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提问:
徐老师,我有一个困惑,不知道能不能请教您的高见?
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她的成长经历中,有一个问题,就是过度关注。所以她不管做什么,都希望我陪着她,看着她。现在学习也存在这问题。在学校里,老师提问、关注她了,她的学习积极性就超级高,成绩永远是A+。老师觉得她状态挺好,不需要特别关照了,她就经常上课走神。在家做作业也总想我们陪着,要不就磨洋工。
我的困惑在于,孩子爸爸主张用“惩罚”的方式,如果达不到课业要求或者不该错的错了,就打手或者其他体罚。我不赞成。但爸爸说就因为我管教的方式不合适才使得孩子总寻求过度关注的。
对此,我非常困惑,不知道怎么解决孩子的问题。我每天都看您的公众号文章,但似乎没有关于这方面的。所以忍不住想发个信息向您求助!
补充:我女儿个性特别强。她明知道错了,但如果她爸用惩罚的方法,她宁可跟她爸杠着头,跟爸爸对抗,最后气恼走开,关上自己房间门,也不认错。
以下是我问的几个问题及这位妈妈的答复。
徐老师:你说的太关注孩子了具体指什么?孩子个性强从小就是?
孩子妈:个性强从小就是。关注的问题是,她是我们整个家庭第一个出生的孩子,全家人,包括我妹妹一家都对她格外关照和关注,比如给她买件新衣服,她穿上后会给我们每个人看,我们每个人都夸赞她。其他的就是她方方面面我都很关注,对她也满足的特别多。现在几乎送她什么礼物,她都不会有特别惊喜的感觉。她做什么事都希望自己是最好的,然后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表扬。
徐老师:是不是从小也没人敢,没人愿意给孩子定一些硬性的规矩,惩罚就更少了。或者,爸爸惩罚的时候总有人护驾?
孩子妈:老师说的很对,我确实基本不给她定硬性规矩,惩罚是她有了弟弟之后,也就是她四周岁之后,因为俩孩儿的冲突之后才有的,之前几乎没有,都顺应着她,爸爸惩罚的时候,我们一家人都护着。
我现在仍然不想采取爸爸说的惩罚策略。我一方面觉得这种行为主义的方法,从长效看对孩子成长无益,另一方面我担心孩子会更叛逆。
妈妈对孩子目前表现的原因判断基本是对的,就是过度关注了。原因既然找到了,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解决之道。好比说一个人胖是因为吃的太多了,那就少吃点好了。
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这么几个。
一、父母之间要达成共识。
以妈妈为主的“团伙”人多势众,力量巨大。爸爸表面上看是妈妈教育方式的反对者,其实不然,爸爸很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扮演的都是“从犯”的角色,可能是势单力薄无力反抗,也可能是半推半就顺水人情。只不过,孩子现在出现问题了,爸爸才跳出来亮明旗帜,但似乎依然不起作用。因为,妈妈大权在握。妈妈很可能不仅是孩子的妈妈,也是爸爸的顶头上司。
但那都是以前了,是历史了。为了孩子的改变,父母的关系必须翻开新的一页了,在教育理念上必须要达成共识了。
妈妈已经认识到问题了,就是对孩子长期的、过度的关注了,但妈妈估计在爸爸面前不会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爸爸由于长期的被“压迫”以及身为男人的自尊,也很难轻易的承认自己提出的惩罚这种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
但现在,确实到了夫妻俩统一战线的时候了。一个宠,一个罚,这是两个极端,现在需要夫妻俩携手走进灰色地带了,需要形成合力了。
父母的教育理念要达成共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避免被孩子觉察到父母间的不合并分头利用之。孩子是适应环境的大师,任何一个孩子察言观色的能力都绝对不输于奸臣和珅。孩子为什么不服爸爸管?为什么敢和爸爸杠?就是因为护驾的部队多着呢。
二、惩罚这种方式短时间内不宜使用。
倒不是因为惩罚属于“行为主义”,而是因为惩罚这种方式“不对症”。一个孩子,在父母的精心养育下,吃的越来越多了。这时候,父母一旦缩减给孩子的吃食,达不到孩子的饭量要求,那孩子一定是不愿意的,因为没吃饱,因为还饿。这时候,再去惩罚孩子的能吃,是不是不太合道理呢。
需要持续的得到父母以及周围人的大量关注和一个孩子特别的能吃,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一个物质食粮一个精神食粮罢了。可以说,得到足够的关注,是孩子行为的动力。爸爸说的“达不到课业要求或者不该错的错了”,本质上就是缺少关注的结果,这时候简单的去惩罚孩子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很可能还会造成妈妈所担心的“叛逆”。
说到行为主义,多啰嗦两句。妈妈,你自己以及周围人对孩子的关注,就是典型的行为主义的方法,就是“阳性强化法”,就是通过关注这种奖励方式强化了孩子的“表现欲”。反过来说,当孩子得不到想要的关注的时候,就失去行为的动力了。而且,从你的描述来看,孩子对于奖励物也已经产生“脱敏”现象了——现在几乎送她什么礼物,她都不会有特别惊喜的感觉。
三、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准备长期抗战。
这一点就不展开讲了,简单说,孩子是从小一天一天长大的,任何的习惯也都是一天一天培养起来的,想要改变,也就不可能是一天两天的事。
四、减少关注要和减肥减少饭量一样,要一点一点的减。
爬楼,是一步一个台阶上去的。下楼,也得一步一个台阶下来。万不可,打开窗户找捷径。爸爸提议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孩子,就有点撤梯子的味道。
在学校,可以和老师加强沟通,让老师换一种关注的方式,比如提前孩子说:老师这周(故意把时间拖长)很忙,老师知道你有能力自己学习,所以你要努力,老师一周后希望看到你的好成绩。坚持到一周后,无论孩子的表现如何,都要找到理由进行表扬。用这样的方法,让孩子渐渐适应减弱的被关注的强度。
在家里,要和所有家人说明过度关注的不良后果以及改变的方法,让大家都注意配合。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孩子要求父母陪在身边的时候,孩子又在索取关注的时候,妈妈也要用这种“拖延”的方式进行应对,逐步的减少对孩子关注的频率、关注的强度。
五、减少对孩子的关注,孩子必然不愉快,必然会有各种冲突,父母要忍住。
改变总是曲折的,甚至是痛苦的,这对亲子双方都一样。如果父母忍不住,那孩子的改变就没什么希望了。
六、逐渐培养孩子行为的内目的。
孩子穿了新衣服,自己觉得好看,自己感到高兴,这就是内目的。也就是,当孩子再穿新衣服的时候,妈妈依然可以鼓掌,可以关注,但不能说“你真漂亮了”,而是要问“你觉得自己漂亮吗?”
最后,再说一点我的猜测。在人格研究领域,会把人分为不同的类型(没有好坏之分),其中就有一种“表现型”性格,这种性格的人就是喜欢被关注,就是喜欢那种站在舞台中央的感觉。这个孩子也许就有这么点意思,很可能父母再努力的进行调整,孩子的性格也不会巨变。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