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赵磊:用“系统”而不是“因果”的眼光看问题

来源:哗拓教育

“因果原则”是由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即无论哪一方面的成功或失败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一定因果关系的必然,即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某个理由,每个结果都有特定的原因。这个法则非常深奥且具极大影响力,以致世人将其称之为人类命运的“铁律”。心理学家将其归纳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什么样的因,就得到什么样的果。

在“因果原则”里强调,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原因和结果。管理者为了探询原因,也经常会以“为什么”开始。

我一直有个疑惑,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总是不太习惯把时间放在询问“发生了什么?”,而是更愿意把时间放在“为什么”。探询原因固然重要,但组织系统如此复杂。如果没有搞清晰发生了什么,而去寻找为什么,恐怕得到的更多的是两种结果:

1.前因后果之间的关联,是由管理者过往经验决定,而不是基于事物全相基础上的理性分析;

2.管理者期望为每一个因找到对应的那个果。却也经常发现一个“果”,却不一定会真的能够找到“因”,甚至于这个“果”很有可能会来源于另外的几个“因”。

由此产生疑惑,“因果原则”真的就是对的吗?

18世纪英国着名的哲学家大卫·休谟,经过冗长而精细的分析认为,因果关系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把近似关系和接续关系想当然地认为是因果关系。他认为:“根据经验来的一切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也就是说前面一件事与后面一件事并不具有必然联系。

对于“因果原则”哲学界已经争论了很多年,我们不必要介入到这种专业的争论中,更重要的是要考量这种“因果推论”的方法,对于管理经营所带来的影响。

在组织系统中,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处于随时的变动之中。很难就某一问题找到对应的原因。如果一定要找到造成后果的过失方,可能会面临着不一定找到了根本原因,却可能让当事人成为责任承担者的窘境。一方面是他的行为导致了症状的出现,另外一方面源于组织从管理的角度需要有人承担责任,所以最终过失方会成为整个系统的“替罪者”。

实际上,组织本身就是一个庞杂的系统,每一位伙伴的行为都会对这个系统产生影响。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如何看到整体系统就成为关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单纯的就问题解决问题,而是要看到问题的全相是什么?影响这个问题的利益相关方都有谁?相关流程中哪些行为会对事件产生关键影响……

《冰山在融化》是一本描写企鹅家庭变革的故事,当企鹅家庭领导层决定迁徙的时候,企鹅幼儿园的老师们因为担心变革会影响到他们的生计,下意识的向企鹅宝宝们传递了迁徙会影响生存的负面信息,企鹅宝宝们在睡梦里的惊慌失措影响了成年企鹅,造成了对迁徙的恐慌,险些造成变革的失败。

表面上看幼儿园的老师与变革决策没有关系,却因为它们本身处于企鹅家族系统中,不经意间影响到了管理层的决策。最后变革的突破也恰恰是从幼儿园的宝宝们开始的。

这样的一个描述告诉我们,组织的发展与变革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管理者需要改变惯用的认知方式,从直线形的因果描述中跳出来,以更综合的维度描绘出当下组织的系统现状。尽最大可能看到发生问题时的命相,这有助于发现究竟是哪个环节、哪个利益相关者、哪些关键行为阻碍了组织发展。

有的伙伴说,我们是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来看待问题的啊。我却经常发现大家会把关注力放在“思考”上,热衷于使用各种思考逻辑、思考工具,却忽略了保证“思考”正确的必要条件,即如何先看到系统”的全相。如果当下“因果原则”已经成为你的习惯,从寻找原因的急迫心情中跳出来吧,耐心地回顾事件的全过程,从系统的角度看,当那个你从来没有注意过的细节浮出水面时,也许你会发现真正的答案远没有假设的那么复杂。(本文结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