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在广州图书馆坐下的时候,如果我的对面有人,我总会好奇地观察他们是怎么看书的。他们看的是什么书,看书的速度如何拿捏,是否做笔记,用什么形式做笔记,做什么样的笔记?无论什么样的笔记也好,不做笔记肯定是不可取的,因为灵感的迸发是稍纵即逝的。在《Rework》里有这么一句我很喜欢:
Inspiration is a magical thing, a productivity multiplier, a motivator. But it won't wait for you. Inspiration is a now thing. If it grabs you, grab it right back and put it to work ---《Rework》
结论先行,我认为要掌握一门信息量巨大的学科时,不应该试图去记住所有的细节,而是应该为这些信息进行提炼编织『索引』,而我们只需要记住索引本身。你可以直接记住索引,也可以放在你的印象笔记里。
人大脑的记忆容量十分有限。靠大脑来储存大量细节有如螳臂当车,是难以抵抗这个信息膨胀的世界的,并且容易导致真正重要的东西会淹没在这些细节中难以浮出水面。而这里所言的『索引』与『信息』本身的关系犹如在《老人与海》中,老人的吊钩与鲨鱼之间的关系。圣地亚哥老人的船只是一条小船,把鲨鱼杀死装载到船上来会让整条船都沉没。更正确的做法是用一个倒钩勾住这条鲨鱼,让鲨鱼继续在海里浮动,而自己手中紧紧抓住倒钩。当这条鲨鱼需要派上用场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拽出来。
因此,我做笔记的时候,尽量避免去大量抄原文,并且有意识地去控制我的记忆到哪个细节层次。若我认为这段内容重要,我会提炼出几个关键词,写在笔记里并在旁边注明它的出处和页码位置。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去提炼,我记住的是精髓而不是细节,并且可以很快找到相关的细节。比如在计算机领域,我只需知道JSONP使得Javascript代码请求第三方服务器数据成为可能,有几个关键的点,但具体细节我会让它继续浮动在海里,我知道它的确切位置并可以很快找到它。做事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节奏感和层次感。为了达到这点,我甚至会把很多思想抽象成为编程概念上的函数,把底层细节隔离开:
Get Things Done函数结论:人的大脑记忆容量很有限,与其螳臂当车地试图去记忆大量细节,不如提炼出巨大信息量背后的逻辑索引,抓住重点,掌握精髓。把框架骨架记住,把血肉放在一个安全方便地位置。大部分时间精髓足以帮我们做出大方向的决策,需要微调的时候再去提取必要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