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士人最重清谈,有清谈才能者最受重视。清谈场上最能体现他们的才情和学识。其时,清谈内容以《庄》 《老》 《易》三玄为主。并不是每一个魏晋名士都有很好的清谈才能,因为它不仅需要对玄理的深刻体悟。而且还需高超的论辩技术。女性能谈玄者可谓少之又少。
有一天,谢道韫听说小叔王献之正在和几个朋友谈论人生义理。一向对清谈十分感兴趣的她就忍不住跑去,躲在壁后偷听。原本王献之也是很厉害的,很少输给旁人, 但那一回不知怎么,跟人家辩着辩着,越来越支持不住了。谢道韫听着,心里十分着急,再听王献之说的,感觉也越来越不对点儿。于是她灵机一动,就派婢女悄悄去对王献之说:“嫂子愿替小郎解围。” 王献之一听,很吃惊,但立刻又高兴起来。对嫂子的才华他是很了解的,另外,对于谢道韫的这种“真性情”,他也十分欣赏,立刻就答应下来。
可是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的规矩又限制女人随便抛头露面。怎么办?聪明的谢道韫让婢女在门前挂上青布幔,遮住自己,然后就王献之刚才的议题与对方继续交锋,她旁征博引,论辩有力,严密无懈,居然驳得一群男子汉哑口无言,最终“客不能屈”。王献之一边坐着,一边看嫂嫂如何力压群“芳”。谢安的临危不惧,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而他这气度,领悟的最深的孩子,正是谢道韫。
魏晋之时,尚玄言清谈,竹林之游,体悟玄理,谢道韫能在诸多男性清谈高手中侃侃而谈,颇具“林下之风”。
此次解围,也让献之对嫂子的敬意更加一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