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生从来靠自己成全——张幼仪

来源:哗拓教育

    爱与伤害从来都是相伴而生的,生活需要一颗坚强的心——无论生活把你带到哪儿,都以最美的姿态活着

张幼仪

      如果我只是单纯的提到张幼仪,你们可能没有几个人知道她是谁,但只要提到徐志摩我们就会知道是谁了。张幼仪作为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却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只知道林徽因与陆小曼。

    徐志摩我们都知道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追求心思想,崇尚婚恋自由,是新思想的带头人,但他也是一个孝子,听从了父母的安排,迎娶了与自己门当户对/的张幼仪。

    张幼仪家世显赫,是名门闺秀,容貌端庄,在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眼中和徐志摩可谓郎才女貌,天赐良缘,对此婚事异常欢喜。

    徐志摩也如同所有的诗人一样,单纯,天真浪漫。

梁实秋曾这样描写徐志摩:“他饮酒,酒量不洪适可而止;他豁拳,出手敏捷而不咄咄逼人;他偶尔打麻将,出牌不假思索,浑洒自如;他喜欢谑,从不出口伤人,从不冷落任谁一个。”

    他多情也薄情,慈悲也冷酷,他就是这样一个随性自在,温和的人,却将所有的冷酷无情,残忍留给了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


    当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张幼仪的黑白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十分嫌弃的说:“乡下土包子。”婚后的徐志摩仍是鄙弃着张幼仪,更从没正眼看过她,对于张幼仪他总是以冷漠无视对待,有时宁愿找佣人,也不与张幼仪说话。

张幼仪与徐志摩合照

作为孝子的徐志摩为了完成父母抱孙子的愿望,就一直呆在家里,等到他们的儿子出生后,就觉得自己的使命完成了,便找借口离开了张幼仪逃向他海外的广阔世界。

  婆家为了让张幼仪照顾徐志摩,就让张幼仪奔赴异国徐志摩的住处。张幼仪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

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服的样子。可我知道那是他,他的态度一眼就能看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所有接船的人当中唯一一个满脸写着不想到那儿的表情的人。

      沙士顿,一个距离康桥大概十公里的小镇,这个地方是张幼仪一生都无法忘怀的场所,在这里张幼仪经历了人生中最绝望挣扎的时光。

  此次欧洲之旅,张幼仪最大的愿望是能进入学校学习,变成一个思想开放的新式女子,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在这里张幼仪如同徐志摩的佣人一般,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本来还有一个英语老师教她英语,后却因路途遥远,终止了学习。在这期间,徐志摩还是一如既往的鄙夷张幼仪,极少与她交流。

  不久后张幼仪怀孕了,在她看来事情似乎有了转机,却遭到了现实残酷的一击。在听到这个消息时徐志摩不但没有为人父的喜悦,反而让张幼仪赶快打掉。在那个医学还不是很发达的年代。

张幼仪怯怯地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
徐志摩冷冷的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他的冷酷无情,到了极致。

    在语言不通,无人可依,百般无奈之下张幼仪只能写信向二哥求助。在二哥的帮助之下,张幼仪来到了柏林待产。在柏林生下孩子后,一直没露面,对她不闻不问的徐志摩却来了。谁知一见面就要逼她签下离婚协议书。

    他一心想要追求他的幸福,却从没想过一个刚生下孩子,就要被逼离婚的女人以后怎么生活。他只为自己着想,却从没考虑过张幼仪的感受。

人生从来靠自己成全。伤害与成长——伤害也是一种,既然无法避免,不如付诸一笑。

    这是张幼仪在遭遇到失败的婚姻后对自己说的话。怪不得人们总说坏的婚姻是一所学校,它教会了我们太多东西。

    离开徐志摩后的张幼仪并没有自暴自弃,她反而更加独立,坚强,活的更加精彩漂亮。

    她去了德国深造,考入柏林裴斯塔洛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学,掌握了当幼师的一技之长。回国后在东吴大学教授德语,后来只身去了上海,担任银行副总裁。自己又开了一家服装公司,在徐志摩眼中的土包子,竟然掌握了当时民国上海滩的潮流走向,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徐志摩的赞赏。

    张幼仪的一生恪守中国传统道德,她曾对孙侄女张邦梅说过:

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一个人。”

    对于徐志摩,张幼仪可能恨过他,但同时她也很感谢他,因为他的冷漠无情,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找到了另一个自己。

张幼仪晚年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