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DISC光谱模型

来源:哗拓教育

By 但愿

前言

1.     本文极不推荐未曾上过李海峰老师的DISC课程的小白阅读,这是我的期望读者的最低限度;

2.     本文是对DISC理论的一个升级构设,同时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解决认证师在DISC理论运用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本文也预设了一个像笔者一样刁钻的提问者

3.     本文有一个对性格认证学说(或曰心理测评界)的前提,就是九把刀的《楼下的房客》所说那样:既没有接人待物的人性,也没有在一个人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真实的人性,只有环境希望你表现出来的人性,譬如作者提及的《大逃杀》。

(一) 建模

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存在之家,意思是:这个世界先有定义,才有符合定义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要先贴标签,然后再去找满足这个标签的人。

刁钻的问题:对于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来说,他的性格特质尚未养成,只是一片白纸,你怎么去判断他的性格呢?一个人的某个特质的性格到底应该如何养成呢?如果我为人父母,要对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养成我想要的性格,应该怎么做呢?书没有告诉你,只告诉了你,特质分为哪些类,不同特质之间应该如何转换,却绝不会告诉你怎么养成特质。

没错,所以我们需要先建模,至于怎么建模,DISC提供了一套简化版的思维方式。

从马斯顿的纵坐标【人/环境】的相互关系改变而来,经由李海峰老师修正过的【关注人/事】,讲的是一个空间维度。在空间维度里,事,是需要做出来的,是一个能动的客体,而人,是驱使做出来的,主体。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事,不是指的事物,而是指的事情

而横坐标的【直接/间接】也是被修正之后的,因为中美的文化差异,原文是【积极主动/消极被动的行为】,说成英文没有什么问题,但改成中文,【消极被动】这个词就给人一个不好的误解。所以李海峰老师改成了【直接/间接】或【见效快/慢】,这其实是一个时间的维度,但在马斯顿那里,意思是【渗透程度】强弱,和原纵坐标的【人/环境】的关系共用了一套逻辑体系

回到修正之后的坐标轴上,【关注人/事】【见效快/慢】比之于马斯顿的原模型最大的不同的,就是刻意隐藏了那个关注者本身,不管是关注人还是关注事,见效快还是见效慢,关注者本人的内在动机和心理,在这个坐标轴里都是不存在的。这里有一个适合中国现状的修正是,做事不问动机,论迹不论心的原则内蕴于DISC理论里,这在中国当下是非常缺乏的,我们很多人(网络尤甚)一开口就会直接进行道德审判和人身攻击,从这个地方来认识DISC的:DISC不是贴标签,才是非常有必要的。

DISC不是贴标签,讲的不完全是每个人不应该被固化认识,还讲的是,我们不要去进行对人格的内心进行恶意揣测。

而说到小孩子不具备特质怎么养成的问题,这就要涉及到一个建模了。

我们给出第一个模型,这叫做静态图谱

这个静态图谱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定型、明目、量化、思辨。

为什么孩童的教育,人格的养成无法预料,因为尚未定型,根据混沌理论,你根本不知道重要的因子考量是什么,所以对孩童,DISC的理论是失效的。当然,我们从测试问卷上也可以获得一部分作证。

在测试问卷上,有很多需要系统学习后才能理解的词,比如第4题就出现了“开明”“外观”“牺牲”“显示”,这些词如果没有经过教育,不可能习得出这些词的意义,也就根本无法选对选项。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理论最方便理解的,就是游戏的角色类型划分说。

团战型的RPG游戏,譬如LOL这样的游戏,就必须要搭配打野、辅助、DPS、ADC、和坦克,才能称其为一个系统的团队。但每个人虽然都有擅长的角色,但在团队里,如果有需要,还是要进行调整优化。而对于每个单独的角色来说,它也必然有在某个指标下有所偏颇量化的偏移,比如三国杀的武将,孙权和岑昏的区别。

而形成的DISC的模型,以及发展认知,我推荐一部电影,名字是《分歧者》。《分歧者》三部曲以非常讽刺的态度反抗了对人的不同类型的划分,至于划分成四类还是五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出现无类型者,电影里面的选择是流放;如果出现多类型合一者,电影的选择是扼杀,这样才能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行

(二) 能动

刁钻的问题:

1.如你所见,也如我们所见,李海峰老师是大家眼中的DISC都运用地非常好的类型,那么如果这样的人去做DISC人格的测评,会不会四个方面的数值都非常高呢?如果不会,是不是说明要么测试有偏差,要么人没办法抵达这样的完美境界呢?

2.到底如果是什么人都能做领导,为什么在DISCus软件的右边还有某某职位的适合走向图呢?是既然所有类型的人都适合做领导,都可以适合做某个岗位,那为什么还会有工作配对对比呢?比如我的类型就非常不适合做主任秘书。既然什么人都适合去做这个岗位,为什么我的类型不适合做这个岗位呢?

3.按照测评结果,有11%左右的人是没有明显的行为模式倾向的,这又应该做何种解释呢?我们怎么对这11%的没有明显行为模式倾向的人进行所谓的DISC理论的指导呢?

这几个问题,其实在我认识的几个DISC认证讲师对外讲课和培训过程中都会遇到这些麻烦。一句【改变,人人皆有可能】几乎是万能金句了,但这没有任何说服力。

我们来给出第二个模型:动态图谱。

同样也是四个部分,分别涵盖四个不同的步骤:

分别是,延展,抉择,渗透,融合。

第一步是延展,就是要把静态的十字架的思维模型给做一个伸展,使用D的模式,是用来构筑一个理想中的完美形态。(虽然不可能达到)

第二步是抉择,就是要把快速选择某个区域(DISC任中选一)来作为你要去完善理解的部分,并尽可能抵达那个区域里对你而言最高的影响力。

第三步是渗透,这就要用到S的模式,对临近的区域进行理解迁移。

第四步是融合,在动态表述上就是,不能仅仅是拉伸,还要有系统的运作和思辨,将这个静态的陀螺旋转起来,到此为止,才算是成功构筑了DISC的光谱模型。

李海峰老师所处的境界是这个光谱模型的境界,而测试量表的境界,是第一阶段的第三步,当然是测不出来的。

岗位的适配性问题也是如此,岗位的适配,用的是【理想情况下】的人格行为模式所应该具备的静态的需求,而现实生活是,岗位工作并不是机器人在交接,而是人在交接,这个人和人的交接才能产生意义,通过交接才能完成事项,所以,需要的,自然是动态的对理论的理解。

而对11%左右没有明显倾向的测评结果,我们需要看到的是,测评就像一把刀,切出的是一个横截面,任何人的横截面都可能出现毫无任何突出特性的时候,而DISC的检测比例,并不是为了分类出有多少种不同的行为模式的人,而是为了统计出,一个抽象意义上的人,我们在不同的任意随机时间切下去,他有一个怎样的比例划分在DISC上。

(三) 系统

光谱模型已经建立,我们应该怎么去运动呢?

需要对不同的系统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和运用,这里讲的,就不再是对“某种人”的分析,而是对“某种理论”的分析。

在做过测评,学过理论之后,我们的内心都应该时时刻刻有一个存在着的测评,它会时刻地去检验你想要呈现出来的某个特性或曰行为模式。

如何训练呢?这就需要DISC的认证导师帮助你做出这样的培训和认知了。

而呈现出来的,绝非情绪或曰性格——记住DISC理论的刻意隐藏了那个关注者本身的用意——而是思维模型。

​最后,欢迎大家来参加DISC双证班的学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