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CEO小组里面有个伙伴叫佐江,他每日坚持早起、坚持锻炼、坚持写文章,似乎每一个有成长有进步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开始,我并没有引起重视,觉得只是每个人对自己做事的方式要求不一样;渐渐地,这位伙伴的输出质量越来越高,我隐约感觉到了我们之间的差距,因为我的踏步不前,他的积极主动、日行千里而逐渐拉开。
大家一起来爬楼我感到了焦虑,但是焦虑本身并不能解决问题。焦虑只是提醒我,自己现在能力不足,需要更努力才能赶上大家的脚步。于是,我提笔反思,写下下面的话。
巧琳人生的三个关键词:聚焦;深度和标准
关于聚焦的两种思考(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吃着碗里的:用资源策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内战爆发的时候,聪明的毛爷爷提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原则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现在想想,这句话特别适合当下的自己,或者我可以把它拆解得更细一些。
首先我得知道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是什么,处在价值积累、生涯发展的哪个阶段(定位)。田里还有呢
然后我得盘点这个阶段自己要解决的核心矛盾是什么(目的、目标),基于此选择适合自己的策略。
再然后有了策略这个大的方向,我还得思考我用什么路径去实现,我的具体方法是什么(方法论)。
最后我要想想结合具体的方法,我的行动是什么,我能做些什么确保这些行动都能完成(手段和风险控制)。
看着锅里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为今日的忧愁来源于昨日。
吃着碗里的同时,我们不妨用愿景策略想想这样的问题:
1.如果碗里的吃完了,我下一步吃什么?(风险意识)
2.如果可以选择,我想要吃什么?(创造意识)
3.吃着碗里的同时,我能为锅里的未来准备点什么?(积累意识)
请原谅一个吃货的思考方式,就是这么的简单直接。
关于深度学习的问题
听课、阅读、讨论、体验、输出、实践这些都是常见的学习方式,但是哪一种才是深度学习,哪一种方式才能让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深度,真的从学习这件事情中受益呢?
深度思考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要搞清楚学习和成长的关系。认清学习和成长是两码事(认清这个事实对我来说是痛苦的,因为当我明白学习本身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时候,学习本身变得就不那么轻松+愉快了):学习是一个过程,而成长是学习的结果。很多都只关注了学习的过程,却没有关注是否有成果的部分或者说对于结果没有什么要求。
有了这个认识,我就不会再肤浅地认为自己读了几本书、听了几次课是成长了。
那么,对于成长,我们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我想到的那个词是改变,是可以呈现或者是可以量化的变量。比如:你输出的文章有多少?你得到了多少人的认可?你运动了多少小时?你分享了多少次?你的收入同比或者环比增加了多少?等等的这些变量才能成为我们成长的印记和标准。
佐江的事迹,让我反思我现在做的事情,我决定向他学习,尽量日更。
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A4小组的伙伴们,fighting!巧琳在路上,与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