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浙江大学重视自媒体文章10万+,我是支持的

来源:哗拓教育

在千赞讨论群里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就忍不住想要怼两句。

起因是浙江大学出了一个文件:“浙江大学多部门研究讨论并经校务会审议通过,发布《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文件规定在某些权威自媒体发表的原创文章,阅读量达到10万+,产生了一定的网络传播价值,可以“等同于国内权威学术期刊刊发。”

网上不少人就开始习惯性的批判起来。

叶公好龙的人到处都有

我支持浙江大学,至少人家是第一家重视新媒体认真对待新媒体的大学。

让做科研的面向大众。

人家也说了10万+只是一个指标

有些码字的人就会装逼:一方面呼吁大学创新,人家搞出来点事情,你又不宽容。

浙江大学,一浙之最高学府,领全国之殷望,与北大、清华、复旦、南大等并为中国名校。不料如此名校,竟于近日媚俗世风,将严谨学术研究与舆报网文混为一谈,尽失大学之义,上污浙地清风,下负浙人厚望,令我浙人先贤蒙羞。

“将严谨学术研究与舆报网文混为一谈”——自己是自媒体人,反而看不起新媒体文章。其实现在很多新媒体文章,作者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并且是发自内心自发调查大量资料的,其学术价值一点不逊于核心期刊的文章。

并且这些文章的传播性又好,真正影响到了千万人。

千赞之前曾经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过一些优秀的文章。如果大众每天接触到的都是自媒体的文字信息,难道这些文字不应该被重视起来吗?

当年的金庸小说也是不登大雅之堂,谁能想到若干年后成为学术研究的对像。

文章标题是:“一流大学开始趋炎附势”,我好奇的是浙江大学这次趋领导的势,拍领导的马屁吗?恰恰相反的是眼光向下,重视大众作品。这就叫:“媚俗”了?

“一个社会的心灵必将荒芜了”——很不理解的是这种自命清高的调调很容易引起人的热捧吗?

我越来越讨厌动不动就拿蔡元培、陈寅格说事,动不动就是民国如何如何了。

李太不白的文章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大众的无知:独立思考真的不是人人可以做到。

从评论里看到不少人秀文言文,你还以为这是文言文大赛呢?这些人的焦点不在于思考事件本身,而是在携道德优越感秀自己的古文水平。

这种误导大众的文章少一点,这种没有改变社会实际价值的文章少一点,自媒体的生态会好很多。

读书更多是去解决问题改变现实,而不是秀才华卖弄学问,除非是专门的艺术人才。

当今的大学科研有不少弊端,学术造假几乎成了一个产业。如果不是评职称,谁愿意去做科研,发文章。学术成果得不到转化,成千数万的论文只是沦为评职称的手段,它的读者恐怕只有两个人:作者本人和期刊编辑。

浙江大学认识到了这个现象,想做一些改变,却被冷嘲热讽。

我想起了叶公好龙这个词,每个人都喜欢说鼓励创新,但是创新往往需要打破常规,会给现实中的人带来真真切切的“不舒服”。更别说“革命性的创新”,那会让更多人不习惯。如果不能容纳这种“不舒服”、“不理解”广泛存在,这就不是一个鼓励创新的环境。

重庆工程学院新开设了“星运网红(行业)学院”(简称“网红学院”),并已经进行了“选拔学员”的工作。北青报记者注意到,选拔现场人数众多,展示牌上写着“星运网红(行业)学院首批网红学员选拔会”字样。发帖网友还称,“网红学院”目前已经举办了“开班专题会”。

网上批判的人一大堆:

浮躁和媚俗是大学经常被戴的帽子

【重庆美女老师开直播上课】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2014级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们享受这样的课程:不管在哪里,只要打开手机就可以看到老师授课。不在学校也能上课?原来,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教授邹琰将课程内容搬到了网上,学生只要打开手机某直播平台,就可以上课了。邹琰说,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了解并熟练运用新媒体形式,加入了直播实践课程内容,也符合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原本一个班只有58人,而今天的直播却吸引了4000多人观看。”邹琰介绍。

——这难道不是一位好老师吗?

保守无为者太太平平,顺顺当当;尝试探索者,横加指责,风口漩涡——对待大学,甚至政府机构的创新探索,民众和媒体是否也该保持一份宽容?(对违法渎职不要宽容)

相关链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