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谨的国际阅读规律比较研究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外,平均每人读书一本都不到。当下邻国韩国国民人均阅读数量为每年11本,日本也在8本左右。看到这个消息,我瞬间呆立,良久不能恢复。
其实,我自认为喜爱读书,可细细想来,一年也不过读十六七本书而已。扪心自问,身为大学生的你和我,在除了教科书课本以外,有谁的阅读数量达到韩国或是日本的水平。我想大部分人的答案是静默的。
别的人尚且不论,先谈谈我们,这群在象牙塔里的人儿。我想信大多数人的课余时间是充足的,读上几本名著绰绰有余。另外,学校的图书馆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免费的资源。那么,在时间、空间、资源等条件均满足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的阅读数量没有上去呢?
曾几何时,我们成了“屏奴”;曾几何时,我们成了“手机控”,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是摸手机,晚上临睡之前玩手机也成了必修科目。手指不停地刷着微博、空间、朋友圈,进行着快餐式的阅读,貌似看了许许多多的文章段子。什么心灵鸡汤,什么优美文字,充斥着屏幕前你那疲劳却兴奋的眼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化大爆炸的时代,手指的“刷屏”速度让阅读加快,于是我们慢慢丢了坐下来打开书本阅读的耐心。
不可否认,电子设备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让阅读更随时随地,增加了阅读的便利性。但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读传统的纸质书。我也喜欢“刷屏”,在我的经验看来,在刷过之后的印象几乎没有,这种快餐式的阅读对我来说没有留下记忆。而传统的纸质书则不同,当我捧着厚厚的一本书时,我会有一种充实感,可以触碰到的幸福感,情到深处我会感觉到书中的人物景象会跃然纸上,而在电子屏幕上我不会有这种感觉。书中的好段落,我可以用笔勾勾画画,在旁边写下我的阅读心得,把某一页折上角落,以便我日后翻开可以随时找到他的存在。多年以后,当我拿起这本书,我可以在折页与符号之中找到我当时的思想与成长。
我非常喜欢曾国藩曾经说过的两句话: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里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也不会差到哪去。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为什么不能多读点书呢?何必每天在宿舍逛着淘宝,刷着微博,玩着网游,却一直大呼无聊,埋怨时间过得太快,自己没有跟上脚步。或许,听我说,买一张永久的书票,踏上一趟没有终点的读书旅途吧!走出宿舍,去那久违的图书馆看看吧。我相信你会发现比微博、淘宝更有趣的事情。“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不是平白无故来的,虽然在书中你无法获得货真价实的黄金,但是我相信在书中的沉寂漫游,时间会给你回报。这个回报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长年累月的积淀,你会发现坚持阅读的人更有内涵,在思想层面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也就会在生活中有着对问题更高的见解,有着更好的解决办法,也就更容易获得更好的成就。
读书,就是看别人的故事,找自己的身影,去发现无尽的可能。我非常喜欢这句图书馆阅览室老师告诉我的话,并在其激励下读更多的书籍。与其说在梦中等待,在网络的迷茫中精神缺氧,在寻找灵魂的荒原里徘徊,不如马上拿起那些已经被时间证明了的作品来,开始安静的阅读吧!这将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既然不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何不给自己的灵魂来一次深刻的遨游。亲爱的朋友们,从今天起开始阅读吧,让灵魂行在前行的道路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