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自我的选择和当下的朋友圈子.....

来源:哗拓教育

我们每天都会遇见很多人,大多数人不过是匆匆过客,而有的人却最终成了朋友。

正是这不同的遇见,才有了我们当下多姿多彩的生活。毕竟,我们是生活在关系之中。

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朋友,在《论语》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的论述。趁着学习的机会,重新梳理自己对交友的理解。

猛然发现自己在很多时候都是根据自己的好恶判断来选择朋友,觉得跟你在一起很舒服,就会跟你走的很近;觉得跟你在一起很难受,就跟你离得远远的。

对朋友的认识通常是根据感觉来判断,而这种情绪化的认知常常使我们产生诸多错觉。

以至于并不能很好的认识朋友,结交朋友。这提醒我应该重新去审视自己的认知,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

古圣先贤们都非常重视朋友,尤其重视与志同道合之士结交。在论语中还强调“无友不如己者”,意指朋友与朋友之间在志向和德行上要相当。

志向和德行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的依据,跟我之前凭着感觉交朋友的的依据是截然不同的。

这不仅要求我更加了解自己,还应该掌握具体的方法。孔夫子给我们的建议主要有三点:

一、视其所以

观察一个人做事的动机和缘由。动机和缘由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志向和格局。有的人生来就为他人着想,有的人从来只在乎自己。

我们通过观察他人做事的动机,可以判断对方的志趣是否跟自己相投。

当然前提是我们需要对自己的志趣有所认知,否则还是没有太大的意义。

二、观其所由

做事的过程。每个人在做事的过程中都伴随着价值判断和取舍。

总是会选择符合自己价值判断的事情,而放弃不符合自己价值判断的事情。

通过观察别人的取舍,可以清楚他人的价值标准,乃至行为准则。

三、察其所安

所安,钱穆先生指的是“行为之意态与情趣”。

如果是勉强为之,就会不安不乐。如果是乐此不疲,则会安固不变。

如果我们从这三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那么别人也就没有什么可以隐藏的了了。

所交往的朋友往往跟我们的喜好及我们所做的事情密切相关。

如果我们喜欢打麻将,我们就可能会认识许多打麻将的朋友。如果我们喜欢读书,我们则可能会认识许多喜欢读书的朋友。

《论语》中曾子告诉我们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按照钱穆先生的解释,文主要指的是讲习文章,君子以讲习文章会友。“以友辅仁”,指的是朋友之间切磋琢磨,互相辅助,共进仁道。

上半句主要指的是学习成长,后半句则侧重于经世致用。

(对于我个人而言,是比较喜欢这种解释的)

之前的我喜欢跟朋友侃大山喝酒,所以便经常出没于大排档之类的地方,常常以喝酒嬉笑为乐。

慢慢地发现这并非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接触到了传统文化的圈子。认识到许多学习传统文化的人,便开始跟着他们学习。

慢慢地发现自己的身边追求心性成长的人多了,纵情声色娱乐的人便少了。

随着坚持走在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的路上,切磋琢磨的时间越来越多,互相辅助的人越来越多,生活的状态也就开始有所不同了。

我们的思想观念会决定我们的行为选择,不同的坚持,不同的人际圈子。

所有的改变,无不是从观念开始。愿成长中的你我,都被自己良善的选择所眷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