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五(5)班的故事12.5

来源:哗拓教育
                    “迂”

      早上我安全值日,进校特别早,看到走廊上,镇源、铭凯、欣欣等几个孩子站在那里。

      我不见日常第一个来开门的向前,以为是孩子们进不去教室,就招呼他们来我办公室拿钥匙。

      镇源解释:“其实门是开着的。”铭凯也指着门锁补充:“看,不知道谁昨晚把门锁撞开了,现在门是虚掩着的。”

      “那你们为什么不进门?”

      孩子们怯怯地看着我:“你说了,等班长来开门了我们才可以进……”

      唉,这群跟AI一样,总是按照程序规则去做事的孩子。我一边笑他们不懂“事急从权”,让他们推门进去,一边下楼值日。

      站在空荡荡的操场上,听着全校各班传来的琅琅的读书声,我突然想到,沟通永远是人类的大问题。这些做事有点儿“迂”的孩子,其实是因为他们正在竭力去遵守规则。在规则的磨合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跑

      今天要表扬若晨和小城。

      单独“开小灶”训练了几次以后,两个孩子终于能跟上做操的动作,几乎不是乱做了。

      大多数的孩子未必是真的不愿意做,而是不会做,跟不上。这种情况下,我必须化身为一位体育老师,慢慢陪伴,慢慢教。

      明天,我要往后站了,把前排几位同学体操动作纠正得差不多后,我得再去后排当体操教练员啦!

      跑步的时候,我站在操场上,给孩子们拍照。每个孩子路过我的时候,都会突然加速,秀出自己最努力的一面。也许,我关注的目光,就是孩子们的加油站吧!

五(5)班的故事12.5 五(5)班的故事12.5 五(5)班的故事12.5 五(5)班的故事12.5 五(5)班的故事12.5 五(5)班的故事12.5 五(5)班的故事12.5 五(5)班的故事12.5 五(5)班的故事12.5 五(5)班的故事12.5
                      美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

      我向子涵和其他能读得下去非虚构文学的女生们推荐了《枕草子》。这种清淡恬雅的文字,很适合女生们睡前读一读。

      《四季之美》这篇文章很有意思。开头都是中心句,用固定句式“x季之美在xx”引出,然后引用一些具体的动态的景物去勾勒四季的美。

      这样的文章极简单,我们的课堂上更注重在梳理和理解文章之余,引导孩子们进行生成。

      围绕着“四季”、“心旷神怡”、“闲逸”这三个关键词,我让孩子们自由想象自己觉得最符合这样感觉的画面。

      绍阳说:“冬天下了雪,地面上厚厚的一片,我往地上一倒,感觉雪凉凉的、软软的。”

      这样的回答引发了若晨的联想,她也补充道:“冬天,外面下起了雪,我在暖和的家里,透过窗子赏着雪,感觉非常舒服。”

      向前说:“夏天我坐在沙发上,吹着风扇,看着电视,手里抱着半个西瓜,心情非常闲适。”

      欣悦跟着补充:“刚放暑假,还没什么作业的时候,我瘫在沙发上,什么都不做,感觉可舒服啦。”

      不论这些发言是不是景色描写,的确是很有特色的。这样引发出了联想以后,孩子们都开动脑筋,纷纷口头表达了自己觉得四季中的“高光时刻”。

      “秋天的时候,地上落了好多的树叶。我躺在地上,用一层一层的树叶把自己埋起来,感觉像盖了一层厚厚的被子。”

    “春天我去公园玩,在羊肠小道上看到了繁花盛开,万紫千红的,美不胜收。”

      这些有特色的东西,都是孩子们心中四季的美景。

                    “老”

      身为一个触觉型学习者,我向来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可以一心多用,嘴上说的和手上写的内容可以不一样,这样相当节约时间。不过,最近经常出小乱子。

      孩子们读书的时候,我一边分心去听他们的朗读是否正确,给他们做“红晕”“鱼肚白”的正音,一边手上不停,在黑板上抄写要孩子们读的生字。

      过一会儿带读的时候,眼尖的孩子们小声提醒我:“老师,你多写了一撇呀。”果然,我的“黎”字不知怎么的,右边写成了“勿”。我擦掉字重新写,下面有“皮孩子”起哄,老师你是不是老了呀?

      我也不恼,道歉完干脆开玩笑:“是啊,老师都老了,你们可是得让我呀!”孩子们大乐:“那可不,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明天的太阳呀!”

                    桂

      下午跟孩子们打过招呼,我就直接去元一名城小学参加瑶海区名班主任工作室活动。一进元一校园,发现虽然已经小雪节气过后,校园里却是晚桂盛开,在清冷的空气中散发着清幽的香。

      下午的讲座由浙江名班主任梁世累老师主讲,讲的案例详实,理论接地气。

      “山不会向我们走来,需要我们到山里去。”我们需要用低姿态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上课的时候,梁老师反复强调,教育是慢的艺术,学生是种子,教育是生长,教师要不紧不慢地把握学生的生长节律。这么想起来,如果我的孩子们注定是要这么晚才能开花的桂花树,不能和春天繁花斗艳,那也很不错。我需要做的只是默默地陪伴而已。

五(5)班的故事12.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