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只幼龟是个“侦查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了回来,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天使支教团队介绍
感受
李老师讲的很朴素,以前也有电影反映了类似支教的问题比如《天那边》,不得不说这部电影里罗老师跳舞真的很魔性啊
当前高校有很多优秀的支教团队,也确实用心的在做事情比如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但是我今天想说的不是这个。
个人感觉李老师的演讲有两个核心的观点:
- 粗暴的支教扼杀了农村孩子的创新能力
- 粗暴的支教没有考虑孩子的长远发展
- 类似送衣送鞋的行为打破了孩子们的生态
- 对家乡的归属感
扼杀创新能力
遥想当年还穿开裆裤的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土堆(沙子堆都不好玩)挖挖挖,拿尿和泥巴,打宝放坡火,当然还有什么卡片啊玻璃球啊踢毽子啊跳大神啊,多的很。
演讲里也提到卢安克带着孩子们自行改造小河,创造了无穷乐趣;小盆友自己动作制作了篮球架,而支教的老师都自认做不到。
他们觉得捐献的很多成品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能力
孩子们的长远发展
很多获得资助的孩子恨不得把钱撕了,也有的当着全校面被资助的孩子们辍学了,这些人在资助的时候,是以一种施舍的姿态吧(尽管他们确实有善心),所以给人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就是说,一些资助其实是起到了反作用的。
每当看到有团队做公益活动就去孤儿院送米送面,我就暗自腹诽这年头,谁还缺一口吃的?然而当我真的说出来的时候,我被群主踢了。
文章千古事,谁都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考上名牌大学,可是从李老师的角度来看,对这些孩子来说读书重要,保留原始的技能更重要,因为这是他们进入大城市来以谋生——甚至收入高于白领——的资本,我们不得不承认寒门出贵子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即便是城市,不也有相当的孩子初中毕业去了职业学校吗?
破坏孩子成长的生态
今天有棉衣棉鞋明年呢?
这些日本孩子的冬季耐寒训练,不可思议吧。
农村的孩子冬天穿着拖鞋也许并不会感冒,因为已经适应了恶劣的环境;就像我们在办公室待久了回到家里,会不适应家里的气候一样。
农村的孩子也许在穿衣上不需要太多的原著,他们需要的是眼界,知识,创新,是对未来真正有用的东西。毕竟面向未来的教育才是有用的教育,老外经常讲的prepare for future就是这个意思.
在指定支教方案的时候,一定要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有个充分的认识,不然就容易拍脑袋,凭主观做出错误的决定,这是尤其是需要注意的.除了物质,师资方面的帮助,这些支教或者援助行为对孩子心理的影响也是需要考虑的.
对家乡的归属感
主流舆论是,大城市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资源,所以大家大学毕业很少回老家,当然完全可以用我们游必有方来安慰自己,然而贫困地区不能挽留人才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不否认我自己也是这样的,虽然我口头上回说我"爱"我的家乡,然而珍重"爱"显得那么的不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