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哲学概论印度宗教》【12】

来源:哗拓教育

时间:2016.8.6

进度:第十二章  耆那教  P118-126

书摘:

1.耆那教(Jaina)是印度历史上三大非正统思想流派之一,其产生时间与佛教兴起时间接近,但其思想萌芽则可追溯至奥义书甚至更早,一直在印度流行至今天。相传耆那教有所谓的“二十四祖”如开祖勒舍波(Rsabha)、二祖阿耆达那陀(Adinatha)、二十三祖巴湿伐那陀(Parsvanatha)、二十四祖筏驮摩那(Vardhamana)等,实际二十四祖中除二十三祖和二十四祖外多为传说中的人物。实际主要创始人为筏驮摩那,即“六师”中的尼乾陀·若提子(Nigantha Nataputta)。筏驮摩那在耆那教建立和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因而他成道后被信众尊称为“大雄”(Mahavira,大勇士之意)

2.耆那教产生于公元6世纪左右印度非婆罗门教或反婆罗门教的新思潮中,由最初的“六师”一步一步发展成为印度思想界有影响的派别。耆那教在公元1世纪时,教徒由于对戒律和教祖遗训解释不同分为空衣派(Digambara)和白衣派(Svetambara)。

1)空衣派,也称为天衣派,常裸体生活,称以天为衣,强调苦行,并要求信徒严格遵守不有私财的规定,认为即便衣服也不应具有。

代表人物:巴德拉巴乎(Bhadrabahu)

2)白衣派,也主张修苦行,但同时认为信徒可以穿着白衣。

代表人物:胜普德伟迦亚(Sambhutavijaya)

3.耆那教最早的典籍是“十四前”(“前”之梵语为“Purva”,意为“先前”)和“十二支”(“支”之梵语为“Anga”,意为“部分”),但十四前和十二支中的一支都已失传,因此现存最早的经典是“十一支”,白衣派认为十一支是教祖思想真传,空衣派则对此有异议。

4.耆那教分为白衣派和空衣派,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谛义证得经》,其基本理论体系为“七谛”理论。“谛”(tattva)指实在或真理,实际上就是此教中论述的主要观念或范畴,耆那教认为它们论述的内容是实在的或是真理。所谓“七谛”指命我、非命我、漏、缚、遮、灭、解脱。涉及对万物的最近本的分析是“命我”(jiva,灵魂)和“非命我”(ajiva,非灵魂)两大类。

1)“命我”,在耆那教中主要是生命现象或一般事物中的一种主体或主导者。耆那教说的命我主要与生命现象相关,命我分为处于轮回中的解脱的。处于轮回中的命我又被分为动的不动的。不动的命我存在于地、水和植物等中,动的命我存在于具有两个感觉以上的动物等中。这样,处于轮回中的命我基本上就存在于各种事物中,既存在于生物钟,也存在于地、谁等一般所谓非生物中。因而,耆那教在这里实际提出的是一种特色理论:万物都有生命的观念。

区别】耆那教的“命我”概念多少有轮回或解脱主义的含义,但他与婆罗门驻留哲学中的“我”或“梵”是不同的。耆那教的“命我”或存在于各种事物中,或摆脱事物的束缚达到解脱。婆罗门教的“我”或“梵”是事物的本体,事物与“我”或“梵”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2)“非命我”,由四部分组成,法(dharma)、非法(adharma)、虚空(agasa)和补特伽罗(pudgala),他们是涉及到耆那教关于食物的存在形式或存在形式的重要概念。

   法与非法:食物运动和静止的条件或原因

   虚空:解释食物存在的空间问题

   补特伽罗:提出了食物基础的观念,“补特伽罗”即物质,补特伽罗有两种:极为和极微的复合体。【“极微”接近于现代科学中的“原子”或食物的极小基本单位概念。】

5.耆那教还探讨了时间(kala)问题,耆那教把法、非法、虚空补特伽罗命我看作是无种永恒的实体,认为宇宙根本要素就是这五种永恒的实体加上时间

6.耆那教在认识论的思想上,提出五种“智”的理论:感官智(mati,通过感官等获得的认识)、圣典智(sruti,借助符号和言语获得的认识)、极限智(avadhi,直接获得在时空上极为遥远的食物的认识)、他心智(manahparyaya,对别人精神活动的直接认识)、完全智(kevala,对一切事物及其变化的最完满的认识)。在五种“智”的理论实际强调:人的感官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很可能产生错觉或不正确的感知,而对事物的完满认识则要脱离人的感官要素的介入,与大多数印度宗教哲学派别一样,都是很看重直觉认识方式的。

7.耆那教在认识论方面还提出了对事物的判断形势理论,认为对事物的判断可有七种形式,即存在、不存在、存在又不存在、不可描述、存在并不可描述、不存在并不可描述、存在又不存在并不可描述。并认为由于事物是变化的,由于事物在地点、时间、特性等存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因而在上述每一判断形势前都应加上“或许”一词。

8.耆那教在社会伦理思想方面,要求信徒遵守本教的一些基本规定。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们的戒律中。耆那教强调不杀生,不仅不杀人认为植物也包括在不杀的对象中去,并且还以注重苦行而著称。《谛义证得经》中说“禁誓是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淫、不追求(私财)”

9.耆那教的学说中包含了轮回解脱的观念,他们认为要断灭轮回,达到解脱就必须灭“漏”。漏有两种:好的,即善的业;坏的,即恶的业。解脱就是摆脱一切业的物质。这类理论与奥义书一来的印度传统宗教的思想时一致的,即都强调人的行为会产生“业”,这“业”无论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还是一种细微的物质,它对人以后的存在状态是有影响的,将导致痛苦的轮回,而要跳出轮回就须抑制人的各种行为。

感悟:

      耆那教在印度历史上无论下层人民群众还是上层统治者中,都保持着重要的影响,也属于印度历史上三大非正统思想流派之一。相比下其思想在多年的积累、解释及发展中得到了更加的完善,他的“七谛”主张、认识论思想与形式、伦理思想及轮回解脱观念在当今都值得学习借鉴,这也是该教派哲学一直延续下来的原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