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叶富安

来源:哗拓教育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叶富安

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王玉

2018年10月12日,晴,周五

按:回来五点的时候,太阳已经收敛的没有多少温度,只有夕阳西下的红润。我还是想去包庄找拳师,那是个武术国粹的高地,校场、包庄、拳师、罗震、沧州、韦水旺,这些好似不想干洗的名词,我需要一个确定的人去勾连起来。问了五六个人之后,还是在看老人来牌的一个小胖子,告诉我,长个嘴清问了,往校场路口往西,小哈佛幼儿园进去再问。

按照指示边走边问,在盖满房子的小道里找到了现在包庄武馆的老师赵淑霞,练武之人的那份爽朗,自带主角。他的前面是一个老房子,这里曾经是一个练武的大院,现在塞满了钢筋混凝土,甚至连树木都没有,只种了花盆里的一些花草。挂满一面墙的奖状,但他执意要领我去韦老师的真传弟子叶老师。三十楼,赵老师确定的说。不瞒你说,我在南阳还没有上过三十楼的高度,才知道是规划局商住楼上。

寒暄之后,落座客厅。扩展的玻璃窗把白河湾尽收眼底,太阳旦在卧龙岗上,白河湾湾,飞鸟相与还,密密麻麻的民居,状如蚂蚁的车流,胸怀自然若谷。一握手,就有一个内功,有力度,也有功夫。武术像我这样的京剧一样,属于文化精髓,一招一式,渗透着通古达今,连南接北的精气神韵,无所畏惧。坐在开阔的空中花园,尽收眼底的古城气势,俯视全城。叶老师一介绍和伟哥兄弟,自然熟络起来。从武术的谱系,到师从的故事,从器具,到招式,满是一种南阳多样化生活传承的喜悦感。

今天,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叶富安

1

我叫叶 ,13岁的时候隔墙有个喊三伯的,外号小牛板,张三伯舞狮子,主攻狮子尾。推荐到包庄武术宗师韦水旺,叫六叔,是老拳师,在包庄习武馆。南阳武术拳师有朱云燕、马书亭、徐绍德、丁长汉、刘红军、顾绍堂、高启明、高启显等老师。

韦老师德性好,武德好,经常邀请老拳师来交流。德性好的很啊,老拳师师伯们一来,都喊着娃们下去玩一趟,让师伯们看看,有哪些不到位的地方,给指点指点。那时候才与老拳师们接触。

包庄武术根据老师们说,师承蓝雨田,字金斗。南阳总共老师师傅辈的就两个。一个是兰雨田,一个是袁体生,号称袁八爷。师爷兰雨田是跟韩硕学的义和团里下来的。这两位拳师关系好的很。据说袁八爷,民国的时候,是罗震专门从河北沧州请来的袁八爷,说是教他的双生娃,实际上是罗专员保镖。

2

袁八爷跟师爷兰雨田相互交流传授武艺,袁八爷西南片,市区到英庄、陆营、水寨,兰师爷是东北片。反正那时候就有个范围。实际上,罗震专员,发扬国术,经常设些擂台赛,民国比武还是经常搞的。兰师爷比较出名的。

韦水旺老师1912年人,2004年不在了,行三,世居东城外包庄村,务农。祖父凤山公非但精于拳棒功夫,尤擅弓箭制作,务农之余,兼为官府制作弓箭,后将拳艺手艺皆传于其子即韦师之父玉平公。韦师自幼即随父炼功,可谓基础扎实。韦师学武上心,甚至不愿读书,玉平公遂在韦师十三岁时,送他正式拜在少林泒一代宗师兰雨田门下深造。韦师赋性平和,虽不识字,但诸事好学,刻苦练功又不喜争强,深得师父欢心!当时兰师祖己有七十五岁,早己不再亲自教授。韦师入门之始也是由徐绍德朱云雁二位师兄代师传艺。因用功精勤,师父破例亲授于门户密技:大字拳。

在兰师祖的精心指导下,到十八岁时,韦师己是一个精通拳械的年轻武师了。1930年,南阳国术馆成立,兰师爷受聘为总教习。韦老师又随任馆长的师叔周虎臣(伏波),深造跤术,从而奠定了韦师在解放后成为南阳一代跤术宗师的深厚根基。

3

二、三十年代至日宼入侵前,因政府支持,南阳习练武术之风空前昌盛,各门沠高人竟相出山,授徒传艺,韦老师也因之结识了一大批武林同志。其中高启明、马天立、朱云雁、孙善林、李成恩等人与韦师既份属同门,又义气相投,遂结为金兰,序以年齿韦师第六,恰好韦师在家族堂兄弟中也是老六,从此不惟同宗子孙,称师“六叔”“六爷”,后生学子也呼“六叔”“六伯”。

南阳国术馆成立后,为方便推广武术,在市区各地分设了十几处练武场,包括包庄在内的几处拳场由兰雨田师祖亲自负责教授。后来韦师艺成出师,便接替师祖传艺。到抗战前,包庄数百口人除了老幼病残,几乎人人习武,日宼来宛,也曾慕韦师大名,前来拜访并邀师授拳,被师拒绝。韦师本性良善为人处事淳朴宽厚, 老幼皆知,道德所感,求学者极多!他一生习武岁月八十载,教拳也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其间得师亲授拳艺而又有所成就者数以百计,师兄子永显、张胜铎、李广、王克明等皆为南阳当代武术名家。

韦老师继承兰师爷遗志,毕生以传播武学为己任。不但从不收学费,还为远方求学者提供食宿。师待人真诚热情,教学认真且无保守,德名远播。老师虽不通文墨,却深知道德之理,不要求学生钱物供养,却要求学生:遵纪守法、思想端正、作风正沠、谦虚谨慎、勤学苦炼、团结互助、见义勇为、遵师重道、工作进步,品行良好。解放后国家大力支持民间传统武术活动,教学之余,韦师多次带队代表南阳参加省地市县各级武术赛事,多次获得优异成绩;七十余岁时,还创办武术学校,亲自教学,后辈学子多受教益;南阳少林武术馆馆长赵良珠在未入余门下前,在武校学习,即得韦师亲授黑虎拳、黑虎刀 ;1995年,年已八十三岁的韦师还参加河南省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夺得第一名!电视台为此专赴师家中采访,内容后在全省电视台播出,其中韦师表演双手直臂攀握旗杆,使身体平直悬空,令人终生难忘, 使全省都知道南阳仍然是武术之乡。

4

北方舞狮源于汉朝,唐时已成宫庭舞蹈。舞狮的意义不外是驱邪献瑞!旧时南阳几乎村村皆有舞狮队伍,每逢节庆,都是披红挂彩走上街头,竞相献技,百姓喜闻乐见,可谓是最古老又常新的民族体育活动。舞狮因是模仿狮子的举动:跃,跳,蹦,窜,滚,翻等,表演者一般都是民间练武者,腰腿功力强健,还要一人领舞,领舞者必须拳功扎实,技术娴熟。南阳老拳师均精于此艺,李成恩、韦水旺二位老师尤称高手!李老师且能自制狮头,韦师八十多岁还亲自领舞,堪为典范。

我和师兄们在那里练,师傅在那里瞅。师伯们回来后,都倾囊相授,哪里不到位,指点到哪里。当时学武术的人,1970年又开始舞刀弄枪,经常在师傅那里吃住练武。那时候徒弟不多。1980年《少林寺》演了以后,习武风盛,一度达到1000多人。包庄的老拳师们家里经常带几十个,包庄几百人。有些专门在文化宫办武馆,赵淑霞就是那一批精英,也是正规的拳师。

现在,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沉淀,很多都淘汰了。传统武术受罪,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年轻人坚持下来的不多。现在一个是外面的拳,比如跆拳道,再一个传统武术馆也少了。说少也不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真正练武的还不少。

5

老南阳最热闹的是新华路解放路口东门十字街。解放后的路窄,两个汽车错着都难。东面到鸡爪街,西面到商场上坡处,北面到六零售口,南边到大寨门小寨门。文化宫上来三百米,是县十字街,路东有个打钟台,多大。打钟台文革中,一敲全南阳城都能听见。那个台子现在还在,也叫拱辰台。都是用大城砖垒起来的,盖几间房子,一有战事和特殊情况,包括文革期间深挖洞广积粮,一报警,也是打钟台。

那时候南关大寨门,多大两扇木门,大铁钉,铁宝盖头。梅城公园梅花寨永庆门底下几十个台阶,水一过去,都在底下摘桑椹。早些年,汛期大木船上百条,从南边汉口上来。淯阳桥,原来是个漫水桥,有个牌子,叫淯流锦带。老南阳虽然不大,但古色古香,确实有韵味。过去,府衙,专员公署,建筑好的很,府衙的高度深度不能比。与现在天壤之别,青砖蓝瓦。

现在的校场路边就是个大粪场,翻屎饼,晒干了卖给乡下,原来都是旱厕,解大手都没地方。原来南阳有七十二个坑,也都有水。杨家后坑前坑,褡裢坑,油坊坑,瓦房坑,马坊坑,清水塘,武庙坑,老鳖坑,很多。树除了武侯祠,就是白塔那个千年银杏树了。原来五八年放的时候,锯了一半,跟着天就打雷,还留了血,人们怕了,就留下来了。人天是有感应的。

6

我在四中上学,就是原来的女中,东城河岸,市场街。后来接班在食品公司上班,那时候兴接班。食品公司就是鸡蛋肉,靠山吃山,一家一斤肉票。那个时代,都是票证,买瓶酒,买个香皂,甚至是洋火、洋碱、洋钉。

那时候生活困难,烧柴火都是问题。烧线壳,担个挑子,一条街都是柴火市。70年代,自行车都很少,都是木事鼓轮。我还做过一个小推车弄草回来烧锅。我们结婚的时候,煤建公司恶里很。全市就煤建公司有个吉普车,我们结婚的时候用了一次。那时候结婚扯个布,撕个绸缎被面算是结婚了。结婚就是送画,一个茶瓶镜框都不得了,送个茶杯,送个镜框,也有送小手绢的。手帕质量好,一毛二,一毛五一个。我亲眼见过,一家人,一条裤子,一个上衣,一家穷们。走个亲戚喝茶吃饭才穿。那时候有个顺口溜:

干部干部,穿着尿素。

看着怪拽,不值两块。

前面日本,后面尿素。

人们就把尿素布袋,染成黑的或者兰的穿。

7

早的时候,城里茶馆多,几十个,都是去白河挑水。再一个,后来的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抬不起头。好多都是受不了,脸上挂不了了,跳井了。一跳井,都需要淘。一般都是请胖哒哒的年轻人,七八分钱买两瓶酒,一喝下井。淘井的时候都是在白河挑水。后来就卖水。一个大油桶,可以装五六挑水。一挑一分钱二分钱。才开始一分钱一挑子,后来是两分钱。孙家楼,1972年那边有个胡家茶馆。那里还有个歌舞团。

学习习武,一个月26斤粮食不够吃,错劲大。我们跟着韦师傅,他们一个板凳那么长的馍都能吃完。不是说,穷文富武嘛。只有一个师兄叫勇合安的,一个月四十五斤,他是练摔跤的,也在包庄。

1974年以前,看个电影也就是小孩三分,成人五分钱。。那时候电影院认得个人,进去看电影高兴的不得了,关键是拽呀。有一年玩电影,是慰问演出,从市场街一直跑到七里园机床厂那边看。习武也是从市场街走过来的。

常来常往,一回生二回熟。有机会了多关注这些国粹,也常来多交流。

【后记】一天琐碎,就如一个人的朝圣一样,一个目标,就如老南阳点点滴滴讲述,似曾相识,看到的不仅是人文风景,更是这个城市生态气质,坚持不懈,包容宽阔,夕阳无限好。校场,包庄,拳师,舞狮,非常道,非常名。坐在一起,一直到落日余晖。看到叶老师赵老师练武的飒爽英姿,看到拳师在全省获奖的老照片,看到为拳谱做的整理,那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多少年没有见过那些传统兵器大道,无影无踪的国粹突然摆在你的面前,在南阳的一隅,你能不兴奋?聊起了老南阳的城市记忆从结婚时的吉普车,到烧火的柴火煤,从老南阳府衙到新街口的天妃庙三皇庙,南阳往事一如往昔,回忆起来就如昨天。

走去校场路,脚步变得轻快起来,握手告辞心里有了底气。中州路的奎章阁灯火辉煌,琉璃桥头川流不息,温凉河畔月亮桥上星星点点,暮色苍茫自然透视着秋天的风凉。城市在发展着,还是有人觉得没意思。通俗些说,就是觉得没有从前有趣。不知道是生活方式改变使然,还是真正的美好只可以是童年。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叶富安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叶富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