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的历程
在我们有限的感官经验外,有太多事情正在进行着,以至于我们所谓的现实其实只是真实世界的一小部分。
选择。因为我们身边的信息量超出了我们所能处理的限度,所以知觉的第一个步骤便是选择我们要注意的主题。(1)刺激的强度常左右我们的注意力。(2)重复的刺激也会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常接触的人,也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3)动机也决定我们从环境中挑选什么信息。动机也决定了我们会如何知觉别人。选择不仅在于注意某些刺激,也包括了忽视其他的线索。
组织。从环境中选择信息后,我们必须用有意义的方式组织这些信息。我们所使用的知觉基模塑造了我们与人沟通和理解别人的方式。
你的归纳如果失真便会沦为刻板印象,这是指你将分类系统过度类化。刻板印象大多虽然基于事实的核心,但却超出了眼前的实情,而成为缺乏事实基础的称述。如果我们陷入刻板印象,我们便会寻找单一事件或行为,来支持我们这些不正确的信念。我们自己对别人动机的既存想法,选择、组织并诠释了别人的行为。为了去除来自刻板印象所造成的沟通障碍,一个有效的方法便是去除对别人的分类,给自己一个只把对方视为一个个体的机会,而不要一味假定“他拥有被你归入的类群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争执哪一种断句是正确的同样会让两人的争端更严重。认出双方对一场争端的不同观点,进而思索“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才是有益的方法。
诠释。在我们选择和组织我们的知觉后,我们以某种方式对其加以诠释,使之具有特定的意义。以下有几种因素能够影响我们诠释的方式:(1)交情深浅。那些和我们有交情或者我们想要和他建立关系的人,总是比其他人让我们看得顺眼。(2)过去的经验。(3)对人类行为的假设。(4)态度。我们持有的态度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别人的行为。(5)期望。期望塑造你对外界刺激的诠释。(6)资讯。(7)自我概念。你是信心低落或是胸有成竹会使得相同的情境对你有如不同的世界。(8)关系的满意度。同一个行为在彼此关系好坏不同时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协商。知觉并不是孤立的活动,很多感受发生在两人之间或一群人中,他们互相影响彼此的知觉,并且想要达成共同的知觉。这个过程被称为协商。学者将我们描述个人世界的故事称为叙事。共享的叙事是创造出顺畅的沟通的最佳机会。
影响知觉的因素
生理因素。(1)感官。人际关系会受到我们的看、触、味、嗅等感官机能的差异所影响。认识到这些差异的存在并不能使我们忽略这些差异,但却可以提醒我们别人那些你不可理解的行为并不是因为疯狂,他们只是看法跟我们不同而已。(2)年长的人见多识广、经验丰富,所以他们看世界的方式通常和年轻人不同。(3)健康。其他人可能也会因身体不适而表现出与平常不同的样子。(4)疲劳。(5)饥饿。研究发现,我们在饥饿时会脾气暴躁,吃太饱则会昏昏欲睡,这都会影响到人际沟通。(6)生理循环。(7)心理挑战。
文化差异。每个文化都有其不同的世界观,在看世界上都有其特别方式。
社会角色。几乎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被间接地教导去扮演一系列受期待的角色。(1)性别角色。(2)职业角色。
自我概念。最后一个影响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与人互动的因素便是自我概念。高自尊的人比较有可能对别人有较高的评价,低自尊的人可能对别人有较低的评价。我们从别人身上发现的特质,是我们无意识投影在别人身上的影像。
知觉的倾向
对人严厉,对己仁慈。我们评价自己时往往比评价别人更为宽容,会试图说服自己和别人“我的本意是善良的”。我们倾向用最宽容的条件裁判自己。当别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将问题归咎于对方个人的因素,而自己遭遇不幸时,我们就将问题归咎于外在因素。
强调别人的缺点。我们偏向留意别人的负面印象甚于正面印象。研究指出当人们知道一个人正、负两方面的特征时,人们倾向于受到较不讨喜的那些特征所影响。
最明显的最有力。我们容易被显而易见的事件所影响。
先入为主。留恋于第一印象,根据自己的第一印象进而给人贴标签是知觉过程中无可避免的一部分,这些标签是产生诠释的方式之一。保持开放的心胸,当发生的事证明你错怪对方时,要愿意改变当初的判断。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低自尊的人会猜想别人以不利于自己的方式看待自己,高自尊的人会猜想别人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看待自己,这种以为别人想法类似自己的错误假设广泛且频繁地发生在许多情境中。你如何能找出别人真正的立场?有时候靠直接询问对方,有时候靠着和其他人核对,而有时候则需要在深思熟虑后做一个成熟的猜测,这些替代性的方式都比单纯的假定“每个人都像你一样反应”来得更好。
知觉检核
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认定我们对事情的解释就是事实,恐怕会产生很多严重的人际困境。
知觉检核的要素。知觉检核完包含三个部分:(1)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2)借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3)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作澄清。例如:(1)当你大声踱步走出房间,并大力气的关上房门时——行为。(2)我不确定你是否对我生气——第一种诠释,或者你只是比较匆忙——第二种诠释。(3)你真正的感觉是怎样——请求澄清。
同理心与沟通
有时候我们了解他们的意思,但不像他们一样,了解他们想法背后有人原因,这时我们所缺少的是设身处地的重要能力。
同理心的定义。同理心是从某个人的角度来体验世界,重新创造个人观点的能力。当我们在使用同理心这个词的时候,它包含三个面向:第一,同理心包含获得知觉—一种采用另一个人观点的尝试,这需要中止你的论断,将自己的意见放在一边,同时试着去了解对方。第二,是同理心的情感面向,使我们更贴近地去体验别人的感受,去感受他们的恐惧、喜乐、伤心等感觉。同理心的第三个面向是真诚地关心对方的福祉,不光是和对方有一样的想法和感受,而是更进一步,真实地关心他们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