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 创新独特的教学课件制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编辑搜集了大量材料终于完成了这篇“醉翁亭记课件”,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意思不妨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醉翁亭记课件【篇1】
一、课堂导入
师:“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因为他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推行“庆历新政”。这次改革失败,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文,看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怀呢?
师:这是一篇篇著名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生: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师: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二、走进课文
师:请同学们边听边欣赏——(播放一段古典乐曲,同时展示一幅醉翁亭的风景风俗画)这段优美的乐曲,就像一条时空隧道,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遥远的古代,在那里,我们有幸和宋代文学大家欧阳修交个手,聆听醉翁的心声。请听《醉翁亭记》的朗读录音。
(欣赏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
师:(朗读毕)是啊,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听着优美的散文,我们是否已陶醉其中了,下面播放一组图片,请大家在欣赏的同时领悟其意境,并借用文中与之意境相近的话说说。(播放图片)
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生:峰生: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生:日出而林霏开
生:云归而岩穴暝
生:野芳发而幽香
生:佳木秀而繁阴
生:风霜高洁
生:水落而石出者
生: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师:以上展示给大家的是课文的一景————
生:山水之乐。
师:本文像这样有声有色的画面比比皆是,如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让大家欣赏一部分,其余部分请大家课后尝试着把它画出来。一幅幅画面看似零散,但仔细一看,它们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你们能说说体现全文的文眼是什么吗?
生:乐。
师:文中写出了谁“乐”?(生思考,师稍提示)
生: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师: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生:太守享受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最重要的是与民同乐;众宾是从太守游而乐
师: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师:请大家用笔圈出主要的动词,并想想这些动词展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又在我眼前掠过。(全班异口同声背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师:滁人乐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写百姓之乐有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生: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
生:我补充一下,生活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欧阳修被贬滁州,虽然经历坎坷,但他能做到“在其位谋其职”,不计个人得失,励精图治,因而使原本贫穷的滁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师:我觉得几位同学说得很好,对欧阳修的为人心境作了很好的剖析,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更进一步了。每个人都是一本厚厚的书,我们读着别人的书,也在被人读着,当我们翻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时候,我们的一些体验会被它激发,我们的一些想法会随着文字显现出来,请大家选择其中一个画面或者一合适的角度,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赏析。首先老师给大家示范。(过渡,进入第三部分)
教师示例:读着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仿佛身临其境。一幅山水画卷在我脑海里铺开了。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耳边似乎传来了啾啾的鸟鸣和潺潺的流水声,闻见了空气中酝酿的野花的芳香,眼前仿佛也出现了早晚变化不同的四季景色。我真想说: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是的,只有你真正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你才会有幸感受到那仙境般的美景,而此时生活中的一切不平静都将抛在脑后。
生:从《醉翁亭记》中,我仿佛看到了亭子的坐落,周围的环境,它的建造及命名,它的晨昏及四时景色,那花的春天,浓绿的夏天,清爽的秋,以及雪白的冬。游人的熙攘,野宴的欢乐,太守醉后的神态……那是一幅多么美丽、温馨的画面,让我流连忘返。
生:看了这段文章,仿佛陷入其中。
生: 虽然在宴会上没有丝竹音乐的助兴,但是流水的声音,风吹竹叶动的声音,却汇成了美丽的旋律,使宴会不但没有因为缺少丝竹而失趣,反而增添了几分色彩,衬托出了宴会的
高雅品味,使人感觉到太守的乐民之乐,如桃花源般的生活。不同于“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的腐败生活,让人感觉到太守亲近于民的和蔼态度。
三、课堂反馈
学习《醉翁亭记》后,请与《岳阳楼记》对比,谈谈作者各抒发了什么感情?他们在抒发感情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谈看法,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生:两篇文章的作者经历相似,范仲淹与欧阳修都是被贬而不消沉。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整理课堂笔记;将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现代汉语加以具体描写,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五、下课
醉翁亭记课件【篇2】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副对联,据说是清代人所题,当时欧阳修已去世八百多年,“醉乡犹在”“亭影不孤”是后人对欧阳修的深深感念。醉翁亭就是以欧阳修写的一篇文章——《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美文,感受它的魅力!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沉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 yá)
饮少辄醉(zhé)岩穴暝(míng)伛偻(yǔ lǚ)
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觥筹(gōng chóu)
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
阴翳(yì)潺(chán)
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林霏开:霏,弥漫的云气;开,消散,散开。
野芳发而幽香:芳,花;发,开放。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暝,昏暗。
泉香而酒洌:清。
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交互错杂。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颓然:倒下的样子。
(2)一词多义
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
乐:山水之乐(名词,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动词,欢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为“以……为乐”;后为“快乐”)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谓:太守自谓(称谓,命名)
太守谓谁(是,为)
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溪深而鱼肥(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
(3)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4)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意趣,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古义:倒下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野芳发而幽香(古义:花。今义:芳香)
(5)成语积累
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现在多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山肴野蔌: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3、作者链接。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文忠是他的谥号。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4、背景链接。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做官后,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后,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懂文义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1)21个“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①表判断,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②肯定或陈述,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③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2)25个“而”字。
泉香而酒洌:连词,表并列(轻读)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连词,表承接(轻读)
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修饰(轻读)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修饰(轻读)
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重读)
而年又最高:连词,表递进(重读)
而乐亦无穷也:连词,表因果。
(3)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朗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g),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理清思路。
本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朝暮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三)文本探究
第1段——寻找醉翁亭
1、划分第1段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交流点拨】第1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2、滁州的地理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环滁皆山也”。
3、“西南诸峰”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林壑尤美”。
4、琅琊山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蔚然而深秀”。
5、亭的位置在哪里?
【交流点拨】“临于泉上”。
6、“来饮于此”中“此”指什么?
【交流点拨】醉翁亭。
7、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8、小结。
【交流点拨】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四、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遥望)→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五、拓展延伸
寻找四大名亭。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醉翁亭居“四大名亭”之首。
醉翁亭记课件【篇3】
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理解文中所表现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理想。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
教学难点:
1“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太守之乐”乐什么?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评鉴赏法。
学习方法:
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漫步小石潭,体验了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抑郁忧伤;登岳阳楼,感悟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博大情怀,今天让我们再次登上醉翁亭,一起去品味欧阳修“醉翁之意“的旷达胸襟。
二 认读,感受美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注意文中连用的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
1请同学们用以下的句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是一篇( )的文章。
2有不理解的地方么?如果有,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想问地问题提出来?
3文中哪一个字贯穿全文,并揭示全文的主旨?
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乐—与民
同乐。
三 品读,发现美
《醉翁亭记》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佳作。那么究竟它有那些美点。让我们运用在前面课堂上学习到的方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再次品读,发挥合作探究的能力,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领悟,用“《醉翁亭记》之美,美在——”的句式开头说一段话。
学生分小组研读、讨论、回答。最后小结。
美在语言。1语言凝练、含蓄。2骈散结合,相映成趣。3注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也”、“而”把诗一样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回环反复,一唱三叹。
美在意境。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连缀各幅画面。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对比之美。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
四 思考,延伸美
1我们还学过和这篇散文写作背景、内容相类似的文章么?你
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了么?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学生思考、探究作答。
类似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
共同点:寄情山水,旷达情怀。
人生启示:苦难是人生的最好试金石。
磨难,人生的一种财富。挫折是一把双刃剑。
人生要有所得,必须有所失。的确如此,文天祥
为了丹心报国,甘愿把生命放弃。欧阳修官场失意,却造就了不朽的美文佳作。
五 总结
欧阳修、范仲淹、苏轼、韩愈,他们奉献给我们的,不只是一种美,不只是具有永久价值的杰出文学作品,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他们是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一根根擎天的巨柱。真正打动人的是一种照亮世界的精神。
六 布置作业
1我们可爱的家乡也是风景迷人,请你发现家乡的美,来表达一种美好的心声。(不少于300字)
2真情感悟:以我们拓展延伸的话题为主,写一篇读后感言。
要求:从二个题中任选选一个来作。
七 教学反思
本文是写景美文,根据课标理念,把课文设计为三个层面处理:以课文为范例,感悟意境美,探究语言美,训练学生阅读基本方法;把课文作为靶子,诱导探究研讨,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把课文作为引子,导引学生步入文学殿堂。
醉翁亭记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
1.感受作者对美好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上次介绍作者时,提到了另外一位大文学家欧阳修。今天我们来学习欧阳修的一篇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记》。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做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写作背景:
范仲淹倡导改革当时弊政,受到权臣诬陷排挤。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四、整体把握: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范读,之后订正字音,然后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句。
(2)线索: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5)“来饮于此”中“此”指?
(7)划分层次:
(9)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10)小结: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2.第二自然段:
(1)本段描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明确: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3)春夏秋冬景色?
明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4)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5)“乐亦无穷”的原因?
3.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2)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3)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4)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明确:太守是太高兴了。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以醉写出他的快乐。但这乐不是无忧无虑的乐,是乐中含悲。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
(2)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
(4)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醉翁亭记课件【篇5】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及个一些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熟读成诵。
1、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其积极意义。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杜甫说:“文章憎命达”,这话充分地说明了文章与生活处境之间的尴尬关系,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悖论。一般情况下,文章写得好的人,他的生活景况都不太顺畅。因而又有人说:愤怒出诗人,孤独出诗人等等,不一而足。我们今天要学的《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被贬官滁州时写下的传世名篇。
1、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有政治抱负,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并积极培养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朋党论》《醉翁亭记》《秋色赋》等尤为著名。其诗平易舒畅,风格与散文相近;其词表现了风流蕴藉的情调。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
2、关于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3、多媒体范读课文。
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听课文范读,要想象文中的美景,把文字的描述转化为图画,让我们神游醉翁亭。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边赏画面边听读,感受骈句的节奏美、韵律美。
4、学生试读课文。
读准下面词语的读音:
环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辄(zhé) 霏(fēi)
瞑(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 肴(yáo) 提携(xié) 蔌(sù)
酒洌(liè)觥筹(gōng)弈(yì)翳(yì)颓然(tuí)
6、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的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醉翁之意: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峰回路转: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有时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理解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⑶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⑷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熟读并背诵全文。
一、导入:
今天 老师带来一副对联“翁去八百里,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是藏字联,写的是--学生答(醉翁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醉翁亭记》,回忆文学常识。生答。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并强调也,而。
2、词义大比拼。两组学生竞赛回答,课件出示。
2、结合本文,说说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景和事?
明确: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3、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明确: A. 山水之景: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C.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二、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
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
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
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5、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
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①《醉翁亭记》中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和( )自然结合。
②醉翁亭记极其生动地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图画,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文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常用它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词语:
③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在干涉别国内政。
5、至少写出三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醉翁亭记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手法。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不幸,拥有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疏通文意,理清结构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作业情况。
二、赏析课文
景美(一)美点寻踪
这是一篇令人陶醉的美文,景美,情美。文中有哪些写景的语句?请概括一下这些优美的画面。
山水相映之美——先写山再写泉最后写亭,由远而近,有面到点,逐层展开。
朝暮变化之美——用“出、开、归、暝”这些动词表现山间景象晦明变化。
四季变幻之美——展现各季节怎样的景象?(指名生读出文中的句子)这里有个成语是什么?(水落石出)指名学生造句。
明确:写山水之美是写亭的清幽环境,为解释亭名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定下了写景抒情的基调。写朝暮、四时不同景色,为衬托“乐亦无穷”。表达了寄情山水,热爱祖国河山之情。可见太守心情是快乐的,这是有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情美(二)乐点寻踪
请找出文中含“乐”字的句子,并思考作者写了哪几种乐?
看谁找得快,找得准,找得多。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明确:这里有五种乐
1、山水之乐——得之心
2、宴酣之乐——醉也是乐,与民同乐
3、禽鸟之乐——游人离
4、游人之乐——生活安定富足
5、太守之乐——自我陶醉
三、探究活动
1、“太守之乐”乐什么?太守看到其乐融融的景象,滁州治理得好,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这是太守的政绩。同时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情怀。
2、这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本文是作者被贬到滁州写的,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所以乐中含悲,但作者未消沉颓唐,这是他的旷达情怀。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不让不良情绪影响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正如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与乐的关系如何?《鸿门宴》中有个类似意思的俗语叫什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用一字概括。(乐)
四、课堂练习:
1、《鸿门宴》中有个俗语叫“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与这文章中哪一句意思相同?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请以“当我们面对挫折和不幸时---------”开头,作一番即兴演讲。
五、总结全文
这篇游记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醉翁亭记课件【篇7】
【教学构想】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并理解其蕴涵。
学习过程中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骈散结合的句法,炼字炼句。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学安排]
1.对文章字词的学习,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庆历四年”。
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师:非常正确。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2、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阳修作品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
三、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筛选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然后教师小结,归纳正确的意见,体现出教学民主和教学相长。课堂上情绪活跃而融洽。)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4.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要求在理解文章的构思方法和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能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地表现文脉的贯通和文章的层次,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按大纲的要求,初中生要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读准字音是最基础的,更高的要求是:句中停顿适当;处理好重音;富有感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再读课文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醉翁亭记课件【篇8】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对偶句的特点及作用。
2、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的结构特点。
3、 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内容
1、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⑴ 作者及作品介绍: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指定学生回答:唐宋八大家是哪几位?)
⑵ 作背景简介:作者当时被贬,遭到打击,心情依然乐观。
⑶ “记”古代一种文体,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⑷ 全文线索:“乐”
3、课文分析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名字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⑴ 自然环境
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
总领写景的句子:环滁皆山也
⑵ 亭名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现在还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⑶ 教师指出重点词语,学生朗诵课文。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⑴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⑵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⑶ 总结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⑷ 指出本段中的对偶句。(学生回答)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⑴ 四层(一句一层):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核心)
⑵ 学生指出对偶句,教师分析其特点及作用。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
⑶ 前后照应:本段最后一句与第一段中的哪一句照应?(学生讨论回答)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⑴ 禽鸟鸣林的乐趣
游人的乐趣
太守的乐趣(最高的境界)
⑵ 前后照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与“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相照应。
2、 中心归纳:本文以“乐”字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岁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回答)
3、 课外拓展
⑴ 你对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持什么态度?
⑵ 作者身处逆境,心情依然乐观的处世态度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 处理课后练习题
(略)
四 板书设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名字的由来 。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
醉翁亭记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精选范文网)
醉翁亭记课件【篇9】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品味文美、情美,背诵全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感受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确
立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4、同《岳阳楼记》比较阅读,感受古人不同的人文情怀和文采技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理解文章游记的内容和“与民同乐”的主题。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确立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三、课时安排:3课时(此设计为第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以对前节课的学结导入。
2、背诵课文,检测词义。
找个别同学背诵或集体齐背,抽查字义。
3、与《岳阳楼记》比较阅读:
第一板快:异中求同,进行类比归纳。
教师提问:
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两篇散文,文采横溢,交相辉映,能说出这两篇文章在写景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基本结论:
①两篇文章在写景在时候,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②这两篇文章在写景时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第二板快:同中求异,训练创造思维。
教师提问:
两篇文章在写景方面除了相同之处,还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基本结论:
①两篇文章在写景的色彩上有所不同。《岳阳楼记》写洞庭湖景色,景色很浓;《醉翁亭记》写琅琊风光,却比较清淡。
②在句式上,《岳阳楼记》写景,都是四个字一句,非常整齐;《醉翁亭记》句子有长有短,不是很整齐。
③范仲淹写景时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欧阳修写的却是自己眼前的实景。
第三板快:激励求索,培养探究精神。
教师提问:
说说这两篇文章在主题上有什么异同点?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基本结论:
①两位作者都不同于一般的“迁客骚人”,他们表达的一个共同主题就是,与民同悲,与民同乐。
②两篇文章的侧同点不同。范仲淹抒发的是一种“忧”情,欧阳修表达的是一种“乐”意。读了《岳阳楼记》,总觉得范仲淹胸怀旷达,抱负远大;读了《醉翁亭记》,总觉得欧阳修有种自我陶醉、逃避现实的感觉,在“与民同乐”的背后,也寄托了自己被贬以后的抑郁之情。
第四板块:拓展延伸,体验反思。认知并体验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受挫后不同的思想感情
小结: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比较了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点,同学们分析得很深刻,并有独到的见解,真正做到了读者与作者“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