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技术革命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技术革命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次技术革命,也就是说第三次世界大战也将即将打响,但这不是一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这是一场我们携手对抗疾病、贫穷和气候变化的战争。”
这是马云在第四届互联网大会上所说的一段话,关于第一次和第二次技术革命与一战和二战的关系,或许有待商榷,我在此不做重点探讨。我特别赞同马云关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说法,我也认为国与国之间纯武力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可能发生,如果有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么应该是全人类团结起来共同应对人类所面临的共同威胁的战争。
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会不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而且有很多人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必然会发生的,因为有第一次和第二次,为什么就不能有第三次?
对这个问题,我之前也偶尔思考一下,我通过思考得出的结论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非常庆幸的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文明在不断进步,人类自相残杀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少,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几无可能。
下面我给出这么说的原因:
原因之一:战争已无经济利益可言。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经济的上层建筑。追究战争背后的原因,都会有很多的经济因素在里面。
记得罗辑思维做过两期关于鸦片战争的节目,里面所提的观点让我印象很深刻。仔细考究鸦片战争的发生过程,发现两方都不是特别想打这个战争,这个战争之所以打起来,还是怨清政府太无能了。客观来讲,洋人只是想做个生意而已,然而清政府抱着一些老观念不放,视洋人为洪水猛兽,对他们小小的愿望百般阻挠。这种违背历史潮流的举动必然是要遭到惩罚的,所以清政府被狠狠地教训了一顿,最后不得不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当时的情况是如果不发生战争,市场就不会开放。然而今天情况已经颠倒过来了,如果没有战争,全球的市场都是互相开放的,贸易基本自由,然而如果哪两个国家之间发生了战争,那么市场会立刻关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可以说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联系越来越紧密。就拿中美两国来说,共生之紧密已超出想象,美国生产的很多产品,中国都是第一大市场,同时,中国的很多产品,也大量远销美国。如果两国交战,没有任何一方能获得经济利益,两败俱伤。所以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我认为三战不可能发生。
原因之二:战争已无占领领土的可能。
一战、二战的时候,战争还可以侵占领土,统治国民。然而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具备继续占领领土的条件了。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不同呢?
说的专业一点叫武器代差,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有枪没枪的区别。在一战二战的时候,很多被侵略的国家是没有大规模生产枪支的能力的,看看中国的抗战电影就能明白这点,当初一个县的游击队没多少枪,弹药也少,所以日本垒个碉堡,派个小分队就可以实现对一个地区的统治。然而今天的情况是,枪弹的生产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可以要多少有多少,如果给国民每人发一杆枪,该如何来占领这个国家的领土?
回顾前几年美国攻打伊拉克,美已经派地面部队登陆作战并取得胜利。在双方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美也不敢堂而皇之的长期侵占,而是表面上说帮助恢复重建,维持秩序,待新政府成立就会撤兵。
因此只要国民有枪,在如今这个时代已经失去了侵占领土的可能。除非将所有人都消灭,但如果把所有人都消灭了,这个占领还有什么意义?是需要掠夺资源吗?有取之不尽的核能,谁还会费那么大劲稀罕那点油矿,关于资源问题我在稍后再做分析。
原因之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了解日渐增多。
过去的时候,信息流通不畅,各个国家的人们互相了解不多。中国人看洋人,蓝眼金毛白皮,说话叽里咕噜听不懂,自然将其视为异己,同样,洋人看中国人也是如此。对待异己,一言不合就可能刀剑相向。
然而今天这个时代已经不同,随着旅游业和商业的发展,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加之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递更加迅速,人与人的沟通更加便利。现在,我们会发现洋人也有很多的优点,比如法国人浪漫,英国人绅士,德国人严谨……同样,外国人也慢慢发现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文化底蕴深厚,美食众多,人们勤劳智慧。
甚至可以设想一种这样的场景,未来某一天两军对垒的时候,外国人可以下个微信,我们可以下个Facebook,添加附近的人,互相摇一摇聊一聊,看看朋友圈,发现原来对方并不是坏人,我们各自都有自己幸福的家庭,亲人和孩子正等着我们回家,那么我们究竟为了什么在这儿互相伤害?
我想,因为互联网的发展,随着人与人沟通交流的逐渐深入,战争底层基础的某个方面正在崩塌。
原因之四:军事力量的制衡。
刚才分析了很多不可能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原因,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既然没有战争,那就国不设防?这种观点大错特错,军事力量的制衡也是不会发生战争的重要原因。
如果一个国家军事不强,别人发现打败你易如反掌,这个时候,与你发生战争所获得的利益就会大大超过付出的成本,那么战争就有可能发生。回顾历史,中国吃了很多这样的亏,从清朝时发生的一些侵略战争来看,清政府几乎是没有抵抗力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清军与联军的伤亡比是215000:101,这完全是热兵器对冷兵器的屠杀,清军需要付出2150人的代价才能冲上去刺伤一个敌人。
然而随着现在军事力量的平衡,战争所付出的成本要远远高于所获得的收益。而且关于军事力量的对比发展,还有这样一个拐点,一旦超过了这个拐点,似乎更强已经没有太大意义,这个拐点就是具备将任何一个国家毁灭一次的能力。核武器的出现,使得很多国家都具备了这样的能力,这就是最好的制衡。
达到这个拐点之后,即使有的国家能强大到毁灭地球一百次,似乎也没有太大意义了,我们只需要能将其毁灭一次就行,就可以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似乎还可以发展下毁灭的速度,比如说虽然都能将对方毁灭一次,但有的国家用时一天,有的国家只需要用时一分钟,那么这样人类只是在自取灭亡而已。即使一分钟能将对手毁灭,让对手都来不及做出反应,那么获得一片被核辐射污染,万物不能生长的废墟又有何意义?
从这个制衡角度来看,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可能发生。
原因之五:人类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文明不断进步。
谈到这点,这让我想起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他为啥要焚书坑儒,就是因为有知识的人不好统治。可以这么说,人们知识越匮乏,越容易在煽动之下达成一致行动。
观察我们这个世界也会发现,战事频繁的非洲和中东地区,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也比较低。而和平的欧洲、北美和东亚地区,人们受教育程度也比较高。
庆幸的是,人类受教育程度在不断提高,人类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都在进步。这种进步带来了两种影响,第一是战争狂人出现的几率在减小,即使出现了战争狂人,想要煽动全民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个体对事件的判断更加理性,社会容错率在大幅提高。第二是生命权得到更大的尊重,反战力量不断增长。再以美伊战争为例,美国虽然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但付出了三千多人的代价。仅仅是三千多人的牺牲,国内的反战情绪已经让美国政府吃不消,美国政府至今仍因美伊战争在国内外遭受大量批评。
原因之六:资源匮乏不再是战争的动机。
过去很多人认为有些资源终将枯竭,而对资源的争夺将会引发战争。现在看来,这个观点似乎并不成立,因为我们忽视了技术的进步。
曾经我们认为最早枯竭的会是石油资源,石油如此重要,应该会引发战争,然而仅仅几年过去,我们发现完全可以不用石油,技术的发展可以让其他能源取代许多使用石油的场合。又有人认为水资源应该会引发战争,然而相信海水淡化技术终将不存在什么难点。
最最重要的是有核能,核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人类甚至还要研究对核聚变的可控利用。所以资源的枯竭只是一个伪命题,技术的进步和人与自然的互动调节会动态的改变一切。
原因之七:人类有更好的解决问题方式。
除了战争之外,人类现在有了更多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组织,比如联合国、北约、欧盟、东盟、G20等等,各个国家领导人经常有机会坐一起谈谈,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互相交换下意见。
习大大曾说:“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宽广的太平洋不应该成为博弈竞技的平台,而应该是包容合作的平台。”通过合作和磋商来解决问题,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
以上所说的原因,我认为还没有触及本质原因。如果要说本质原因,我认为就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回顾以往,两个人是如何联合起来的?一个部落是如何联合起来的?一个国家又是如何联合起来的?我认为,信息流通的速度与能联合起来的人的范围和数量成正比,信息流动越快,能联合起来的人的数量就越多,范围就越广。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具备了联合全人类的能力。
综上所述,虽然不排除局部地区会有小的战事和冲突,但总体上来看,大国参与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几乎不可能发生。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终将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疾病、贫穷、环境变化甚至来自外太空等各种各样的威胁。
正如马云在演讲中所说:“我认为人类共同的未来,所有的人类、所有的国家都应该联合起来,相信年轻人,而不是相信武器,我们要相信技术,拥抱技术。”
最后,感恩生活在一个和平而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