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当今中医的问题,从理论到实践,到社会环境都有巨大的问题。
典籍的遗失。别看治病是这么这么重要的事情。但历史上的重要典籍,不同程度的遗失,大部分都遗失的很严重。比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实《杂病》已经遗失了,而《伤寒论》也不全,后来经过很多名医的努力(如王叔和)才补全了一些,还有《金匱要略》为什么叫“要略”,早已经不全咯。孙思邈的《千金方》现在我们看到的,其实是日本保留的。日本的一家寺院当宝贝一样供奉了一整套《千金方》,而且专门有个千金方研究会。反观中国呢?只能:呵呵。
明代巨著《证治准绳》这里多说一下,为什么成为巨著呢?《本草纲目》很多吧,其实现代印刷成32开的书,用小子,也不过8本,我家有两套。叠起来的厚度也就一个手掌长度。但在明代印刷,要近50卷,可见当时《本草纲目》出书有多难,可想而知。看32开的书,小时候并不明白古代的书籍到底如何印刷的难。自从父亲从某个地方淘到了《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我才明白,印刷的字极大比32开用的铅字要大4倍以上。而书的体积更大。一匣子是5本,这厚厚的两匣子《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内容其实就相当于一本高中语文课本厚度的书。
《证治准绳》对比《本草纲目》呢?我不知道最新出的版本,我家里有1988年父亲买的版本,对比《本草纲目》,相当于两倍于《本草纲目》这么多。从明朝到现在,虽然也刊印了各个版本,但还是也遗失了很多,收集了后面印刷的各个版本,还是去日本找到日本的版本才整理出书的。还好这套《证治准绳》,是文革之后出版的,校对之后有争议就搁置,读者去辨明,文革前呢?上一篇文章提到了,删!改!毁了多少书。
我为什么在说这个?朝代更替,战火纷飞。没有让明清小说缺失了,没有让《资治通鉴》缺失了,没有让XXXX典籍遗失了。在明代之后,医学发展的风气反而好了些,其实很多好医生都写过书,像清代名医叶天士就写过几本。即便如此遗失的各类医书,想象不到的多。
上面提到的典籍遗失,只是一个铺垫。其实遗失了也还没有问题,还可以继续研究下去,只不过起点低了。但接下来的问题是建国以后,治学越来越不严谨。这不是医学、中医的问题,是一个大环境的问题。
父亲解释这个的时候拿出了民国期编的《中国医学大辞典》《中药成药制剂手册》。而反观现在能媲美这两本书的著作,根本没有。中医发展,肯定要有新的书籍新的论文出现,而看现在的东西。根本没法看。
但现在医学的研究呢?根本没有系统的理论书籍。而除了研究方子就是研究方子。但方子能快速“见效”啊,方子能够很快赚到钱啊。但方子也要有理论作支持,每个经典的方子背后,都是一个经典的理论来支持。研究好围绕着方子的理论,就轻易拓展出新的方子,然后以此为基础可以触类旁通。
现在铺天盖地的广告卖“六味地黄丸”,但“六味地黄丸”怎么来的?是宋代名医钱乙研究《金匱要略》记载的肾气丸——俗称金匱肾气丸,减两味药而成的。钱乙敢这么做,敢在金匱肾气丸这么经典的方子上作改良,他的基础理论不可谓不精。
btw:我家常年备着金匱肾气丸而非六味地黄丸,我每次都是买20盒同仁堂出的金匱肾气丸,母亲和父亲每晚都吃一粒。
但这又引起另一个问题,自古以来中医基础理论都是混乱的,如果以现在的治学态度来做,是无法弄出一个头绪来。
去老中医那里看病,有时候会给你说出一套肝火,肾水之类的五行理论。其实这是中医的“说理工具”,换句话说,用这个“基础理论工具”能更容易的分析出病理,而且他能说明白你的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五行理论只是一种而已,历朝历代还有阴阳,还有用易经的。
为什么五行理论对应着五脏六腑,这么好用,还有医生不想用呢?因为五行理论是有缺失的。都知道五行相生相克,画图是一个外五角星和内五角星的关系。(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父亲曾经给我说过,其实不是绝对的相生相克!其实自然界就说明了这个原理,水克火,但火大到了一定程度,火会反噬水,五行相生相克的方向其实是可逆的。而古人又不傻,其实《内经》部分有在说这个,但不全面。应该说《内经》本身就有缺失造成的这套理论的缺失。
而意识到五行理论缺失的医生,试过用阴阳作说理工具,用易经作说理工具的。到了元代的几个名医,干脆既然这个这么混乱,就不用了不行吗?他们证明,其实不用说理工具,治病也没问题。
中医并不是太需要这种说理工具,尽管有说理工具更容易分析。而中医对比西医的先进,在于对人体生命的解读!西医会告诉你肝和胆的联系,但不会告诉你肝和肾的一些隐秘联系,当今的西医做不到。不管阴阳,五行,易经,这些说理工具。只是让中医的人体生命理论说得通罢了。如果有现代的生命理论,能轻易说明这个,那不需要这些阴阳、五行。
父亲虽然不行医了,但还是会关注一些医疗的信息。而前段时间,父亲看到美国对于生命领域的理解,已经逐渐应用与医学了,医疗手法看上去和中医治疗都差不多了。父亲说,人家外国人,走到中医那些先进于西医的道路上只是个时间的问题。
我上面胡侃了这么多。其实就归咎于大概一两个方面。问题虽然看似简单,但在中国就是一处处死穴。
-
规范化的整理理论,规范化制定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西医的发展离不开规范化,规范化带来的好处就是,可信的医疗方式,可以系统的教学。可这一条是建立在第一条的基础上才可以谈的。
-
利用现代语言组织新的诊断治疗方式,逐步脱离“神秘”体系,逐渐用患者可信的方式去诊治。西医在没有超声波、CT、核磁共振出现之前。不也是靠听诊器以及观察方法和手法诊治的?就是现在外科大夫,也会用各种压迫法去查看内脏以及神经、肌肉的变化。看一些美剧的医疗剧,像《ER》《House》,在先进医疗器械失灵的时候,都有提到,以前怎么诊治的。在20世纪初,像当时北京医院的大夫,都是请教北京名中医的诊断方法。西医就是用一件件比之前先进的诊断治疗方式,去逐步替代旧有的方式。因为划分的细致,所以可以进一步规范。很多患者不明白为什么西医大夫一开始就让人去验血,验血查看血液的细胞变化。大夫首先用排除法会排除一些基本病症。可以初步推断出基础问题,如:是否有炎症?白血球和血小板的多少可以可以推断出哪个脏器出一些问题。然后进一步用B超,CT更能直观的看明白。这是科技先进带来的成果。但科技先进的背后,是规范化的操作和诊断,这个与科技进步本身并无关联。
-
最关键的,医药规范化。我们虽然看似在规范化,但是关起门来玩自己的。韩国的中成药在出口!看到这个我感到震惊。为什么韩国能做到我们做不到?其实这个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
说到第三条,我真的深有感触。其实我们医院的好多老中医大夫,都不说“神秘”语言了。因为患者根本不懂,就是问吃了什么啊最近去哪了之类的。其实再总结下,连会诊都不需要说“神秘”语言了。
但,这些基础问题很难解决。中国掺杂了太多政治因素了,党领导着一切,甚至医院的党委书记可以不是大夫。你敢想象吗?普通医院更是如此,中医院更是如此!中医药大学呢?看到这个你还能说什么。母亲曾经说,文革期间我们医院响应全国的“踢开党委闹革命”,确实对医院有所改善,院长能主导了。后来呢?党委依旧还是党委。
中医还有个大问题,是患者的问题。
中国的医患纠纷,不是中医的问题,是整个医疗体系的问题了。医患纠纷这个,就不多说了。知道的都知道。
提一下父亲在行医的时候,遇到的一些患者的问题
中医有个很有趣的研究,叫“子午流注”,按照子午流注标注的时辰服药,才会有效。某个时辰段,就是走某个脏器。父亲曾经画了张大的子午流注的图,挂在墙上,就这么看了将近半个月才弄明白。但某些病患就是不按时服药,最后赖大夫,你说可气不?
还有些病患根本就不相信大夫,就认为大夫是害人的,甚至同时看三~五个大夫,对这个大夫说别的大夫怎么看。而且有的还隐瞒,同时吃几个药方的药,你说可怕不?
还有就是服药期间,比如不能吃某些东西,因为中医对饮食有比较强的把控。又或烟酒之类的禁止。医患就不听,认为无所谓。
写到这里,感觉该写的都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