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号称是最悠久古老的民族之一,能够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自然有他的理由,但是,这个民族对于财富,抑或是钱的智慧却贫乏的令人发指。对于商人地位的一个贬斥便能说明这个问题。自古,我们从来都是在商前面加一个奸字,从来说明我们对于商人的一个鄙夷或者是对于商人智慧的不屑。奸商奸商,无奸不商,这既说明了我们对于商人这个群体的态度,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对于金钱的态度。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理顺我国发展的主旨,解放了人们对于生活的一种渴望和诉求后,这一情况有一个改变,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正视金钱作用,保持一种清高的态度是非常可笑的,这个根本用不着经济学家或是金融学家去辩驳,生活的柴米油盐自会教训这帮清高的人,回击他们以深刻的教训。不能在金钱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端正自己的态度,承认金钱作用的人必然要陷入财务危机中不可自拔,这是到年老以后,生活给我们的最深刻的智慧。
总结来看,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带给我们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金钱观呢?
首先,是漠视的。漠视金钱的作用,漠视金钱带给我们的种种好处,并认为是理所当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读书人对生活的一种漠视,似乎只有做学问才是最高尚,最受人尊敬的。所以从小学习最好的那个孩子必然是最受宠爱和褒赞的,而且这是有且只有、唯一的标准,而不用去管这个孩子的品格和素质是否优秀,这种一叶障目的观点使得中国的主流教育重智商、轻情商,更不用说财商教育了,这似乎是在正统教育里面非常难以启齿的,清高的人似乎都不愿意承认生活的本质其实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样平凡而简单,而制成这些生活最基本元素的基础正是你的经济基础。
其次,是矛盾的。这个可以由身边很多例子来证明。我们一边给孩子灌输着钱是祸水的观念,一边贪婪地要求评级、加薪、赚钱,当然,作为一个社会人来说,得到别人对于自己能力的肯定或者是实现自我价值自然也是一个方面,但是,自我价值的衡量或是能力的衡量在社会中大多也是以赚钱多寡来衡量的,所以,这样的心理很矛盾,对于金钱又爱又恨。
再次,金钱观是虚伪的。就像以上说的,嘴里说着不喜欢不在乎,其实心里还是以金钱来衡量很多事情。谈恋爱的时候,很多女人会以男人舍不舍得为她花钱作为重视不重视或者是爱不爱她的标准;在升职的时候,会以涨不涨工资,有没有好处作为标准;在朋友吃饭的时候,衡量为人会以主不主动买单作为标准。虽然说社会风气和主流观念如此,但是,从一个方面也表现了其实在人们内心深处对于金钱和利益的一个在乎和重视。嘴上说的和实际心中的意识的吻合度如此之低,你说在很多时候怎么能不说一套做一套,怎么能不虚伪?
好在,现在很多人都认识到了金钱的重要性,并且直面内心,直面各种问题,重视起金钱的作用,肯定金钱的价值。并从行为、内心和观念上逐步进行了更新。
就像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要想满足自己的财务需求,改善自己的财务状况,就需要这样直面内心的声音。如果再像之前那样,始终以追求金钱为耻,那么可能金钱会让你一辈子耻辱。追求金钱也是一种高尚的追求,也是有意义的追求,只有有了这种观点,以此为荣而不是以此为耻,才能不拧巴地有个健康的开始,才能有富裕和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