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家乡的风俗冬至作文结尾(经典9篇)

来源:哗拓教育

家乡的风俗冬至作文结尾 篇1

周三早晨是大雾,中午后虽然雾逐渐散去,但气温仍然很低。中午一点半钟我们从办公室出发赶往夹江,司机开得很快,到达县委党校时还不到两点钟。

下午是一次学习讲座,主讲人是省上来的专家。原定两点半钟开始,但上午就从成都出发的专家一直没有按时到达,随后收到的新华手机报发来图文消息说,成乐高速眉山段发生连环追尾车祸,上百台车辆先后发生追尾碰撞,造成两人死亡和数十人受伤,成乐高速几乎全线堵车,大雾是引发车祸的主要原因。专家的车辆一直被堵在路上。

听课人员有四百多人,大家都分别在会场内外耐心等待。虽然下午室外有温暖的阳光,但毕竟是寒冬,在操场上站一会儿后感觉很冷。我与两位朋友一起到办公室去坐,没有空调也是冷得受不了。

从两点钟站到两点半钟,高速路上的车辆一直没有动过,听课的几百人也不敢散了,大家一直在严寒中耐心等待。终于在下午三点钟传来消息,高速路开始放行。但从眉山到夹江不长的距离,专家的车也跑了一个多小时,直到四点半才到达会场。专家在台上向足足等候了两个多小时的听众表示歉意,但这次车祸也把他堵在路上五个多小时,应该比我们更辛苦吧。

平时在办公室开着空调并不觉得什么,那天在室外呆了一下午确实感到周身的'寒意。我的衣服穿得也不多,礼堂里虽然坐满了人,但手脚仍然很冷,只是期待早点结束后身体早点暖和。

课讲得精彩,从四点半讲到六点四十分,会场外天早就黑了下来,但大家依然听得清静专注。

晚上陪专家晚餐时才猛然想起,今天是冬至,家里炖的汤是喝不上了。

于是坐上餐桌后先喝了两碗热汤,身心才慢慢的暖和起来。

家乡的风俗冬至作文结尾 篇2

“日日催,冬至晴,春来。”一年一度的冬至即将到来,这是24个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冬至,想吃汤圆,羊肉汤,麻薯,红豆,糯米。我是一只小馋猫,又可以饱餐一顿了!

冬至有一些起源。在长江以南,冬至晚上全家人聚在一起吃红豆糯米是一种习俗。相传有一个叫龚公的人,他的儿子失败了,做了很多坏事。他死于冬至,死后成为疫鬼,继续危害人民。但这种瘟疫鬼最怕红豆,所以人们在冬至熬红豆饭,以避瘟疫鬼,防治疾病。

冬至还有一个传说。以前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有两个首领,匈奴的和屯的,很残忍。人们恨之入骨,就把它包在肉里,用浑屯的声音叫馄饨。讨厌吃饭,寻求平息战争,才能过上平静的生活。因为馄饨本来是冬至做的,所以家家户户都在冬至吃馄饨。

但是我最喜欢的食物是饺子。妈妈一大早起来准备,却看到她先往盆子里倒了糯米粉,然后倒了点温水,再使劲揉,不一会儿就吃完了。然后让我和哥哥一起搓饺子,搓出来的饺子圆圆的`,像个调皮的孩子,从一个地方跳到另一个地方,好有精神!很快,大小不一的饺子就整齐的排列在我们眼前。是时候开始煮饺子了。饺子像顽皮的孩子一样,从锅里上来,匆忙地四处张望。做饭后,香喷喷的香味扑鼻而来,芝麻香好诱人!饺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想吃一口。啊!糯米香软,咬一口,里面的芝麻香甜,象征着生活的甜蜜。

这真是个快乐的冬至!

家乡的风俗冬至作文结尾 篇3

随着一天天过去,天气也逐渐变冷。我盼啊盼,终于盼到了冬至。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日冬节,也称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观察出了冬至,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宗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枢的日子,这一天之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至明清时期,冬至这天皇帝到天坛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在北方,每年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有这样的说法: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一碗热腾腾的饺子,在冬日带给家人的不仅是温饱,更是暖心的祝福与寄托。这种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相传东汉末年,张仲景看到大批难民不光衣不遮体,而且耳朵都冻裂,溃烂发炎了。他在冬至这天,将煮好的肉和药材捣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这便是饺子的雏形。人们吃了后,赞不绝口。几天后,冻裂的耳朵也因为吃了饺子,喝了汤而痊愈了。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是天气越来越寒冷了,提醒大家要多多增加衣物,小心冻僵哦!

宁波市鄞州区中河实验小学403班:史闻天

家乡的风俗冬至作文结尾 篇4

一年一度的中华传统节日冬至快到了,我们又能吃到香喷喷的饺子了。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传统,比如:赛龙舟、吃粽子、吃月饼、吃饺子等一些文化。

我最爱吃饺子了。看着妈妈在厨房里很忙的样子,我就跟了过去,只见妈妈把剁好的`肉馅,还有韭菜放进盘子里,又放了各种香油,饺子正在煮。

妈妈给我说了一个故事,相传,在东汉时期有一名医,他医术很高,什么病他都能医,妙手回春,人们称他医圣张仲景。有一年冬天,寒风刺骨,大雪纷飞,张仲景从外行医回来,一路上看到很多人穿的破烂单薄,耳朵都冻烂了,于是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熬好后,用面皮包成一只只耳朵一样的东西,分给大家吃。

故事讲完了,饺子也煮好了,我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

家乡的风俗冬至作文结尾 篇5

今天是冬至,是24节气中重要的一个节气。这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冬至有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风俗。传说这个风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治病救人而流传下来的。

今天我们全家想包三鲜馅的饺子吃。中午,我和妈妈先把韭菜择干净又用水洗干净放在篮子里晾干,用泡上了木耳和冻虾。下午放学的时候发现木耳大得填过了碗,他变得可真快!大大的木耳有的像我们的耳朵一样。

在妈妈的指导下开始了准备工作之一——和面。我一边用左手加水,一边用右手和面。不一会儿,干干的'面成了一个个小湿面团。我又左右手开攻把面往一个方向揉终于和成了一个大面团。妈妈高兴地说:“儿子,你学会和面了!”

在妈妈的鼓励下,我又拿了两个鸡蛋打在碗里,我一敲它就碎了,黄澄澄的蛋黄流了出来。我拿着筷子使劲搅拌,妈妈在锅里放上了油,我倒了进去,用筷子搅拌了一下就好了。原来鸡蛋就是这样炒出来的呀!

木耳、虾仁在我的刀下粉身碎骨,妈妈在盆里把所有的馅放到一起加上了油、盐调好了馅。准备包饺子了,妈妈擀皮,我包饺子。我先把面皮平摊在左手掌上,用勺子把先放到中间,再两面对折,把边捏严实就好了。看着妈妈包的饺子又圆又鼓,我包的又瘦又小我不甘心又连续包了十来个。看着他们一个个站好队排在那里,好像要急着下锅呢!

锅里的水等得不耐烦了,咕咚咕咚翻起了滚儿。我和妈妈把饺子一个个放到水里,盖上锅盖,等了几分钟水开了,饺子也在快乐的跳舞。妈妈说:“接一勺凉水倒进去,等水开了,饺子就可以出锅了。”于是我就依照这样,饺子被我盛到了盘子里。

吃着自己包的饺子真香啊!

家乡的风俗冬至作文结尾 篇6

像绽放的礼花,在天地间肆意挥撒,宣誓着空气中灿烂的面颊。

——题记

寒风吹了,带着对雪花的思念;雪花儿飘了,携着对冬的赞美;冬来了,书写着纯净之诗。冬,一个多么圣洁的称号。令万物陶醉其中,任凭白雪的亲昵。双眼只是不经意间的往窗外一看,什么时候落了些雪?那纷纷扬扬的雪啊,你们是从云儿那儿落下来的吗?似乎也能听见回应声:“是啊,我们刚从云儿姐姐那儿下来呢!”原来如此,不然,它们怎会如白云一般纯洁美丽呢?

偌大的欣喜油然而生,这一派寒冬雪景之象真令人有种莫名的美感。我迫不及待了,戴上手套,出发了!

在雪花作舞的雪地上,一个个脚印清晰可见。我不自觉地舞了起来,一朵不知名的雪花竟歇在我的额头上,默默欣赏我这雪中之舞。我想:若是寒冬没有了雪的陪衬,那不就如同人没有了灵魂,唯独只有了躯壳了么?手指不禁有些僵硬,尽管它在厚厚的手套的包裹里。

于是,我轻轻捏起一小团雪,那白的如此纯净,就如嫦娥的玉兔一般,且每一粒雪珠在上面都能清晰地看见。寒风与飘扬的雪花组成一幅冬日美景图,它是属于我们的,但更是属于大自然的!

抛了出去,它立即在地面炸开了花,裂成一颗颗小雪珠,它的生命力是如此脆弱。为何不能让她的生命得到延续呢?

我心里有了一个办法。先捏了一个小雪球,在地上不停的反复的滚着,不一会儿便大了起来。现在如同篮球一样大了,再大些,就能做它的下半身了。聪明的你,知道我在做什么吗?对了,就是堆雪人儿!随后,来了几个伙伴了,她们有的拿胡萝卜,有的拿铁桶,还有的捡石头,我想你应该知道各是做什么用的吧!当然,剩下的人来“辅佐"我的工作。一切都是那么的井然有序。不一会儿,雪人儿的雏形就成了,再经过我的`精心修改,终于成了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我们不禁为此感到自豪。我也终于让一些雪的生命得到了暂时的延续,我的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寒风即将停了,它会带着对雪花儿的留恋;雪花儿要走了,它会记住冬的美好;冬亦要离去,它会带走人们曾经的欢笑。

家乡的风俗冬至作文结尾 篇7

12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的“冬至”,太阳黄经达270度时,冬至节气开始。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数九寒天从冬至开始。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日出到日没有10小时左右。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冬至日虽然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还有一些以冬至天气看后期冷暖的谚语有:“冬至出日头,正月冷死牛”、“冬至有雨明春暖”等。以冬至风向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冬至南风百日阴”,“冬至一场风,夏至一场暴”。以冬至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冬至冷,春节暖”,“明年暖得早”等等。

家乡的风俗冬至作文结尾 篇8

还在儿时就知道冬至这天必吃饺子,当时不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只记得妈妈的那句话: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那个年月饺子是很好吃的食品。

一般情况下是吃不上的,所以很期盼冬至的到来可以有饺子吃了,这是我家的传统习惯一直沿续到现在。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程,古老的传统文化节日,不断的被国民所认同和传承。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

民间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辞官回家乡时正值冬季,他看到乡亲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搭起医棚;支起的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分给来求药的每个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妖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人们学着“妖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医圣张仲景距今已有1800年了,但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现今人们讲究进补养生保健,在严冬季节里进补是多数人的选择。从中医养生方面讲,冬令进补也是在冬至前后;三九天开始。民间早就有“冬补三九”的说法。冬至是数九的开始,因此民间认为,在冬至前后进补为最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的说法。

《九九歌》就是从冬至这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家乡的风俗冬至作文结尾 篇9

今天是什么节气呢!哦是—冬至。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其中我最喜欢元冬至,因为冬至可以吃到美味的.汤圆。现在我就来讲汤圆的做法吧!首先准备糯米粉,白砂糖和炒熟的花生,再把糯米粉放进盆子里,加上适量的水,然后把糯米粉揉成干湿合适的面团,接着把糯米团扯下一小搓,做成一个凹坑,把馅放入凹坑中包起来,再揉成圆球。这样一个汤圆就做好了。上面这些步骤,看似简单,可我做起来的时候笨手笨脚的,糯米团一会儿成了“稀饭”,一会儿成了“干饭”,我还做了一只“怪物”,奶奶看了哈哈大笑,到了最后全家都乐了。我还把糯米团掰开成一小块,一小块,并把它搓成一颗颗“珍珠”,然后我把它们放在“白玉盘”上。我迫不及待地把这一盘“珍珠”端进厨房里开煮了。不一会儿,“珍珠”出锅了。

我把汤圆端给奶奶,爸爸妈妈吃,他们连连夸好说,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怎么样!这样的冬至很有意思吧!心动不如行动,你也来试试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