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到最近一则新闻很有意思。
23日晚,成都龙泉音乐广场,在广场上玩耍的小朋友捡到5毛钱后交给了正在广场值守的民警。为了鼓励小朋友,警察叔叔拿出接警本,认真进行登记,给足小朋友做好事的“仪式感”。
图片上的小朋友,看着正在认真登记的警察叔叔,一脸满满的成就感。
这温馨的一幕引起跟贴无数:
“这就是尊重孩子啊,自信心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善举,致敬。”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中就有拾金不昧的说法,也有“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他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的歌谣传唱,歌谣成真啦。”
“确实能影响孩子一生,民警做得太好了!”
这位新闻中的小朋友,因为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受到如大人般慎重的对待,这种“仪式感”让他体会到肯定和鼓励,相信他会更有动力和自信去做更多的好事。
父母在生活中,可以适当用“仪式感”来感受到父母的重视和尊重,不仅加强了亲子关系,还能很好引导孩子好的行为和意识。
02
仪式感让孩子体会更多的重视。
想想这样一个场景:
你和孩子在小区里散步,孩子问你:“小区的楼有多高啊?”
你鼓励孩子说:“我也不知道,你有方法可以测一下吗?”
孩子说“可以拿跟绳子从楼顶垂下来,然后看看绳子有多长。”
“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接着问。
“还可以问问物业的叔叔,还可以……”当孩子在你的引导下说出更多的方法时,你拿出你的手机对孩子说:“你能想到的方法又多又好,我要把它们记在手机里,回去我们试一试。”
你的孩子肯定会觉得他的这个行为是受你重视的。
那么,他下次就有可能还做类似的事情,勤于思考的孩子就是这么培养出来的。
03
仪式感让孩子体会更多的尊重。
我女儿之所以会让很多朋友觉得很有礼貌,主要是因为她在和人交往中会恰当主动的使用礼貌用语。比如:谢谢、不客气等。
她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习惯,是因为从小每次女儿帮助我们做一件事情,哪怕是递纸巾这样的小事,我们都会看着她的眼睛,对她说:“谢谢”。
这种仪式性的礼貌,让我女儿感受到了爸爸妈妈很大的尊重。她从中有非常好的感受,所以她就也会慢慢的把自己认同的好行为用在别人身上。
04
仪式感让孩子对事情有更充分的准备。
在足球比赛的点球大战环节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球员罚点球前都会抱起足球亲吻一下。
在电影《叶问》中,我们也能看到叶问在和外国拳王决斗之前也是很仪式性的在打木头桩。
这就如同武士在上阵之前都会认真的擦拭自己的佩刀。
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做呢?
心理学家的解释是:这是在通过某种行为来暗示自己需要把自身调整到某种最适合的状态,然后用最好的状态去完成一项任务。
我们再来想想,我们在生活中通常是怎么引导孩子的:
“你别玩了,赶快去写作业。”
“现在把电视关了,去看书。”
“吃饭啦,把作业放放。”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迅速的从某一种状态切入到另一种状态,尤其是学习状态。但却很少给孩子一些仪式感的准备阶段。
生活中仪式感的添加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比如:
“你先把书桌收拾整齐,再去写作业。”
“你先把手洗的干干净净的,再过来吃饭。”
这些都是具有仪式感的行为。
05
《小王子》里讲到一个情节。
小王子驯养狐狸后,第二天又去看它。
“你每天最好相同时间来。”狐狸说。
小王子问:“为什么?”
“比如,你下午四点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我就发现了幸福的价值,所以应当有一定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
“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狐狸说。
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它是对生活的重视,把一件单调普通的事情变得不一样。”仪式感会让一件原本普通的事情变得不普通。
家长怎样重视、尊重孩子,孩子就怎样重视、尊重她自己。这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力量。
备选标题:《对孩子也需要仪式感?试试就知道了!》
作者简介:苏菲,在文字的世界里天马行空。公众号:苏菲的世界(wvmy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