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好的小说愣是被红学专家们搞成了悬疑片,我也因为各种考证,被“吓得”失眠了。
现在,我有点不敢翻开这部书了,我不愿相信,在她身上还有那么多未解之迷,就连“作者是谁”都有60多个答案......
如果说作者就是世人所熟知的曹雪芹,而曹雪芹就是曹寅之后曹天佑的话,那么本书贾家甄家的家道兴衰所影射的曹家的兴盛与衰亡又令人唏嘘,不禁感叹命运的无常,所谓富贵繁华,终究不过是南柯梦一场。
但是最初接触《红楼梦》的时候,我喜欢她的叙事方式,喜欢书中塑造的一个个性格迥异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
对呀,索性抛开一切疑团,单纯地把这本书当作一个个故事来看,多么有意思的一本书!
一、先说人物
单看书中人物之名就令人称奇,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村言)二人虽非主角,却最先拉开帷幕,第一回即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才是我们的主角们逐一登场之时。
图片来自网络1.黛玉
第三回中黛玉初入贾府,她所展露出来的聪慧、沉稳,令人叹服;她的亦步亦趋,小心翼翼又令人心疼。
可是黛玉的哭哭啼啼,柔柔弱弱,以及时不时的小家子气,又令我失望。
据说,她前世是西方灵河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为了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特下凡还眼泪来了。
2.宝玉
神瑛侍者在凡间的肉身就是贾宝玉了,这也难怪黛玉一遇宝玉,只三言两语便能逗引着眼泪哗啦啦地流。
现只重新看了前二十回,深觉黛玉的品性言行有着小女子的才情,时而骄蛮无礼,爱使小性子,活脱脱一现代“小作女”,但她并无坏心,只是太过多愁善感,对人世洞察太深,易重情也易忘情。
就这点来说,她与宝玉的性情最为合拍。
第二一回,袭人为劝宝玉,而冷待他,宝玉的一系列内心描写令人窥见其三大病。
书内文字及前人批语见下文:
待要赶了他们去,又怕他们得了意,以后越发来劝。【庚戌】宝玉恶劝,此是第一大病也。
若要拿出做上的规矩来镇唬,似乎无情太甚。【庚戌】宝玉重情不重礼,此第二大病也。
说不得横心只当他们死了,横竖自然也要过的。便权当他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悦。【庚戌】此意却好,但袭卿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能“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玉一生偏僻处。
“看不大懂”---这四个字真是我看本书以及观书中人物饮食起居、言谈举止等诸多琐碎细致之情节描写最直观的感受之一。
而书中所插入的前人的批注就像是看电视剧时的弹屏一般有趣生动,还时不时剧透一下,妙哉!
3.宝钗
年少时初读《红楼梦》,我只钟意黛玉,而现在再读,我真的是喜欢上宝钗这心思细腻,言行得体大方,待人宽厚敦敏的大女人风格了。
书中关于宝钗的外貌描写,只一句“面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第二十八回)就令人印象深刻。
关于黛玉的容貌是这样描述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第三回 )
宝钗一副富贵之态,而黛玉则是病怏怏的羸弱身躯,在世人的眼中自然是更倾向于宝玉与宝钗的“金玉良缘”,而非宝玉与黛玉的“木石前盟”。
不知再过若干年,我是否会重新喜欢上黛玉这个角色,是否能够跳出世俗的眼光,是否能够真正的理解宝玉的那份大智慧,是否能够看到黛玉小家子气的另一面?
二、警世箴言
全书无不散落着句句箴言,我愿意相信这是作者的有感而发,若不是亲身经历了大起大落,若不是亲身经历炎凉世态,若不是亲身经历了家道败落,作者怎能书写如此繁华梦一场。
一首《好了歌》令人拍手叫绝,一阵叫好之后又不禁陷入沉思,反观自身何不是如歌中所唱,一生多羁绊多执念,所谓“无始贪嗔痴”说得也就是我们这样的凡人啊。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皆晓神仙好,惟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皆晓神仙好,惟有儿女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甄士隐一闻此言,心中彻悟,随后便跟着一僧一道去了。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诸多慧语,待我再重新翻阅,细细品来,再作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