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跨越35岁》系列的第3篇,欢迎持续关注。
01
引言
在《应对35岁危机的三大“王牌”》一文中,透透哥(ID: NBisNO1 )提出了应对中年危机的三大王牌——经验稀缺化、经验产品化、经验泡沫化,后续系列文章都是对这三张王牌获取方法对具体拆解。
上一篇《成人学习精进的“二二三三”指导模型》是对经验稀缺化的路径之一——向内升维的方法拆解第一篇,在该文中透透哥提出了成人学习的:
- 两个学习源:个人体验+他人经验
- 两种学习观:建构主义+联通主义
- 三重学习境界:我见识了-->我认识了-->我行使了
-
三种学习类型:应试型学习、工具型学习和熏陶型学习
今天,透透哥继续就向内升维的方法进一步拆解,主要聚焦于成人工具型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根据前一篇的定义,所谓工具型学习,就是基于储备的需要,为了应对可能的不确定性、拓宽可能性、迎接新机遇而进行的储备性学习。这种学习,相对而言,只有宏观、质性的目标,没有十分明确的量化标准,是一种不设方向、不限范围的学习,目的就是壮大自己迎接未来的工具箱。置身职场中的成人,80%的学习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02
工具型学习的策略定位但凡去问一个成人学习的痛处,能收到的反馈大抵无外乎两点:一是前学后忘,记不住;二是坚持不下去。
在透透哥看来,其实这两个问题的本质是一个问题——记不住!因为记不住,所以觉得没收获、没成就,自然就没了坚持的动力。从来没见有人吃饭坚持不下去,为什么?因为能切切实实感受到饭菜装到自己肚子里的获得感、满足感。
很显然,记住,就是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评判学习成效的一条硬杠杠。基于此逻辑,引申出的合理拷问是:学了半天,知识装不到自己脑袋里,还学它何用?
但,透透哥要指出的是,根据人类的认知遗忘曲线,知识在没有拿去应用、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你想方设法记住的终归会忘掉的,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输入信息一个月后,你就会忘掉80%,这是铁律、毋庸置疑!就像大多数人在参与高考十年后,再见到高考数学卷子上的符号,都会惊呼:看着好眼熟,就是叫不上名啊!
那如何才能永远记住?
答案是几千年前孔老夫子告诉我们的:学而时习之!
知识学完之后,没事就拿出来练习一下、实践一番,才会有一种记得住的满足感和喜悦感,所以说“不亦说乎”。
但是,对于一不考试,二不做研究的成人来说,哪来那么多时间、精力和机会“学而时习之”啊,关键是,在没有实际目标用途的情况下,你花精力记住所有接触到的知识,并不划算,也没性价比,除非你就是享受“学富五车”的感觉,或是就是靠玩弄知识图生计的。再者说,在互联网时代,知识信息是指数级增长的,有限的生命里,你是记不完的。
所以,透透哥强调,大多数情况下,成人需要的是工具型学习,而工具型学习的目标定位恰恰不是记住,而是建立知识连接,形成知识地图。我们可以形象的简称为编知典。
工具型学习的目标在于为自己建立起一个像字典一样的知识工具箱——知典:内容丰富多彩、网罗万象,但秩序井然,想要用的时候,能够迅速通过“部首偏旁”或是“拼音”,精准定位、快速查看,再行精研,以图应用,解决问题。
03
工具型学习的操作方法具体而言,如何编知典呢?
第一步,确定知典承载工具。
字典有纸质字典、电子字典还有网络字典,知典也需要有承载的介质和工具。一般而言,知典工具分线下和线上两种,线下知典工具很简单,其实一个书架就OK了。
线上知典承载工具,主要就是一些流行的知识管理工具,如印象笔记、网易云笔记、语雀、石墨文档……等等。这些工具,不仅可以归类存储,还能分享、传播,而且支持多终端查看。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
第二步,做归类。
在工具型学习中,对于学习的内容最为主要的是获取所学内容的梗概体系,判定和提取所学内容的主旨。如果对其中某一块关键内容特别感兴趣或是有现时应用需求,可进一步精学细研。除此之外,只要确定了内容主旨,理清了大体的内容逻辑和梗概体系,对该内容的学习即可告终,不必再纠结是否记住了全部或部分内容。
接下来,就是按照主旨把学到的内容(可以是一本书,线上多媒体课或是学习笔记)进行归类。
归类的意义在于,把学到的零碎知识集中到一个主线上,逐渐形成体系,建立知识网络地图。同时,也便于查找。第三步,打标签。
学习的内容除了归集到你的知典的某个目录体系下,每一块内容,还需要打上标签。标签主要注明该内容解决的是什么关键问题,并抽取该内容的核心关键词作为标签。当有一天在你的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相应的问题场景的时候,通过标签可以迅速检索和调取解决这些问题的知识进行温习。
如果是线下的内容,则在内容介质的显著位置贴上便签纸标记每份内容的核心关键词;如果是线上内容,就在内容最前端标明关键词。
为什么要把标签打在最前面最显眼的位置?因为以后你再完整查看全部内容的可能性,很小很小。显眼位置,便于快速而精准的再次查找、定位。
标签是对分类的进一步细化,让你的知识网络地图更丰富、更有意义关联性,有利于在你的脑海里映射一个有意义的知识网络体系。
相比于把所有看到的内容信息装入脑袋,装入一个由分门别类的、有关联的关键词组成的知识网络地图,总是要容易的多。
第四步,存备份。
把做好归类、打好标签的内容存档备份到你的知典工具里,或是书架,或是线上管理工具。确保后续一旦有应用的问题场景出现,能够迅速调取查阅。
换句话说,当有一天遇到问题,需要把某个内容调出来学而时习之,记住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的时候,你日积月累起来的知典,能够确保你顺手可得,而不必手忙脚乱、到处现找。
04
小结按照上述四步,你的工具型学习将会十分高效,你的知典也会迅速形成并不断丰富,而且你也不会再陷入记不住、坚持不下去的纠结。
你要知道,一些一年读几百本书的大咖,人家每本书基本只读目录和前言,然后挑着核心章节读一下,然后做好归类和标签,就算读完了一本书的。
再次重申,步入社会的成人的学习,更多的应该是积累知典的工具型学习,你又不用去考试,真的不要再纠结于“记没记住”,把目光更多聚焦于“知没知道、归没归类、存没存档”吧。
工具型学习的精明之处在于:平时把知典编厚,“战时”好速查速用!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如此,平时我也不必费那劲了,“战时”直接用百度啊。
百度是个好东西,不是不能用,但说这句话的时候,你可能忽略了几个问题:
第一,就怕问题真来了的时候,你连用什么关键词搜都拿不准。
第二,百度虽然可以检索任何信息,但检索到的信息充斥着各种对你来说冗余无效的信息,这会增加你的信息筛选成本。
第三,检索来的内容是陌生的第一手信息,没有体系,与现时你遇到的问题的关联性,还需要从头再理。
而工具型学习做知典的过程,既是丰富数量、积累关键词的过程,也是筛选信息理体系的过程,是功在平时,利在“战时”的活动。
最后,有些人可能会问,如果有需要“记住”的切实需要,比如要考个某某资格证,那这类应试型学习该如何应付呢?且听透透哥下篇分解,告诉你“如何将所学的内容记住记牢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请关注本公众号(ID:NBisNO1),持续关注。
-----end-----原创维艰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鼓励一下可好?看透要说破(ID:NBisNO1) MORE |【 跨越35岁】系列
MORE | 【透透拾道】
MORE | 【教育/学习】
?
MORE | 【互联网+】
文 / 透透哥(ID:NBisNO1)阅读,增长见识;写作,深化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