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知道。嘻嘻
从小就唱“我爱北京天安门”,直到女儿也唱着它长大了,才来到了北京旅把游。本来也是要去天安门广场到此一游的。突然就失了性味。
我们在北京的小巷中穿行,寻访古意。在各大博物馆公园里遨游。
孩子叹息:北京咋这么好呢?这么大的博物馆还不要门票。
呵呵。我们来看它一次可比门票贵多了。
孩子羡慕那些能享受这些免费资源的孩子。她不知道的还有当高考时,这些地方的孩
子会有用比她低很多的成绩考上同一所大学的机会。
一个脱口秀上的段子说:到一个地方付款,问:“能用apple pay吗?”答曰:“什么?说人话。”又问:“可以苹果支付吗?”又答曰:“还能用猕猴桃支付。”
来到一个地方,我总爱观察哪里的人多,都是什么年龄的,他们为什么都到这个地方来。
北京有亚运村,家里有吗?我会数一条街上银行有几家,买东西时顺顺问问这地方给她的印象,有没有什么推荐等等。
我会看当地人与外来人口的生活状态,判断这个城市的包容度。
通过与人的交谈大抵就会对这个城市有了全新的认识。
人总是走在钱的前面的。当人和钱聚集于一座城市,又以中产和年轻人居多时,这城市怎能不快速发展呢。
是什么让他们宁肯忍受大城市房价过高、交通堵塞、物价过高、雾霾严重等等的缺点,也要离开那个看似温馨舒适的家乡?
中国是人情社会,在小地方尤甚。每个人都和其他人有巨大的联系。在接受这种人情好处的时候,也受到它的捆绑。
你没有秘密。如果有,很快就快就被广而告之了。
个人隐私和生活被无限打扰。一个人的欲望要和能力成正比。
大家的面目越来越相似,步调越来越一致。你怎能有不同的想法?
你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你不想像父辈一样的过日子。这时就会有来自亲朋好友、七大姑八大姨、单位同事甚至邻居的好心提醒、劝告、教育。
这比大城市的年轻人只在过年时回家受到的打击要强烈一万倍不止。你挣扎,你痛苦,你反抗,你绝望。
父母好像看见你结了婚生了娃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就放心了。他们不知道你还有想法,你还有追求。
现实就是要么妥协,一眼望去看到了人生的尽头;要么出走,逃离 家乡。没有中间路可走。
所有的怪异想法都会有地方安放,总有人接受你。再小众的爱好,也会找到同伴。
没有人关心你来自哪里,你是否是同性恋,极大地冷漠甚至让你安心。
只要你有欲望,你有价值。坚持做自己想做的,城市都会包容你。
他们需要的精神家园远远超过了生他养他的家乡。甚至有的人回到了家乡,但不久他们会再次回到大城市。
大城市的欲望是那样强烈,每个人都在这座巨大的机器里翻滚。你的梦想你的追求都想在这里得以实现。大城市犹如巨兽一般吞食着这些怀揣梦想的人。
就像张爱玲的《金锁记》中曹七巧在选择是嫁给那个残疾的富家子还是对面的药堂伙计时说的:住在乡下就连死个名角都不知道。
故乡真实的情况就像阿何老师在《为啥穷人故作大方,而富人都喜欢谈钱》中写的:农村人的邻里关系确实看起来比城里好,人与人显得更加亲近。与此同时,农村人的“是非”其实比城里人多得多,往往因为一些小事,原本和睦的两家人便可变为死敌。
城市越大,这种情况会越小。已经用明码实价确定的契约关系,不会给大家带来伤害,而且执行起来非常节省时间。
在农村要干点大事,热别是需要很多不同的人协作的事,往往比城里难得多。
找工作,办任何事都要去求人托关系。那些已经在大城市开过慧的年轻人,怎还会去接受故乡这落后愚昧行为的束缚?但是它们是很强大又难撼动的。所以,他们只能选择了抛弃故乡。
而那些留下来奋斗的人,城市一样会给与他想不到的回报。
在距离熟悉你的人那些或关心或评判的眼光越远的地方,你的自我意识才能越好的保存。你任意一个不被世俗看好的爱好都可以坚持。
这就是大隐隐于市吧。
那些美国澳大利亚的年轻人一样要忍受高额的房价和拥堵的交通,也要留在大城市追求梦想,追求自我。
全世界的年轻人大概都一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