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司马懿问:诸葛亮每顿吃几碗米?答:三碗,司马懿说:他活不久了

来源:哗拓教育

“空城计”是民间有名的故事,出自小说《三国演义》,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故事虽然经过艺术加工,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次成功的军事经历,现实中也是极有可能发生的,毕竟三十六计中的每一计都是根据我国古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诸葛亮利用司马懿谨慎的心理,面对己弱而敌强,敌军兵临城下,但诸葛亮仍然是沉着应对,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硬生生地让司马懿不敢再进一步,生怕城中有埋伏,只能是撤兵离去。

但不能说司马懿不厉害,他能逼至城下,只差一点,就可以打败诸葛亮,这两人的才能皆是世间少有,只可惜生而为敌,各护其主。到了三国后期,可惜诸葛亮护的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刘禅,耗尽心血,殚精竭力,也无法挽救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一生,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司马懿问:诸葛亮每顿吃几碗米?答:三碗,司马懿说:他活不久了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在此之前,司马懿已经看出了端倪,知道诸葛亮不久于人世,在《晋书》中记载着:“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司马懿是知道诸葛亮每天只吃三四升米,二十罚以上的政事都是由他亲自处理,由此而得出诸葛亮活不久了。可若是现代人看的话,很难理解这其中的弯弯绕绕,不知道司马懿是如何做出这个判断的,比如每天吃上三四升米,按照当时的计量单位,诸葛亮一日三餐,每餐都会吃三碗米饭,这样的饮食习惯很正常,并无不妥。那么司马懿是从第二句话上得出的结论吗,“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难道是这句话让司马懿预测到的吗?

司马懿问:诸葛亮每顿吃几碗米?答:三碗,司马懿说:他活不久了

司马懿身为曹魏的重臣,辅佐魏国四代,还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后来正是司马家的人建立了西晋,这正是得益于司马懿在曹魏的功绩和地位。相比诸葛亮一人担起整个蜀汉国家,司马懿则是轻松多了,当他知道诸葛亮在处理蜀汉政务一事上,只要是“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看得出来诸葛亮是事必躬亲,区区小事尚且亲自处理,一个国家的各种大事更是由他亲自处理,这对于一个文人来说,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必然是熬不住的,更何况当时的诸葛亮已经是年过半百了,还亲自北伐,他五十四岁去世,这样看来他早早地就熬坏了身体。

所以司马懿的预测不是没有道理的,诸葛亮就是太过忠诚了,对于蜀汉,没有一点私心,想的都是当年先帝刘备托孤,一定要辅佐刘禅完成蜀汉大业,所以诸葛亮一直着急着要北伐中原,但势弱的蜀国如何能对付虎视眈眈的东吴和魏国,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未能完成愿望,最终病逝五丈原。

司马懿问:诸葛亮每顿吃几碗米?答:三碗,司马懿说:他活不久了

而且诸葛亮不仅是操心对外大业,就连国内也不能让他省心,刘备死前,不只是向他一人托孤,无论诸葛亮忠心辅佐刘备多年,刘备还是怀疑日后诸葛亮会篡权夺位,所以在朝中还安排了诸葛亮的政敌,李严其人,让他在朝廷上挟制诸葛亮的权力。李严没能够和诸葛亮同心协力发展蜀汉,不能够成为诸葛亮的一大助力,反而是一直在拖诸葛亮的后腿,诸葛亮提出北伐中原,而李严就带着自己的势力反对北伐政策,还在朝堂上批判诸葛亮有不臣之心,他一直在暗中搜集着诸葛亮的把柄,想要谋害诸葛亮,期望日后能够一家独大。

当蜀军北伐之时,李严押运粮草因为下雨道路泥泞延误时日,可他竟然将过错全都推在诸葛亮一人身上,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获罪,最终被废为平民,如此看来李严这个人实在是太过自私了些,只顾着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国家的利益,一直想着要超过诸葛亮的地位,殊不知最后倒霉的只会是自己。可怜诸葛亮本该和司马懿专心斗法,却还需要分出心思对付奸诈小人,稍有不慎,他就会被帝王惩罚,无论他是再厉害的臣子,始终还是臣子,更何况他没有反帝之心,只想着要为国尽忠。当年过半百的诸葛亮坐在木制轮椅上连夜北伐中原之时,这样的场面实在是让人心酸,跟随诸葛亮的蜀汉军士纷纷以性命相随。

司马懿问:诸葛亮每顿吃几碗米?答:三碗,司马懿说:他活不久了

司马懿做出这样的预测,另一方面也能给蜀汉造成不小的精神压力,还能让魏军士气大涨,毕竟对面有一个超神的诸葛亮,实在是让人压力不小,一旦传出诸葛亮命不久矣的消息,恐怕蜀军就会恐惧,而魏军则会振奋,到时双方大战的时候,必然是魏军占了优势。不管司马懿是真的预测到,还是军事计策,最终魏国成为了最大的赢家,没有了诸葛亮的蜀汉不堪一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