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书单征文│人生观观人生

来源:哗拓教育
书单征文│人生观观人生

喜欢文字的人大抵都比较孤独,放着喧腾的人流不处,偏要到清寂的书林走一遭。都言好书如友,或许不善交际的人只有在书中才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其实,一本好书更像一个鲜活的生命,为眼前的过客映演不同的传奇。它们中,有悲有喜,有忍有愠,有的怨怼与无奈并存,有的愤懑与果勇并居。不管是什么,都是盛满浆液的酒觚,一点一滴侵浸心扉。

人生观真的会因一本书而改变?这话不对,至少不全对。什么样的人,看什么样的书。可人不是一成不变的,他看的书也不断在变。哪怕同是一本,不同时段也有不同体味。故改变人生观的书,绝不止一本。


《所有年轻人都将在黎明前死去》:人生和书名一样短暂

我看过的青春文学不多,这是其中一本,也是唯一记住的一本。

时常想,一个人的生命到底有多长?六十年?八十年?还是一百年?水木丁用罗曼·罗兰的一段话道出了一种答案: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就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

书中的情节、内容如今已记不清了,只剩这句话依旧在脑海盘旋。相信每个人都曾考究过青春的样子,预算它的长短,惶恐它的流逝。我们在这段特殊的时间中经炼着一生最最繁密的第一次,憧憬未来、挑战现在。书中的女孩们,性格迥异、背景迥异,却同样努力地用自己的方式去争取想要的明天。路上的她们,形影渐疏,死的死散的散。虽然能力更强、懂得更多,却变得老成、苍老,永远停留在老的时候了。

蓊郁的夏夜会弥散出浓重的土腥气,这是我在看这本书时常常想起的。青春,充满无限可能的青春,就像泥土的腥气一样,强烈又自然地存在着。我们好像没有办法阻挡夏日的炎热,唯一能做的就是静静的看着、闻着,然后,继续走下去。

贾宝玉曾说女孩儿未出嫁是宝珠,出了嫁是死珠,等老了便是鱼眼珠。也是,再洁净的宝物,沾惹上凡尘的肮脏,都会变质的。黎明前是最黑的夜,那时死去是最干净的。如果无法拥有长久的朝阳,不如就和大海一同沉寂。

看书前我以为人生和这则书名一样长,看完后发现,原来人生和这则书名一样短。


《白夜行》:雪后的大地没有脚印

导读中说“只希望手牵手在太阳下散步”象征着故事的内核,称这个故事是东野奎吾笔下“最绝望的念想、最悲恸的守望”。人,究竟要到什么样的境地才能在最绝望、最悲恸的时候还能有所念想、有所守望?

书中的桐原为了拯救地狱中的雪穗杀死父亲、卖身制假,一步步沦为雪穗作恶的工具,最终用剪纸的剪刀插向心脏,跳跃下去。小说的内容往往加以虚构,可小说的人物和他们的人生却常常在现实中有迹可循。简单的说,这是个救赎的故事;复杂的说,这是个烈日下阴影深处一大撮人的集合与缩影。

人往往会陷入这样一种困境,因为要捞起泥潭中的鞋子,不得已弄脏自己的手,直到鞋子重新穿回脚中,才发现鞋里早已灌满淤泥。后悔吗?不清楚。你不捞那只鞋子,心会更悔。

人走过的地方,总会留下脚印。轻重缓急,都清清楚楚地嵌在地里。这时最好有一场大雪,掩盖所有的痕迹。桐原死的时候,雪穗被人问起认不认识这个人,雪穗说不认识,头也不回地走了。想着她幽灵般的背影,仿佛看到白日高悬的雪地,雪水化开,一干二净。


《呐喊》、《野火集》:思考的权力,说话的勇气

《呐喊》是高中时才看的。鲁迅的文章从前不懂,学了《孔乙己》突然就懂了。《野火集》是大学看的,知道龙应台除了两个儿子还有一颗烧到沸腾的赤子之心。

这两本书所述之事都是两点——思考与说话。封建与专制是不允许民众说话的,当然也包括思考。尽管历史上有过几个敢于思考和说话的人,但大多被人迫害,抑或被当权者拉拢成为反向的思考者。时至今日,好像到处都在说话,又像什么话都没有说。某些人的吃喝拉撒能引发万人论道,真正切肤震骨的事却鲜有人问津。生活中,欺善怕恶、恃强凌弱的大有人在,敢于真正站出来捍卫权益的人却少之又少。偶尔遇见躲在人群背后用手机录下恶行的人,却已经是勇气可佳了。

从《呐喊》中我们看出开化、民主来之不易,从《野火集》中我们明白维护民主需要更大的勇气。前者对阵的是封建,后者对阵的是奴性。看《呐喊》我感到愤懑,看《野火》我感到痛心。

我们总以为已经得到了民主与智慧,却从不投诉乱扔垃圾的邻居,从不告发使用劣质原料的工厂。当有人呐喊我们身边尽是垃圾废气的时候,却有大把人站出来,不假思索地调侃道中国人的身体已经“无敌”,不惧怕垃圾和废气。

经济越是发展,制度越是完善,越需要我们学会思考、学会说话。


  《长恨歌》:野心敌不过的命运

三小姐的梦里或许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会在一间狭小的屋子里为了最后几块金条,被熟识的后生掐死在床上。她的进退得当,心中的希冀思量,都在将要达成的一刻烟消云散。她本能与程先生安度一生,却迫于现实无奈和内心虚荣“嫁”给了李主任,李主任死后,开始了“寡妇”般隐忍、挣扎的人生。

王琦瑶是平凡的,是上海弄堂里某阳台上的碎花绸布。王琦瑶又不是甘于平凡的,她想要金丝鸟笼,想要灯光鲜花,而且还要细水长流。乍看起来很矛盾,其实都是源于一个“错置”。

命运的排浪给了她珍珠的身段,却将她错置进了水塘的淤泥。倘若她有蒋丽莉身家背景,有个更有权势的父母,或许她的不甘就没有那么浓烈。她还是会争,却不会像这样争得唯唯诺诺,每一步都想好退路。偏偏她是小门户家的女儿,没有那么多的得天独厚,知道要不起轰轰烈烈,宁愿选择细水长流。不难看出,她是自卑的。

她若是个男人定是个踌躇满志的士子,可命运让她是个女人,她便只好在脂粉堆中挣得一番天地。她放弃了爱情选择了富贵,富贵破灭又选择安身自保,连自己都顾不过来时生了女儿,以为得到了亲情却又遭受女儿的叛逆,终于留下的一点积蓄却成了杀身之祸的火引。她不服女友、不服对手、不服命运,却在风雨飘摇的白炽灯下,不得不服。

盼而不得是为恨,方得又失为长恨。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是个轮回的晷盘

2006年红透半边天的书,时隔10年才看,总觉得有些掉队。好在书和其他的物件又不大一样,时间越久越能代表经得起考验。

都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看完这七本书,愈发觉得有理。从朱元璋到朱由检,二百七十六年,打败蒙古铁骑却又被铁骑破关,废除丞相走上专制顶峰却又是言官最活跃的时期。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看似平庸,实际却是这样风起云涌。

要说看完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大概就是体味到了历史的格局,明白了再小的人物都是历史的创造者。记得以前学历史,课本中的政变大战是零散的,像很久远的故事,一个一个拼凑不到一起。加上考纲考点,老师硬要你背下的事件意义,那几千几百年的事情犹如博物馆里的文物,冰冰冷冷,毫无生机。

这本书妙就妙在用小说式的语言将整个明朝娓娓道来。当年明月笔下的君王不是宗庙祠堂里塑起的偶像,而是有血有肉,有心计有抱负,或残暴或懦弱的人。明朝的臣子,也不像我们所了解的这么单一,奸佞忠良往往就聚集在一个人身上,有能力有志向的重臣同样也是不余遗力收受贿赂的贪官。同样是国家的股肱栋梁,相互之间却会排挤陷害,就连被后世歌颂的戚继光也难免有文韬不足的缺憾。人无完人,历史的结晶也不会完美。

最有意思的是,单取一段来看,这个君王的性格、行事都是有因而成,每个事件都是恰好的促成,别无他选。但是一旦将它们衔接起来纵览,便会发现每隔几个恰好就似一次轮回,在大段的时光轴上又是一次因果。每一个历史人物,正派反派,反反复复,永不消亡,你方唱罢我登场,哼唱在这舞台上。

而这一切,在当时都是未知、不确定的,而且,君、臣、民更像三角,缺了哪一边都会引发危机。多说无益,历史依旧日以继日地奔跑,你的昨日便是历史。只是今天你的举动,哪怕再小,都在为历史创造新的契机。如此想来,顿时觉得人生充满了意义。


《花笑春风》:醉卧春风里,长眠花笑间

蔡老的随笔读了许多,个人认为每本都差不多,只因蔡老太有个性,有个性到每篇文章都有他深深的烙印。

《花笑春风》是我看的第一本蔡澜的书,吃喝随心,赏玩随性,对待时代新奇怪异之事能保持包容理解的态度,做个永不落伍的顽童。原来为自己而活竟如此惬意,天南海北,五光十色。

不禁问自己一句:我为什么不能活得潇洒肆意?寻觅了片刻,抬头一想,怕呀!怕明天居无所、食无果,怕今天的肆意成了以后的失意,怕大好韶光错置在不值当的地方。就这样怕成了习惯,可能等进了墓地也还是怕,怕哪天台风来袭,怕某日地震山崩,全然忘了生活的本质就是好好地活。

花笑春风,一提起就像置身花丛,香气萦绕,全身暖洋洋的。长眠花下,醒来依旧是春色满园,只不知过了多少秋冬。


                    《红楼梦》

本来不想说,因为说不好。可征文所说是改变人生观的书,思前想后还是添上了《红楼梦》。《红楼梦》确切说是在中考毕业那年的暑假看的,契机是看了被人诟病已久的电视剧新版红楼。

不管别人如何说新版红楼有多不符合原著,在我眼里它已拍出红楼的神韵,光这一点就足够喜爱至今。当时一打开电视机就放着大观园众人结诗社做海棠诗的片段,朵朵白花玉瓣轻轻摇曳,掩映着一园子少男少女们粉琢玉雕的面庞,当真好看。

于是当晚就跑去书店买了《红楼梦》,厚厚的一本,有些沉重也很满足。翻开书页,油墨打印的小字群蚁排衙,散发着淡淡香气,我靠在床头想象周围是海棠花林,闻到的是海棠花香。看到一半发觉,这本书太细了,大小事情虽有详略但仿佛不曾错过能有的一点。不像小说,倒像真真切切的生活。虽然知道此书有自传性质,但如此细密精致的作品,除了阅历笔力一定还投入了难以度量的真情实意!难怪后人感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品评红楼的事,我能力不够做不到,只记得看到黛玉焚稿断情一章,忙合上书本不忍卒读。红楼里是人生的梦,作为观众,我看不完。

这八本书是曾影响我人生观的书,但不是决定我人生观的书。窃以为最深刻的观念永远来自实践,能决定人生的信念也永远来自你的生活。书,是最好的催化剂。但愿每个人都能遇到影响自己的好书,在生活的路途多一些欣慰与快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