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日 周六 阴
之前买了个很有意思的2017年台历,今天特地去朋友那边拿。据说已经是某雅思教育机构的头牌授课老师,厉害了。其实本身对这类教育机构的地推、电话推销有些反感,带着这份强烈的好奇心,我就更想上去看看了。
跑到门口三五个小桌子都坐满了学生,之所以认为是学生,因为有些是穿着校服有些则明显看上去稚气未脱。三人一组在那边讨论英语话题。反正我是听不懂,一脸懵逼的学渣相顿时表露无遗。有些房间则是小班化教育,老师直接在透明的玻璃墙壁上画语法,画方程式,画思维图。
我拿了台历就走了,但是一直到晚上脑子里还在不时的回味那种浓烈的学习氛围。
上周做了次大学生访谈,主要是介绍一个产品,然后请她们说说看法,提提意见,说白了就是做用户调研。
访谈里很明显的会发现因为不同的生长环境而造就出来的观念差异有多大。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表现出毕业后的选择性迷茫,有些则是表示如果对能力有实质性提升的产品会去体验。有个女生则让我感觉到对于毕业后想赚钱的渴望。
说真的大学生想要学习的有,但是能自觉坚持下去的并不多,我也一样,我总认为大学就应该去玩。我们的运营总是和我说,学校里已经是学习了,我们不要再做学习了,他们不喜欢的。
说真的我大学也不喜欢学习,但是我还是想做。
雷军曾说过,创业一定要做最肥的市场,到底对吗?
大学生的教育行业注定不会是最肥的市场,大多数的大学生市场产品都是围绕着兴趣圈子、金融分期贷款、BBS论坛、社交等方向在做。因为这就是他们定义的中国大学生生活,也是需求量最肥的场所。
但我还是想做,能力教育、职前教育、行业培训等等可以和学习挂钩的都可以做。
就算最后100人里只有1个人想学习,我也应该为她努力。
我眼中的教育
传统教育,其优势在于学习场景的构建,学员从开始咨询到最后付费听课,和老师可以实现零距离沟通交流,同时也可以及时得到老师的答疑,互动性是线上产品不可比拟的。学习气氛很好,可以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当然风趣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其内容的质量,保持用户良好的口碑。
而在线教育产品,用户除了关心是否可以与学员/老师得到互动,更关心的是我付费之后是否可以获得想要的服务、学到有价值的知识以及技能是否可以得到提升。
人人都向往进一所重点高中,但并不是进重点高中就会上重点大学,所以最终的效果会因人而异,但好的高中不会因为几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影响其整体的竞争优势。
大多数在线教育产品也是一样,提供了翔实的课程内容,但是最终是否能学到手都是看每个人能否坚持到最后。但我们不能只因为怕这么多人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最终学成归来而不做这个产品,要做!并做好!而怎么去激发他们的自觉性,加上提供更好的内容质量与互动性更让我觉得任重道远。
在互联网这个行业,我总感觉有个问题,都想做老大,从来不会和平相处。相互之间斗来斗去,出租车,外卖,共享自行车。。。都在铺市场,对进步这件事情做的就少些,不是没有。
说到底,教育抛开了资质,资格,从业证明这些虚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让我开始尊重知识,所以我更想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