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晚上20:59分,准备洗澡。
楼上又传来熟悉的哭泣声,断断续续,极度压抑着的哽咽,不难分辨,是孩子的哭声。这样的声音其实已经持续一个月左右时间了,每天晚上8点到10点左右,总会断断续续传来。这一带房子隔音不是特别好,大人估计怕扰民,有意控制音量,所以之前并未过多留意。
约莫是上周晚上10:30左右,我在书房看书,楼上依旧有哭声。因为是深夜,所以特别安静,隐约可听到妈妈的训斥声,大意是孩子不好好做作业,教了几遍的东西还是做错了。过了一会,又听到孩子“朗朗”的背书声,中间时不时哽咽几下。我这才明白每天的哭泣声的缘由,看看时间,已经近11点,他还在背课文,心里莫名有些悲哀,为孩子,也为父母。
他们住四楼,经常在早上送逗宝去幼儿园的时候遇见。家里是位男孩,应该上小学三年级左右,清瘦寡言,他的父母我未曾见到过,估计工作很忙碌,送他去上学的是奶奶,应该很疼爱孙子,和孩子下楼时,她总会唠叨:“上课得认真听啊,不然晚上回家又得挨骂,听到没?”小男孩每次都默默点点头,并无过多的表情和言语。有过几次和奶奶简单的交流,她说孩子学习差,跟不上,每天外面补课后回家还要辅导很久,爸爸妈妈也很忙,所以总是忧心忡忡,焦躁难安。
我每次看到小男孩的表情,总有些担忧,虽然很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过多的评论往往是片面的,但是在小男孩的脸上,看不到他这个年龄应该有的活力与精气神,他是那样安静与沈默,犹如一潭死水。
02
不由地想起了我亲戚家的一位小女孩。
她从小是家里的公主,受到的是众星捧月的关怀,当然,家长对她的期许也甚高。小时候,父母就特别注重她兴趣的培养,一直在帮她报补习班,古筝,钢琴,画画,芭蕾,跆拳道,只要市面上有的培训班,父母都会不遗余力地帮其报名,希望能发掘其天赋。可小女孩特别不争气,古筝钢琴说枯燥,画画不喜欢,芭蕾嫌太累,跆拳道每次去都说肚子疼,练不下去。所以,一事无成,每个兴趣班,都没有坚持到底。每次亲戚聊起这个,都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觉得白白花了那么多的钱,孩子不体谅自己的苦心,还担心她的未来,觉得一直输在起跑线上。
其实,小女孩是有自己的兴趣的,从小也许是受爸爸的影响,喜欢看美剧和欧美电影,一直沉迷其中。倒也有收获,她对英语非常感兴趣,很有天赋,目前口语异常流利,英文写作也不在话下,还参加过学校多次的交换生交流活动。你看,强扭的瓜不甜,喜欢一样东西,自然会倾尽全力去钻研,不喜欢的,即使你再怎么去强迫,也徒劳无功。
教育也是一样,如若单纯地填鸭式的灌输知识,不去关注孩子的内心和个性,是达不到预想的成效的。这恰恰就是中国校园现在的应试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在教育的定义中,是最为狭义的一种。
其实,在关于孩子教育这方面,我并不敢多言,所以一直不太愿意写这方面的文字,因为自己也是在且行且摸索中,而且对于我的孩子,有诸多的困惑与毛病,都在昭示着自己教育的失败。
我一直在思考,教育的真谛是什么?通过资料的查阅,简单解释如下:
“在西方,教育一词有引出或导出之意,即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而在古今中外,对于教育的定义,也是举不胜举。
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
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
陶行知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秦文君说:“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综上可见,教育的初衷,并不单纯的知识灌输,读书写字,更注重的是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然而,在这种大势所趋的环境中,即使年轻的家长心中已经逐渐萌发这方面的意识,也很难特立独行地去坚持到底。如果说不随波逐流,注重孩子的天性,不去比拼公立私立,兴趣班,学区房等,崇尚快乐教育,摆脱应试的束缚,很多时候,只能说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记得之前看过两篇报道:一个大意是父亲不让孩子去学校读书,自己在家教孩子,结果十几年后,孩子的知识水平只能停留在初中;而另一个父亲认为教室外的学习,远比学校内的来得重要,于是帮女儿退学,带着她游历山水,寓学于乐,女儿一样不差于别的同龄孩子。
两个例子都有些极端,本意相同,结果却大相径庭。但是却都反应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育对孩子最好,父母需要理智并且量力而行,最重要的是遵从孩子的内心,不压迫,不放纵,才是对孩子真正的负责。
03
我一直认为学习教育顺其自然最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盲从,不攀比,也不要固步自封。
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当然,这种境界非常高,要做到这种无形的教育,并不是靠自家长自己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更多的时候,需要学校,社会共同的支持。但是,作为家长,其立场应该站在的是自己孩子这一方,而不是与应试教育为伍,逼迫孩子去接受某些东西。像我们楼上的那位小男孩,每天家长和孩子都是在极端痛苦的对峙中学习,如此恶性循环,不仅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更害怕的是他还可能产生心灵问题。我觉得他的家长应该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适当与学校老师做好对接,知晓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找到孩子学习差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的去解决问题,我们改变不了目前的教育状况,但是可以换一种方法和心态去对待。
说到这里,又想到了现在孩子升学的各种压力,已经或多或少地转嫁到了父母身上。择校的烦恼,公立还是私立,体制内还是体质外,是否需要买学区房等等,从幼升小开始就一直困扰着所有家长。在这种焦虑状况下的父母,很难以平常心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听说目前公立小学,是不教拼音的,而公立幼儿园也是不教,所以就催生了各种幼小衔接班,学认字,拼音,数学等等,不管兴趣是否在,孩子们被动地去接受,去学习,这样真的效果好吗?想想自己这么大的时候,还真的是一直玩的,可是现在,谁还敢真的让孩子只是玩呢?
教育之殇,从而引发的爱之殇,谁之过,何时休?
80年代的我们,或许是属于死读书的一代,那时候没有什么兴趣班,因为这一方面的匮乏,家长将很多的期望都加注在孩子身上,希望自己的孩子德才兼备,多才多艺,这本无可厚非。于是,配合这一思想而衍生的兴趣班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多了起来。有很多四五岁的小朋友,报四五个兴趣班,每天不是去幼儿园,就是在去兴趣班的路上。当然,我身边也有很多小朋友,兴趣浓厚而广泛,自己喜欢学,愿意学,我们当然不用拒绝,只要不影响休息和健康,理应遵从他们自己的内心,我想,这样的孩子大人是最省心而且满足的了。
但是,大多数的兴趣班,恐怕并非孩子自己的选择,多数都是家长为了学而报的。可是学这些真的有意义吗?看过一个一段话,说调查家长为什么让孩子学钢琴,一位家长说为了培养孩子的气质,那位调查者反驳到:“如果真的为了培养气质,建议你在孩子学钢琴的时候穿上西装或礼服站在旁边。”具体的记不清楚了,大意是这样,说法有些片面,其实是想说明气质的培养不单单靠某个兴趣班就可以的,而是家庭整个氛围和成员的修养,是在生活的日积月累中沉淀下来的。适当培养孩子的兴趣有益无害,但是并非多多益善,有时候,更需要精益求精。对于任何一种学习,我觉得需要关注的是,孩子的自我配合,接受度,是否抗拒,且有学习的意愿和动力。
当然,我也会给逗宝报兴趣班,但是肯定是在他不抗拒的前提下,例如英语,他喜欢是其一,我更在乎的是上课的氛围和互动,这点对于他与朋友的交往,以及性格的培养是有一些作用。不要说学任何东西都不要有功利思想,这并不现实,但是,你可以设定你的目标是在哪一方面,于我,更看重的是孩子身心的发展,没有任何东西,比成为一个心智健全,品格优秀的人来得重要。
最近看一些有关儿童教育的书比较多,多是关于身心教育方面的,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理论永远是理论,在实践中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秉性。作为家长,应该更多的注重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真正的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去引导他。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是独一无二的,爱他,就请懂他开始吧。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