋友洋洋得意说她家孩子聪明:炖了一只鸡,刚一上桌,奶奶赶紧给孙子拽一只大鸡腿搁碗里,孩子抬眼一瞅,咦,盘里还有一只腿,赶紧也拽来搁自己碗里,周圈大人还一叠声直夸“我娃伶俐滴!”这叫 伶俐?这叫聪明?快别糟蹋这俩词了,或者用平凉土话最过瘾地说:快别糟蹋先人了。

饮食仪礼包罗万象,传统食礼中的各种忌讳,比如手心朝上端碗、用筷子敲碗、将筷子竖插、嘴里含食说话等等五花八门就不说了,最起码谁先入座、谁先动筷、谁给谁添饭这些事,总不能弄反了吗?再讲究点,吃相不那么难看吧?坐姿不那么葛优瘫吧?

2到7岁小熊孩面前,家长要立定主意整顿秩序,还真没有不成的,因为这时节爹娘在孩子生物生存本能及有限认识里是上帝般伟大的存在,只要拿出爹娘威风立一回威,饮食仪礼这“家法”就能给上喽,再日复一日顿顿坚持,没有不见效的。

“有规有矩”的家庭,大家各在其位,各守本位。家门之外,以学习为主要职业的学好习,以养家为主要职业的养好家。家门之内,家务事,做饭洗衣洒扫倒垃圾打牛奶等 ,各有各的分工,各尽各的职能,各守各的规矩——规矩这事,就像红灯停绿灯行一样,底线不能碰。啥是个底线?比如跟父母可以论理,不含敌意的坚持,没问题,但绝不允许大小声,一个孩子从小就对父母蹬鼻子上脸吹胡子瞪眼,长大了他还能敬畏谁?所有人类社会的人和规矩,怕是都敢践踏,就像昨儿在限速60的公路上把车飙到140码结果车毁人亡的年轻人一样。

是故,家有家规,家规里排第一位的当是饮食仪礼。

为嘛?还能为嘛,饭一天照三顿地来,每一顿都是规矩的强化与温习,不抓这个抓哪个?

我家是标准现代小家庭,比划来比划去就三个人,但餐桌上仍然座有次序,主位是孩爸,孩爸不在,主位就空着。饭前上第一个菜,孩儿就得到厨房端菜、盛饭;有时候孩爸下厨,我闲着,闲着也不替孩干他的份,宁可巴在孩爸身边偷空尝一口菜顺嘴儿夸两嗓子,这也是事、大事,这表示我忙、很忙。所以,日久天长的,饭前端菜盛饭这事儿,根本就是包产到户的责任田好嘛,作为一个有教养知文明的娘哪能随便窜到孩儿田里“辛苦耕耘”?菜上齐了,家主没到位,那就等着,没有个孩子先动筷的道理;偶尔家主特忙,发话让先吃,那可以,我先动筷——孩儿很小时候,每每瞧着香喷喷饭菜眼晴里冒火星星,装看不见也不让他先动。如此这般,上一只鸡,孩儿一个人啃俩大鸡腿?简直不可想像,又不是五六十年代吃一回鸡当过年——反倒越是这样时候,越是要以长者为先。

所以说,家长要有这意识,于平常家庭便饭中,于同学同事亲朋好友便宴中,于婚庆等正式宴请中,于中餐、西餐等不同场合不同要求中,从衣开始、从食开始,将相应的礼仪规矩渗透于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比如那个熊同事,热情巴拉的在请客,而且还热情洋溢地亲自下厨,这在如今这个人人宁愿甩票票上大酒店也不在家待客的大环境大氛围下,在自家里盘盘盏盏不嫌麻烦不怕累赘地精心烹饪、真心礼请实属极高礼遇了——当然,若以常规常情不挑剔地说,那顿宴堪称完美。可若本着我自个不被绑缚的自由良心说,她着装上那一点点的疏忽,让我这餐饭用的,不至于有心理阴影可实在不怎么舒爽,倒显得对不起她了,把她的美意真情给打了折扣了,这是两个人共同的损失。同事的想法非常理解,天这么热,又是在自己家,一家三口各人挂一件宽宽松松的大体恤,又凉快又有趣。可问题是你在请客呀,又不是我提前到了弄得你来不及换衣裳;虽是自己家,可一旦邀请了客人或者说外人,那自个家就秒变半个公共场合,最起码的着装礼仪还是要有的。咱就撇开那骷髅头不说,女主人母女两人,性别为女没错吧,那衣服挂在身上也着实太短了点,该露的不该露的都露出来了,虽说我也性别为女,可这是个习惯问题,小孩子从着装上对身体的遮蔽程度,几乎是决定了他们长大后对自己身体的珍惜程度——有些家长可能觉得祁祁这句话过于武断,祁祁有必要补充一句:这不是武断,这是许多个咨询案例中、许多个生活事故中得出的含血带泪的教训。尤其是女孩子,小时候着装越暴露,长大后越不知道珍惜自己的身体,严重些的甚至会分不清哪些叫做骚扰叫做侵犯,对自己身体私密的界限感会在长久暴露的着装中被严重弱化,诸如这些细节,在成长过程中对孩子之耳濡目染绝不可掉以轻心。

(5)

然后是住、行

住与行,篇幅缘故简略说,这 方面的基本常识家长该懂的大都懂,只不过没主动意识将那些“小事”说给自家孩子罢了。

比如与孩子一起出去旅行,要提前预定酒店,离开时要有把房间弄得整整齐齐的意识,不能因为有客房服务员就以猪窝状离开,咱倒是图一时省事了,可咱在做,孩儿在看!或者,投宿于亲戚朋友家要客随主便,用人家的牙膏、洗头膏等生活用品要打招呼,看电视不要声震云霄几层楼都能听见……这些生活小细节,在自个儿家里有良好的习惯,出门就不会前头一走别人后头戳脊梁骨。

行,也不复杂。比如,过个独木桥,注意着前后行人,该让就让;上个公交车,遵守点基本的社会伦常排个队别乱抢;过个马路,眼瞅着红灯了还拽了孩子往前冲,或者在斑马线上慢条斯理跟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再比如,坐客车,一上车就急吼吼人占一个位儿,行李再占一个位儿;喝完的饲料瓶子,吃完的果壳子,顺手嗖嗖的就往车窗外飞,话说砸到行人还得赔,就算不砸到行人,砸到花花草草教坏自家孩儿都是不好的嘛。 还有坐私家车,但凡在华夏这片地儿里活人,家里、餐厅、会场甚至小轿车里,但凡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都讲究个座次尊位卑位,家长最好也了解点基本常识,耳濡目染地教给孩子——这无关穷讲究不穷讲究,人而为人, 该有的讲究多少还是有一些好,常见有些家长好心好意的把长辈往卑位上让,大家都不在意倒还好,就怕是你不懂你不在意、 可人家懂人家在意,虽不至于有什么天大误会,但人家心里不爽,心里对你就有了成见,大家就没法在一起平等地、愉快地玩耍了。

(6)

最后一个,是言,这个得重点说说。

比如前面大表姐家那熊孩子,当着一应众人的面一声吼:新娘子好丑!

新娘子得多难堪呀,她不把你恨到骨头里都不由她!还有,满场子的众人哪个不是新娘新郎的亲朋?这拉仇恨的本事也太大了点,一句话把几百号人给得罪了……大表姐当时连连说童言无忌、童言无忌。是的,童言无忌,那么你这当妈的呢?也是少不更事吗?不怪人们阴谋论揣测你,村妇们之间明争暗斗,最常见就是拿孩子当枪使,教孩子恶语辱人,等过足瘾了然后自己以救世主的面儿出来把孩子批评一顿,你也是这样教唆的吗?

人们常说女人是男人的脸面、男人是女人的脸面,人们不常说孩子是大人的脸面,因为孩子根本就是大人的镜子,孩子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映照出来的,根本就是大人假面之下的那个真实。祁祁曾见,有孩子当着众人和奶奶的面说“你个老不死的”。孩子才3岁,他不见得懂“老不死”是个嘛意思,可他会说,而且直指奶奶。他咋会的?因为家长自为以关起自家门就可以言语无忌,可你那点小嘴脸小放肆却被孩子都听到耳朵里了,他现在是不很懂那话意思,他将来还会不懂啊?得,这范畴太深广了,打住,继续说点儿浅显见效的。

言,对孩子的耳濡目染显而易见,家长文明用语不讲脏话、坏话这是最底线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多少提升点就叫做素养了。比如跟同学 、好朋友见面最起码要会打招呼吧,校园里 见了校长、老师会精神饱满地问好吧,升国旗时候最起码要学会闭嘴吧,不小心弄脏了同学作业总得要会道歉吧, 忘带橡皮了总得会跟人借吧……忒小儿科啦?

不,祁祁就见过,亲戚家有个二十七岁大男孩,婚龄逼,忙相亲,介绍了好些个都无疾而终,家人请了高手在旁窥伺找原因:双方约在家里见面,进了门,女孩子矜持不肯先说话,男孩子也不说话,沉默、沉默,门外人急的抓耳挠腮,好不容易有动静了,男孩儿开口第一句:见过蛇吗?蛇?!女孩子快晕菜了,蛇这东西谁不怕啊,所有没毛儿的软体动物都招人恶心好嘛。女孩强装淡定摇摇头,男孩手一扬一条蛇在女孩眼面前漂亮弧线滑翔,女孩理性判断那蛇是假的,可还是木着一张脸出门扬长去——这到底唱的哪出啊?高手急了,追溯根由,哦,从幼儿园跟同桌借橡皮就开始有了迹象的,模拟略正确些的借橡皮过程,该是这样子滴:

打扰一下,你的橡皮可以借给我用吗?

当然可以,给,记得用完还我。

谢谢啊,用完一定还你。

用完后:我用完了,还给你,谢谢啊!

这孩子幼儿时期就没借来过橡皮,他咋就这么大本事连个橡皮都借不来涅?

喂、喂喂,叫你呢,小聋子,橡皮用一下(愤怒+指责)!

对方漠然一眼,装没听见(欠你的啊?)

不就个破橡皮嘛,用一下咋啦(破橡皮还借!有病!)?

没有(有也不借)!

你看, 小着不会借橡皮,大了不会谈恋爱,这咋个整涅?太愁人了。 橡皮没借来,还拉一圈仇恨;恋爱没谈成,还得个“有病”。这中间有个藏着的关键,这熊孩子借橡皮同样的话,换了别的孩子说,一样能借来橡皮,为嘛涅?表情!

是的,家长不只要教会孩子怎么用言语表达,最重要是教会孩子表情表达。还拿借橡皮这事儿举例,换个孩子为嘛能借来? 最关键是在说同样话时候不同的表情,语气、眼神等等,同样的话叫人家说起来就是“哥俩好”“傻白甜”“萌萌哒”,借橡皮?“送你了,我还有!”。

有些孩子,跟人说话就像在做贼,小眼神溜溜的四处漂移,给人感觉特不靠谱;有些孩子说话,表情和体态语言与他嘴里说出来的完全不匹配,嘴里在说谢谢,眼神里趾高气扬是“我瞧不起你”。所以家长教言时,一定要自己做到真诚、专注。别自个儿嘴里念叨着给孩子教真诚教专注,手里那在玩手机,如此这般声言不一,任你念个千百遍,孩子也还是学不会得体的、到位的表达。

三、结束语

以上所例举,不过是仪礼丛林中之一叶,即使就只这一叶,家长若能每顿每天久长的坚持,何愁熊孩子熊气不除?说句讨人嫌的,在这坚持里,家长自己身上的积年熊气,也能不知不觉中得以荡涤。

总之是,2到7岁孩子,他们 身体各部分的生长发育,遵从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他们的心理发育,还属于 前道德阶段,只能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他们还不懂规则,不懂约束自己,不懂个体生命自由的前提是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家长只有蹲下身子,只有把孩子当孩子,只有自己成为孩子,才能知道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到底需要什么,如此才能将衣、食、住、行、言的仪礼规范,化成孩子的血液,濡养他高尚的情志,成就他高贵的人格。

对了,另有一个千年不变通吃一切人类的秘诀,一定要教给孩子:微笑是人类最美的神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