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去影院看电影,看到了《血战钢锯岭》的大幅海报,吸引我的自然是名字,由于当时电影马上开演,没怎么细看,只是心里嘀咕道:“这又是一部恐怖片吧。”本来以为它像无数的我从影院走马观花看过的电影海报一样,就这么过去了,没想到,过了两天,一个好友忽然向我极力推荐,说是战争场面逼真得不要不要的,直逼《拯救大兵瑞恩》。我向来对战争片是很感兴趣的,所以经她一说,我上网百度了一下,发现这部我本来以为是一部血腥的恐怖片的电影居然是梅尔吉布森的最新力作——我有一点估计对了——还是比较血腥的。好吧,那就看一看吧。
首先,还是从朋友极力推荐的战争场面说起吧。应该说好莱坞对这种战争场面的写实化描写是越来越出神入化了,本片上到钢锯岭之后,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场面马上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和心,甚至某个角色只要稍微直一下腰,我都觉得他马上要被爆头了。导演还用了多个第一人称视角的镜头,仿佛把我们真的带入了二战战场。特别是刚上钢锯岭的时候,周围什么都看不清,突然子弹就飞过来了。打过CS或者CF的朋友肯定有体会,当看不到敌人,但又被子弹追着跑的时候,心里是最紧张、最慌张的。这也展现了战争不但是场面上看得到的残酷,还有对战场上每个人内心的摧残。
说到战争的残酷,有两个细节不容忽视:第一,在进入钢锯岭之前,从幸存的士兵口中不断地听到关于日本兵如何的凶残,从他们的眼中能看出他们有多么的不想再回到钢锯岭这片让人不寒而栗的地方,这样的伏笔不但让观众的心不由地提了起来,也让人颇为可怜这几个幸存者——幸存下来又能怎样,害怕有能怎样,他们只能再回到战场,幸存也许就是多活一天而已;
第二,当主角所在的连队要第二次登上钢锯岭之前,连长对主角道斯说:“没有你,我们绝对不会想再回到这里。”面对恐怖的战场,刚刚九死一生的战士们再次披挂上阵,就像翻过一座山还有一座山一样,只要战争一日不结束,战争就是这样没有尽头的地狱,它带给人们心理的伤害也许一辈子都无法平复——主角父亲的暴躁和酗酒就是在这种伤害煎熬下畸变的产物。
雨果维文饰演的主角的父亲既然说到主角的父亲,那我就不得不多插一句。雨果维文饰演的一战退伍的老兵,倔强,激动,看似酗酒、家暴集于一身的渣男,但其实心中充满了爱,他爱他的战友,经常去悼念他们;他爱他的儿子,他不想他们再步他的后尘,再去到那个地狱;但当儿子因为信仰不被认可,他焦急地等在电话旁边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最后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找自己的老上司帮忙,甚至不顾一切地冲入听证会的现场,义正言辞地为儿子争取权利,而当儿子终于胜诉,他却默默离开了。雨果维文把一个对国家、对亲人、对自己又爱又恨,内心纠结的退伍老兵演的入木三分,特别是几场哭戏,眼中噙满泪水、嘴唇不停抽动的样子真的很让人心疼,不愧为获得过多项大奖的老戏骨,真是浑身都是戏啊。
其次,说一说勇敢。看完整部影片后,给人震撼最大的也许就是男主角的勇敢——不畏死亡、迎难而上的勇士总是不免让人肃然起敬。在他救下第一名伤员之前,或许有人还在怀疑,他留下来能做什么?但看到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和磨破的手掌把一个个队友救下钢锯岭的时候,给人心灵的冲击真的不是一点半点,就像后来他的队友所说:“那真是一个奇迹。”一个本以为指望不上的“拖油瓶”却拯救了半只连队,谁能相信!
他,一个人,一整夜,在哀声遍野的战场上,躲避着大批敌人的扫荡,独自徘徊在生死线上,把一个个战友救到安全的地方。看到这里的时候,想必很多人都在心里默念:“救完这个赶紧逃吧。”可道斯没有,他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是什么让他在所有的战友都撤退的情况下依然决定留在战场上救了一个又一个的队友呢?
一个当刑警的朋友曾经给我讲过一个真人真事:他的一个同事在一次抓捕行动中,本来已经抱住了罪犯,但一不留神,罪犯从怀中拔出了一把刀,向着同事的胸前就是两刀,当时一个念头在同事的脑中一闪而过:“今天算是交代在这儿了。”他一边这样想着,一边牢牢的抓住罪犯,最后成功将罪犯捕获。事后,他赶紧看自己的胸前,居然什么事情都没有,原来罪犯也是慌乱中忙中出错,仅仅拔出了刀鞘,刀还留在兜中。他不禁一阵后怕,总算阴差阳错地逃过一劫。
之所以说起这个故事,是因为几乎同样的事件——只是这次歹徒真的拔出了刀子——而壮烈牺牲的烟台民警沈成磊。作为沈成磊的战友曾这样描述沈成磊当时的壮举:“在被歹徒刺中后,他身体很快使不上劲了,但他站着抱胸,跪着抱腰,趴着抱脚,愣是没松开抓着歹徒的手。”听到这儿,我瞬间脑补了一下当时惨烈的情景,很是震撼。
朋友说:“很多见义勇为什么的,媒体吹嘘的当时多么的大义凛然,其实说实话,真到了那个场景,脑子根本想不了那么多,本能的就去做了,什么救死扶伤,什么人道主义,哪有想那么多,等想完,黄花菜都凉了。”
他这话我只能同意一半,确实媒体往往在事后叙述一件好人好事的时候都会把当时的思想道德描述得多么高尚,但其实当时真的不会想那么多,但也不是说见义勇为的事谁都去做,不是说英雄们不高尚,只是说在行为当时他们并不会理性地考虑那么多,之所以他们会去做那些英雄的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是他们平日里的人生观。
道斯在当时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热血醍醐灌顶,什么都不管不顾了,只是想把自己的朋友从地狱中拉回来,在那一刻他抛弃了自己的生命安全,人们说他勇敢,是,他是很勇敢,但这份勇敢不是他权衡利弊后无畏的决定,而是来源与他的信仰。
再次,我们就接着来说一说信仰吧。对于这部电影,也许被讨论最多的就是“信仰”这个词。主角因为信仰而不杀人,却被周围所有人都认为是个懦夫。后来,即便经历了被上级以精神病的名义撵回家,被战友们殴打,甚至被提交战争法庭面临牢狱之灾,他从来都没有低过头,虽然也曾迷茫过,但最终他都选择了自己的信仰。虽然最终如愿留在了军营,但直到上了战场,仍然没有人理解他,还是不断的有人来说服他。说实话我都快被说服了,他们说的都在理,但是主角仍然是坚持自己的信仰,那个似乎并不适合这个战场的信仰——是的,我也并不认同他的信仰。特别是主角的好友Smitty被杀,简直是对他的信仰当头棒喝——他的信仰似乎谁都救不了。但就是在这重重困难下,就在这全世界都不理解他的时候,他却找到了自己信仰的出路。当所有人都匆忙逃离的时候,当其他战友们牵挂着被留在战场的战友而束手无策的时候,他独自留了下来,他践行着自己的承诺——他是来救人的,不是来杀人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向全世界证明:不拿枪的不全都是胆小鬼。
我想起了爱因斯坦因为小板凳做的丑而被取笑为笨蛋的故事。人们往往喜欢用约定俗成的观点去对一件事或者一个人去做评价,比如连做小板凳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的人一定是个笨蛋,比如小三都是破坏别人家庭的坏蛋,比如医生都是拿着高高薪水还要收回扣却往往见死不救的人,比如乞讨者都是家徒四壁的人,比如连枪都不敢拿的人都是胆小鬼……结果往往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比如2002年韩日世界杯,中国队跟法国队都是一球未进、小组出局,但两队是一个水平吗?
我有一个朋友,名牌大学博士毕业,因为坚决不送礼而没有留校,周围人都觉得她傻;我有一个同事,做事一丝不苟,坚决不多花单位一分钱,出差多报销的补助都要捐给红十字会,周围人都觉得她二;我有个同学,因为爱看书,不爱交际,周围人都觉得他愚……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种看似不合群的“道斯”,他们因为坚持自己的信仰而被没有信仰的人耻笑。
电影中说道:“每个人的信仰都值得尊重,这就是最真实的我们。”
回头想想,最真实的我们在哪里呢?是否已经早就被我们遗忘在了成长的路上?试问:有多少人因为世俗的观点而改变或者放弃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有多少小时候想成为教师、警察这样人民公仆的人最后对功成名就的定义只是看银行存款?有多少想成为作家、艺人、球星的少年最后只是让这些梦想留在了想象中?
最后,再谈一谈电影中的一个情节,就是道斯每次救完一个人后,精疲力尽地倒在地上,然而脑中却不断地重复着:“再救一个!”这个场景有没有感到很熟悉?参与过赌博吗(不一定是违法乱纪的赌博,朋友间的小打小闹总有吧)?炒过股吗?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再多赚一点”?细想一下,道斯难道不是在赌博吗?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做赌注,为自己的信仰而拼搏。这就是赌博,好在他赌运不错。战场上像他一样有信仰的人应该不止他一个,但想必更多的人没有他运气这么好。人生也是这样,很多人因为坚持自己的信仰但没有成功而成了反面教材,很多人的信仰也遭受过种种的挫折,可是只有一次的人生,只有一次坚持信仰、实现梦想的机会,当它摆在你的面前的时候,你敢不敢用自己的生命去搏一搏呢?
电影原型: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