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是要认真地阐述一下
【我对女同性恋文学以及影视作品的看法】
电影《指匠情挑》序号001百合文学
注意这里用的是“百合”,“百合”多用于二次元,指代女生和女生之间的纯爱。不把它称之为同性恋文学,是因为,虽然它与现实发生勾连,描绘女生之间的情感,但总感觉与现实不处于同一维度。这里讨论的范围是网络文学中的一个分类。
(来源晋江,你问我平时都读些什么书?↑小黄书咯)打开晋江会发现,百合分类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都市、职场、校园、盗墓、修仙、军旅……
花样繁多,让人为之惊叹
一本本读过来,我发现大部分作品是
在异性恋骨架中野蛮生长的同性恋血肉
同样的霸道总裁、同样的玛丽苏、同样的
女的帅,女的美
酣畅淋漓的情色场景,结婚生子的美好结局
看似源于现实却又幻化了现实
在得到感官的刺激和肉欲的满足之后
学会了手法,掌握了体位
却再难以达到情感的高潮
这类小说提供了一个美好的泡影,对现实的解读不足·
对同性恋亚文化群体无法产生真正的关照
总之,难逃自high的嫌疑
如果你想了解这个群体
这类小说无法提供深度的认识和回味无穷的体验
我绝不否认这一类作品的作用
毕竟它们在某个寂寥的白天黑夜
安抚了我那颗蠢蠢欲动的心
甚至给了我很多信心和希望
作为一个小众的分类,这样也就足够了
序号002女同文学
在这个分类之下,恕鄙人才疏学浅,能说得上名字的作品不多。派翠西亚·海史密斯《盐的代价》,陈雪《恶女书》、《蝴蝶》(短篇集,部分作品不是les),邱妙津《蒙马特遗书》、《鳄鱼手记》。
和上一个分类的不同就在于,它们生来面对所有受众。很多人不知道,但图书馆里都有。
这几个作品里,我最喜欢邱妙津的
真实、凛冽,交织着毫不掩饰的欲望
把90年代下群体的压抑痛苦纠结
血淋淋地展示给世人
她的死亡除了让人扼腕叹息
给她的作品增添了神秘诡谲的色彩
也给人们的“关注点”以深刻的警醒和提示
想激烈地做爱
想你把我啃碎
想你吃掉我理智的脑袋
唯有痛苦与死亡能使一个人深刻,能叫一个人明了什么是“真实”——邱妙津《蒙马特遗书》
陈雪作品中的情感更应称之为“奇情”
同性、不伦、俄狄浦斯情结——“奇”
她的作品很多关乎于童年时代性启蒙
家庭对性意识成长的影响和束缚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入口
让人可以思考和试图理解这个群体的心理
其中《蝴蝶的记号》被改变为影视作品,豆瓣评分7.6,好于74%的同性片。原著小说的故事和《盐的代价》颇有相似,讲述已婚女人与初熟女孩儿之间的情愫,最终以放弃现有生活,完成自我认同与实现为结局,无法评论悲喜。
所以我眼中面向大众的同性文学作品
它有一个承担责任的选择
相比百合小说的娱乐自high性
它应该是一个窗口
深度的、细致的、抽丝剥茧般的去呈现这个世界
不过于悲观,不盲目乐观
呈现的现实的标准就是——准确
电影《看不见的世界》序号003影视作品
这部分我想以一段话作为起始:
如果你愿意把目光放低一寸,就不可能看不见这个看似平坦的世界中的巨大鸿沟:另一些人生活在沉重的现实引力之下,过着难以想象的生活。
国内认真的同性影视作品太少
擦边圈钱搞噱头的太多
不要脸程度令人发指 一手擦两边,搞姬又卖腐而认真做的,
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目光放得偏高
这里有一个幸存者谬误
这个被驳斥的逻辑谬误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这东西的别名有很多,比如“沉默的数据”、“死人不会说话”等等。——来自度娘
国内我们看到蔡康永、邱晨、思达
以及同性社交APP主页上的人生赢家
远一点国外的米帅、苹果CEO库克…
啊同性恋好优秀啊,这普遍吗?
并不啊
只有他们那么优秀了才被人们看到
实际情况是:
2015年的数据所以要仰望主页上一千人的光鲜亮丽
还是正确看待千万人的默默生活?
我欣赏几个同性恋交友APP的尝试
它们真的是在致力于为LGBT群体做些事
比如热拉,lesdo
但我也要说,它们出的影视挺尴尬的
看的高,做的窄
在此我以今年引发热议的《错了性别不错爱》为例:
这片子在我获得信息的渠道上来看
是苛责大于表扬的
起初我也站在苛责的那一方
大多数人苛责的是T那一方过于男性化
片子就像
同性恋的瓶,装着异性恋的酒
T:TomBoy假小子,指女同性恋中偏中性的一方(攻)
P:婆,指偏阴柔的那一方(受)
H:不分攻受
笔者注:还存在爷T娘T,爷P娘P的划分,字面上理解就行
在我看来这些划分是无聊的,无用的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没有一个固定的模板
女孩就要女性化,小gay就要娘娘腔
这是一个暴君般的刻板印象
这部网剧的“窄”就在于
它只呈现了一种生活方式
恰恰在舆论的推动下不断夸大
让这种方式先入为主,变成了“噢,同性恋是这样的”刻板印象
(最多的舆论就是:帅弯了
我只能微微一笑,腹诽:你弯一个我看看啊)
我们只能期待各种类型的生活方式
拓宽人们的眼界
而那些声称
【女同性恋就应该是两个长发飘飘的软妹】的人们
这难道不是对其他存在方式的一种歧视吗?
敲黑板!强调两个字——尊重
说完窄,再来说它的“高”
两点:人设高,女性高
女性的高,建立在丑化男性角色上
人设的高,在于高颜值,精英,人尖儿
不止本片,大多数套路都是这样的
总裁,高管,名模……
男生啥也不是,帅都没有女生帅
这么玩儿,让人很辛苦啊
广大单身男同胞压力很大
千万无闻的同性恋者压力很大
它传达的价值观很粗暴:
你要美,要优秀,要有财
才能有爱
然而更多的人,连做自己都很难
更不要提尴尬的广告植入
尴尬的台词演技
这些都可以理解,商业嘛,业余演员嘛
(我觉得热拉APP的《热拉帮》、《如果花会说话》还比较有诚意)
所以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同性恋作品?
谈这个很无力,因为目前是很难做到的
但还是要说,这个窄众且存活艰难的市场
需要一股清流,需要真正振奋人心的东西
我喜欢国外的《卡罗尔》、《阿黛尔的生活》、《看不见的世界》、《拉字至上》…
还有同性元素运用的恰到好处的《指匠情挑》、《小姐》…
国内我只喜欢一部名不见经传的《彼时曾相伴》
我要把那段老生常谈的话拎出来了:
柴静在《看见》中写道:“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受同性恋者?因为我们的文化里,把生育当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爱情,应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态度,而不是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反应 。”
所以,不要太高,也不要太窄,不要把一个向往岁月静好的人逼到一个必须优秀的死角,不要以【XXX样的XXX才是真正的XXX】限制每个人做自己的自由。作品需要的是——共情,不是同性恋群体的自high,是触动所有人的爱与被爱。
展示“爱与被爱”的本真形态
和让每一个人动容的原始情感
没有霸道总裁,没有套路满满
没有什么始于颜值
只是人生海海我遇见了你
并勇敢地爱上了你
那么,选个好本子,讲个符合现实的好故事,别丑化男性同胞,演技什么的,不会苛责的。既然选择了面对公众,这些作品在上市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多一层思考?这究竟会为这个群体带来什么?“同性恋”是你们的噱头,旗号,擦边吸金的工具;是你们口中的另一类人群,是一个议题,研究对象;但也是几千万人每天要面临的拳拳到肉的真实生活啊!
我不想看到自己被消费,被误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