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戊戌两大坏人,把伟大的维新变法整成了烂俗宫斗剧

来源:哗拓教育

01 荒唐的求助

1898年(戊戌年)农历八月初三夜,月光洒满了北京紫禁城外的法华寺。万籁俱寂,蛙声一片,唯有暂住寺中的时任直隶按察使袁世凯还辗转难眠。

甲午战败后,袁世凯被清廷委任在天津编练新式陆军,成为炙手可热的政坛新星。两天前,光绪皇帝亲自召见他,擢升其为工部候补侍郎,相当于建设部副部长。

升官固然可喜,但朝政的暗流涌动却令人忧心忡忡。

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召见主张维新变法的康有为,随后频频颁布诏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开始大改革,史称戊戌变法。然而变法伊始就遭到了顽固派的全力阻挠。守旧官员们杠不过一意孤行的光绪帝,就纷纷跑到颐和园,向已经退居二线的慈禧太后诉苦,帝党和后党开始了暗中较劲。

年纪轻轻且亲政没几年的光绪帝显然不是把控朝局三十多年的慈禧的对手,较量的天平很快向顽固派倾斜。一些守旧官员开始密谋让慈禧重新出山“训政”,剥夺光绪的大权。

这种形势下,光绪的提拔让袁世凯如芒在背,身处险恶的政局中,稍稍站错队,就可能万劫不复。

手下来报,打断了袁世凯的沉思,有人造访。

来者何人?谭嗣同!时任军机处行走的谭嗣同是维新党的主要干将,也是康有为的心腹之一。

深夜来访,必有要事。只为借一样东西:兵!

谭满腔赤诚地说,近日顽固派正图谋不轨,慈禧准备携光绪帝一同视察天津,然后趁机发动政变,废掉光绪、扼杀变法。光绪帝已给康党发出密诏,让他们组织力量勤王。希望袁世凯能出兵协助,包围颐和园,囚禁太后,救皇上于水火。

尽管面对的是名满天下的豪侠谭嗣同,袁世凯心中不免翻起一句话:

图片来自网络

举兵捉太后那是大逆不道,赤裸裸的造反,要诛九族的!何况袁手上只有几千兵力,还远在天津,想一路杀到北京,真当京城的卫戍部队是纸糊的?能想到这一出的人,脑子应该是被驴踢了!

可偏偏出此“绝”招的人,就是本篇要说的戊戌两坏人之一的康有为!

不可否认康有为在维新变法中有积极的贡献,但究其人品,实在是那种忽悠得连自己都信了的大忽悠。康有为虽然中过进士,但被时人称之为“狂悖”,疯狂而叛逆。他利用“公车上书”事件为自己造势,然后推销自己的伪著作,很快就在京城吸了足够多的粉丝。

但在变法过程中,康有为毫无政治素养,所出方案无不是激进而不切实际。曾经有人问康有为:朝中对变法阻碍颇多,你打算怎么办?康想也不想就说:杀一两个一二品的大官,这法就变了!令人瞠目结舌。

康有为被皇帝召见后,一下子跻身当朝红人。他的野心也越发狂妄,不但要主持变法,还要玩宫斗。

他曾上折要求罢免李鸿章的军机处职务。要知道甲午之后,李鸿章已是国人痛骂的卖国贼,在军机处也只有虚衔而无实权。可康有为还要纠着李不放,目的不是痛打落水狗,而是因为慈禧一直信任李鸿章,康此举正是想试探在颐和园休养的慈禧对政局的影响力。

常言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偏偏年少冲动又缺乏斗争经验的光绪帝看中了康有为,他们这个变法团队可以说是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光绪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过于操切而缺乏手段,很快得罪了朝中大臣。

当新旧派矛盾激化时,慈禧要重新出山,甚至要废帝的流言被传得沸沸扬扬。光绪慌了神,连忙发密旨给康党,让他们想想办法。而康有为的办法就是:搞政变、抓太后,至于兵呢?就找袁世凯借!

02 为何告密

面对谭嗣同的请求,袁世凯一开始百般推托,在谭的再三争取下才表示,愿与康先生一道捍卫皇上,维护新政。袁还放出狠话:杀荣禄如杀一条狗!

荣禄是谁?他是满人贵族中最厉害的人物,时任直隶总督,手握保卫京城的重兵,同时也是曾经提拔袁世凯的恩公。

后来的情节大家耳熟能详,袁世凯这边豪气干云地答应了谭嗣同,转头就回天津给荣禄告了密。然后慈禧政变夺权,软禁光绪,杀害六君子,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被顽固派血腥镇压。

两面三刀的袁世凯因告密而当选戊戌两坏人中的另一个确实名至实归。袁世凯后来亲自写了戊戌这段经历,在文中他丝毫不讳言自己告密,似乎把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看作是对朝廷的效忠。

一代枭雄袁世凯

然而如果把故事放在时间线上一剖析,就会发现明显的疑点。

袁世凯见谭嗣同是八月初三夜,而他返回天津是在初五,向荣禄告密则是初六。谭嗣同当夜将康党密谋的计划向袁和盘托出,其中包括在京城组织好汉营救皇帝,还要从湖南召集人马进京。事态如此严重,袁若想告密,为何不在第二天,即八月初四,在京城找与他相熟的庆亲王奕劻等朝廷重臣?返回天津后,袁八月初五当夜即见过荣禄,也没有告密,直到初六才告知。

那么问题来了,袁世凯的告密为什么始终在拖延时间?

答案就在另一个人身上---徐世昌!

徐世昌是袁世凯的结拜兄弟,北洋集团二号人物,后来的中华民国大总统。作为一个名垂青史的重量级人物,徐当然会留下传记。袁世凯进京那几天,他也随行,至于干了什么,他的传记里只有寥寥几笔,好像是到北京城来旅游的。

不过,康有为日后写的材料,把徐世昌揭露得底朝天。康党密谋的时候,徐就在场!

徐世昌当然不是康有为的粉丝,他到场,代表的是袁世凯,而袁世凯与康有为的交情也不浅。康有为三年前在北京办强学会的时候,袁世凯就与他走的很近。袁世凯一代枭雄,早就看透清廷的腐朽,一腔抱负无处施展,极度渴望找到革新的舞台大干一场。因此,他与主张变法图强的康党一拍即合。

所以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康党在企图搬救兵时,首先想到的援手就是袁世凯,这绝不是谭嗣同临时起意,而是康和袁之间本身就过从甚密。

那袁世凯算是康党的人吗?这样想就太小看他了。

袁世凯出身官宦世家,他的爷爷和几个叔叔都中过进士,当过大官。可惜袁世凯丝毫没有沾上长辈们的光,考举人屡试不第,气得他撕碎了家中的四书五经,还说七尺男儿应当效命疆场,成天耗在书斋里算什么!

不久,袁世凯就托关系到淮军效力。东方不亮西方亮,袁世凯在军中很快就崭露头角,后来又带兵驻扎朝鲜,其间他搞定了对朝鲜鹰视狼顾的日本人和朝鲜内部的反对派,展现了卓越的谋略和胆识。

除了才干出众,袁世凯在官场上也很会来事。当朝谁得势,他就赶紧上谁的船,如果老主人失势,他立马头也不回地改换门庭。当年康有为在京城里名声雀起,他关于列国变法的著作一时洛阳纸贵,连慈禧太后都要先睹为快。乘着全国上下人心思变的东风,康有为从南海一介书生变成当朝的最大潜力股,袁世凯当然不会错过这个结交政坛新势力的机会。

当然,袁世凯也不会光在康有为身上下注,他志向高远,所谋者大,一切手段都是为了自己的鸿图大业。

当谭嗣同找他出兵时,袁世凯用脚趾头都能想到这是多么荒唐,他虚与委蛇说,如果太后在天津对皇上下手,他就派兵保护皇上。但袁世凯此时还想再静观一会儿,因为朝局尚且不明,万一康党没整出什么动静,他这么一告密,不但打草惊蛇,更暴露了自己与康党的紧密联系。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短短两天,形势突变!

京城向来暗探密布,袁世凯的行踪一直有人在跟。在天津的荣禄收到线报后,即刻部署兵马,一路封锁军火库,一路防卫天津城,一路开至京郊以备不测。康党都是书生,抓他们何必动用大军?荣禄这样做,当然是防着袁世凯!因为袁在京城与康党有暗中来往,荣禄已然不信任他。

八月初六,就是袁世凯回天津的第二天,朝廷颁布上谕,革除了康有为等维新派的职务。与此同时,荣禄亲赴袁世凯府上。袁世凯一看荣禄带了卫兵,刹时间明白大事不妙。他连忙一个箭步跪到荣禄跟前,抱着大腿痛哭流涕,随后将与谭嗣同的谈话和康党密谋兵变的事全说了。

袁世凯告密的结果,就是本来只是被革职的康党变成了反贼,六君子遇难,光绪帝被软禁直至去世。而袁世凯的告密并没有换来功名,还差点掉了脑袋,因为慈禧看穿了他的小心眼,认为他首鼠两端。若不是荣禄赏识他的才干,在慈禧面前作保,袁世凯也会随六君子一道见阎王。

03 一双暖眼

早在变法方兴未艾之时,慈禧就询问了她一直倚重的朝廷栋梁李鸿章。

李中堂也是读书人,然而几十年官场、战场的锤炼早已锻造出一双火眼金睛。他打心眼里就觉得这帮瞎折腾的书生成不了事,认为他们空有理想和理论,实践起来就毛手毛脚,要是演电视剧,这帮人活不过两集。

但同时,李鸿章非常欣赏他们的主张,到底是年轻人,虽然毛躁了点,但其看法代表了时代新趋势。李自己都说,康党很多主张都是他几十年来想干而不敢干的事,真是后生可畏啊!

康有为在北京办强学会的时候,李鸿章就捐了两千两银子的巨款,而康有为觉得李鸿章是卖国贼,就严辞拒绝了。但在康党失势之后,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不但为他们开脱,还亲口承认自己就是康党,且十分赞同他们维新变法的主张,甚至还托人带话给海外的康党,让他们借此危难好好历练自己,等待时机再来报效国家。

李鸿章去世两个月后,康党中的绝代才子梁启超的大作《李鸿章传》就问世了。在书中,梁启超高度评价了李鸿章的生平功业,对他的时代困局也相当惋惜: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这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清末名臣李鸿章

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导火索却另人大跌眼镜。主持改革的光绪帝在政治上的幼稚和急迫注定了变法的失败,而维新党领袖康有为及其团队的狂妄和无知,以及袁世凯的落井下石把大家坑得更惨,让一场伟大的历史变革最终以宫斗闹剧告终。

让后人意想不到的是,戊戌年亲手扼杀维新运动的慈禧太后在1905年,迫于国势,有了幡然振兴之意,她重用袁世凯、张之洞等朝中骨干,开启了新一轮的变法,其深度和广度比戊戌年更加彻底,也更加激进。慈禧当年被认为是反动派的总后台,而清末影响最深远,成效最显著的改革却由她一手动作,她亲自主持的改革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历史就是这样有意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