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失控》/凯文.凯利
《失控》成书于1994年,作者是《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人称KK。《失控》是KK对当时科技、社会和经济最前沿的一次漫游,以及借此所窥得的未来图景。书中提到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敏捷开发、协作、双赢、共生、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现在看来很多都已成现实。一本90年代出版,却能高居互联网必读推荐榜单前茅,销量坚挺,受众颇多的书籍,值得用心研读。
据说张小龙在一次演讲中说:“凯文·凯利的《失控》我给很多人推荐,这本书篇幅很长,大部分人没有耐心看完,但是如果有一个大学生来面试,说他看完了这本书,我一定会录用他。”《失控》更像是KK的个人随笔,略显深奥晦涩的内容,极度烧脑,再加上零散的结构,一定程度上让这本书显得有些枯燥,难以理解。对于这样一本书,企图想要一次性读懂,甚至接连着看下去,都会影响阅读的积极性以及对于书中理论的理解。我的建议是,将不同章节分开阅读,跳跃着,不断发现闪光点,争取每次都有所启发。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以上是《失控》中引用《道德经》部分,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从无到有的思想在书中随处可见。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意思就是说:行于道时,地会宁、神会灵、谷会盈、物会生、天地会纯净。
凯文·凯利说:“我们就像是一个大的云,就像我们有20亿的细胞,每一个细胞可能会死,但是它们组合起来成为了一个人体,如果说你杀死自己的话,这些细胞都会死亡。如果仅仅是一个细胞死亡,整个身体不会就此死亡。”他的理论所提供的是为少数人所用的,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对社会的全新的控制方式,是一种更为简洁、有效、无情、节约成本的、不用挥舞鞭子的驱赶方式。
阅读《失控》,要把握两点,第一,整个世界的未来应该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的结构,这就是全书的主题“失控”的含义;第二,生物和机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最终都会融为一体成为超生命。万物皆齐头并进,万事均在共同生长。
50万字《失控》,精彩之处无法一一分享,摘录部分内容,先睹为快:
➤群体智慧,蜂群和蚁群,个体所拥有的意识是有限的,所传递的信息是简单的,但结群之后涌现出的智慧则远超出个体的极限,这不是一个2+2>4的结果,而是一个2+2=苹果的超越。进化倾向于数量的增加,通过量变带来质变,众愚成智,智慧从群体中”涌现“。老祖宗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各自的专业判断,汇总编排后会胜过一个诸葛亮的全面思考。
➤多样性和共生关系,任何生命个体从来就不是独生子女,人类出生后,大肠杠菌便一路相伴,帮助我们消化,从中获取营养,直到我们死亡,它们比我们的伴侣还要忠诚。不稳定的自然力量是多样性产生的根源,多样性又催发出内循环的生态系统,生物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生,适者生存,末者淘汰,共同成长,从而最终达成一种摇摇欲坠的平衡。
➤自组织,如果对物质施予以精确的控制,你可以获得1+1=2的结果,但如果你能催发出物质自组织的特性,那么你可能会获得更大的惊喜。
➤物联网连接一切,组建机器与机器间的生态系统,是赋予它们之间共生的关系。通过连接,让机器响应人的思维,则如同人类与机器的联姻。连接一切是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也是完成物质向有机体转化的过程。
➤虚拟实境与大千世界里的人工进化,虚拟世界中的角色,现实世界中的机器,这些都是人类的模型,我们是在模仿自我,创造自我的拟像,塑造与自我相似的“形式”(培根认为人类的目的就是发现和认识形式)。KK在字母所组成的形式总库中,完成《失控》这本书的形式组合,是遵循语言规则的引导,由碎片式的念想进化出段落,由段落组成章节,最后形成全书。人工进化,也就是要找到并遵循那个准确的“形式”。
➤超进化,进化本身,其实是一种有组织的变化的结构,在四十亿年的时间里,自然界中的进化经历了一系列的结构变化,正所谓,变则生变:系统自发 → 复制 → 遗传控制 → 肉体可塑性 → 弥母文化 → 自我导向的进化,为了便于更好的诠释概念,KK将引发这一系列变化的根源,称为”超进化“,超进化推动着进化呈现所有可能的形态,探索着进化所有可能存在的空间,创造着进化所有可能继续前进的方法,揭示着进化所有可能加速的进程。
2
《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
勒庞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埋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勒庞对于群体心理的研究来自于法国大革命那段波澜壮阔100多年的群众革命和历史演变,期间各种王朝、革命者、独裁者、派别轮流执政,战争与其它各种形式的斗争纷扰。
《乌合之众》是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虽然是一部学术性著作,但语言生动流畅,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颠覆了人们通常对群体的认识,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乌合之众》得到同领域牛人的一致推崇,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弗洛伊德的评价是:“勒庞的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评价是:“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
法国大革命中,贵族投票放弃自己的特权;九月惨案,极度残忍地屠杀诸多无辜的孩子,但那群民众却认为自己是在主持正义。在群体中,勒庞指出,人的个性会逐渐弱化,以集体心理占据主导,更容易受到群体思想的引导。
89年天安门大学生暴动事件、文化大革命等等一系列事件,也证实了煽动群体情绪的政治手段的恐怖之处。文革时期,民众自发的行为推动了事态的恶化,这想必让毛始料未及,当群众的情绪高涨火热,再强有力的执政者也惧怕三分。89大学生动乱,若不是及时武力镇压,会是怎样的结局?从经历着的口中得知,武汉大学生蜂拥爬上火车意图奔赴北京,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据说武汉某高校校长当时参与了该事件的推动。
社会上的公知、砖家,并不鲜见,各行各业的KOL更是对大行其道。群体中,人们倾向于寻求“领袖、英雄”,此时的领袖头顶光环,在感染群众,调动群体情绪方面占据天然优势,明星代言的质量平庸的产品,却受市场追捧,也正是明星作为群体领袖的晕轮效应作祟。
举个积极正面的例子:2003年,孙志刚因缺少暂住证被送到收容所,遭野蛮殴打致死。该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公众情绪持续发酵升温,律师许志永上书全国人大,最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除了,孙志刚事件也成为了中国法治历史的里程碑。这是媒体和公众力量挑战长期行政法规的典范。
3
《遇见未知的自己》/张德芬
记忆中,四年前读完《遇见未知的自己》,写了好几页读书笔记,书中精彩言论频频触动。四年后重读《遇见》,领悟愈加深刻,仍然有所收获。
当时张德芬的书正是火热的时候,记得在北京地铁上,总能遇到几个捧读《遇见》的人。张德芬说:“所有的一切都是能量的震动,观察者会影响被观察者,所以我们创造了我们自己的世界。”那么,当我欣喜的观察者同样阅读《遇见》的陌生人,他是否能感知到并且与我进行互动?突然意识到,自己此时的思绪逐渐混乱,甚至是期待着能与若菱一般,在充满意境的下雨天,深山老林中偶遇一神秘老人,引导我去感知世界,去发现自己未曾发现的自己。
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镌刻着“认识你自己”五字箴言,多少人终其一生,也难寻其解。我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这是苏格拉底提出的哲学问题,同样困惑了我们。那么,我是谁?脱口而出的是社会对我们的身份认同,是外界强加给我们的标签,或者说是我们自己带上的面具。剥离这些表面的东西,剩余的思想、灵魂、躯壳,又是什么?我想,对于回答我是谁,最好的洞见也许就只能是“我是我”了吧。
我们追其的本质是要爱、喜悦、和平,而大多数人求而不得的原因,是这一部分被身份认同、我们的思想、情绪、身体层层包裹,时间长流,浩淼宇宙中,作为微小个体的我们,何必活得这般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拥有这份豁达坦然,为生命开一扇天窗,让阳光进来。
欲望是痛苦的根源,想要的太多,得到的太少。请记住你不需要盲目追求表象,正视自己的不足,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当你不再抗拒客观事实,懂得臣服接纳有缺陷的自己,你自然放下了那份苛责和抱怨,云淡风轻。
以下摘录《遇见未知的自己》经典语录:
➤天下的事情分为三种:老天的事,别人的事,我的事。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内心投射的结果。所以,当你论断时,或许你只看到了片面。
➤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这些负面情绪就像黑暗一样,你驱散不走它们,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带进光来,光出现了,黑暗就消融了,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愤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使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当你真心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 你身上散发出来的就是那种能量的振动频率, 然后全宇宙就会联合起来帮助你达到你想要的东西
➤看见它,接纳它,然后放下对它的需要。
➤我们在意的事情太多,加晋在身的职位,我们太在意谁的高谁的低。摊在面前的事,我们太在意谁干的重,谁干的轻,分到手的东西,我们太在意谁得到的多谁得到的少。弊病太大,矛盾太多,头绪太杂,人心太乱,总之,一句话,私欲太强。心底里的恐慌无法消解的时候,自私就会甚嚣尘上,占据我们的心灵。
➤人生就像一场戏,在这场戏里,有人扮演好员工,好朋友,好子女,甚至是好人,然而在这些戏份中有谁是心甘情愿演出,为了演好人生大戏的不同角色,我们都要因时间,地点戴上不同的面具。
4
《启示录·如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对于想做产品经理或者已经从事产品经理的人来说,或许也是贴合这样的意境。表面上来看,它像是一本入门读物,对于产品侃侃而谈,涉及范围大而全,深度不足。对于入门读物来说,不够详细,过于宽泛。但是细品,却又是另一层高境界,深入浅出,从产品的本质看问题,用户需求、功能极简等。因此有人也说适合资深产品经理阅读,才能体会其中的深意。书本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涉及实际案例太少,偏向于理论化,而这一个不足,可以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获得弥补,前几期璨璨也推荐过这本书,感兴趣的可以两本一起阅读,加深理解。
想入门或初级产品经理,这本书不失为拓宽视野,了解关于产品的方方面面知识的读物;对于资深产品从业者,《启示录》或许能给你行业更深入的思考,从中抓取本质,看似简单的内容,往往是大哲理。
以下内容为书籍框架及部分要点内容整理:
想要成为一名牛逼的产品经理,不断的自我学习能力必不可少,附上部分相关书籍:
➤产品类
1. 《产品经理实战手册》 ——王欣、夏济
2. 《产品经理的第一本书》——哥乔斯
3. 《产品经理的第二本书》——哥乔斯
➤用户体验类
1. 《用户体验的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Web的设计》——加瑞特
2. 《赢在用户:Web人物角色创建和应用实践指南》——穆德
3. 《点石成金:访客至上的网页设计秘笈》——克鲁格
➤设计类
1. 《设计心理学》 《情感化设计》——诺曼
➤交互设计类
1. 《软件观念革命:交互设计精髓》 《交互设计之路》 ——库珀
2. 《GUI设计禁忌》——约翰逊
3. 《可用性工程》——尼尔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