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帝国总是从内部开始凋零

来源:哗拓教育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在各种影视剧的熏陶下,我们对乾隆的印象多半是风流倜傥,国家空前繁荣。而这本书要给我们一个大大的NO。那么,到底真相是怎样的?近期听路上读书解读本书,做了一份记录。

刚当皇帝的乾隆,凭借英明神武把无数人收拾的服服帖帖。

但乾隆十三年其原配夫人去世,让其性情大变。夫人生前坐的大运船,即使拆城墙也要运进北京城;官员在葬礼通告写错一个字就被判死刑;两位皇子在葬礼上不太恭敬,直接抽翻在地并永久剥夺做皇帝的机会。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年丧偶的人情绪波动大,容易把内心的积压全部释放。

与此同时,君臣关系也从此变成严厉的班主任和听话的小学生。小学生稍有风吹草动,就是人头落地。

其实皇后的去世只是一根导火线,这么些年乾隆早就对官僚集团不满。奴才就是奴才,以“礼治天下”的儒家思想就是幻想。大清王朝从此急转直下,从春风进入寒冬。

即便一代名臣如张廷玉,也没能幸免。理由是结党营私。说真的,这个就算本人无此想法,但身居要位,身边很多人向他请教找他喝茶,在皇帝看来,这么多人围着你,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最后几经波折被抄家。

随着内-官僚集团整顿,外-边疆叛乱平定,和平年代人口一路上涨。究其原因一来鼓励老百姓垦荒,二来玉米红薯神器的传入,乾隆年间人口大爆炸,直接翻一翻到2亿9。为此,晚年精选一块和田玉,找人刻下“十全老人”四字。

之后经过文字狱,查禁戏剧,批判儒家思想(大臣权力的上升意味皇权下降)的大改造,导致虽然社会安稳,但民间死气沉沉。百姓只会弯腰下跪,不会挺直腰板。整体社会的富裕掩饰不了个体精神的空虚。如同鲁迅所言: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与此同时,地球的另一端正经历一次次改革,君主权力被逐渐关进笼子,而东方则正相反,一进一退双方的差距又拉开多少?!

到乾隆晚年70岁时,身体已大不如前。人生目标全部实现,自己也想安享晚年,加上一只眼瞎了,在管理上也过起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日子。从上往下大家都一路不管,民间的官员就更加不办事——社会治安开始滑坡。

晚年乾隆还有个爱好:收藏古玩。但个人财富有限,于是发明进贡——进一步腐蚀官僚集团。随后的“认罪银”更是由大名鼎鼎的和珅一手操办。而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还是老百姓买单。如此下来,盛世崩塌近在咫尺。

位高权重者,所做决定往往有巨大的水波纹效果。晚年乾隆的屡次昏招导致官员一片好吃懒做毫无作为,满脑子塞红包走后门。究其原因,是皇帝自己的“以身作则”。岁数大了难免糊涂,到退休年龄也难免要想清福,但直接在皇位上这么干的后果就是接连的中国近代屈辱史。

随着马戛尔尼使团的一鼻子灰访华,“中国通”小斯当东对中国的了如指掌,最终英国国会同意发兵中国。

再搞定拿破仑,完成工业革命后,英国转头向中国,露出了獠牙。

电影《启示录》开头有段台词:“一个国家的覆灭,往往是从内部开始。”用在乾隆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