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相关部委的“医保控费、严控药占比、严控医院费用增幅、两票制、零差价等组合政策下。同时新药研发的大周期和大风险,把很多处方药企挤兑到大健康领域。
大健康领域业内曾普遍认为,特医食品将是继药品、器械之后的大健康领域的第三片蓝海,该行业也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然而现实是,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消费者,对于特医食品的认知都有待进一步发掘。CFDA批准为药品的肠外营养输液批准的文号统计,包括国产和进口在内,可以作为肠外营养输液的批准文号总共有2731个。被批准为肠内营养药品的批准文号,目前只有59个。同样是营养支持,药品类可以报销,而口服的食品类则要患者自己买单,如何进行自有竞争。
特医时代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简称特医食品),是介于普通食品和药品之间的一类特殊状态下食用的食品,它不具备针对某种疾病的治疗效果,但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为疾病的治疗和恢复健康提供良好的基础。专家预计,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加速”,中国或将拥有全球最大的特医食品消费市场。
特医食品与蓝帽子保健品不同,特医食品是针对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其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的特殊营养,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2016年7月1日,《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以来。未来5-10年特医食品市场将超过6000亿元规模,雀巢、美赞臣、贝因美等纯食品企业也纷纷进军特医食品领域。
贝因美众多业内人士误认为:临床医生对于特医食品的医院推广起到关键性作用。但实际推进中,已遇到了巨大阻力困难。针对医生,进行医生教育,对象是营养科医生或具体某病种科室医生。但不论走哪个途径,现实中都表现出极大的困难度,因为特医食品没有“药准字号”。特医食品的推广方向,可以像药品法规那样分为处方药和OTC药,将支付层面分为报销和自费。但决定产品业务成功的往往并不是商业模式,而是市场需求。
OTC简单的把产品营销寄托在专科医生的认可,或是营养科的认可,也或者像做蓝帽子保健品,去让消费者认可的单向思维,都已经过时了。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下,信息的传播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即使是典型药品营销模式中的处方药,门诊医生给患者下了处方,患者也可以瞬间用智能手机检索到药品相关信息,自主决定是不是取药。网络上,关于疾病和健康话题的讨论也经常成为热点。《我不是药神》更是把医药这样的晦涩主题,尽情文化了一把,30多亿票房,估计医药题材的娱乐大片也开始闪亮登场喽。
我不是药神即使五百强的处方药大药企,也已经非常重视大众媒体,尤其在自媒体上和大众的活动中,做“品牌”塑造。品牌建设肯定是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的。品牌企业的非品牌产品有没有“品牌”?在医院的推广终究会发现,只有强势的产品品牌,并没有强势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还不完全是一回事儿,即使是国际大企业开发“特医食品”这块处女地,也需要从头再来。
2016年的医药企业网络影响力调查,在吸引关注方面领先的是诺和诺德公司,在2016年的最后一次调查中排名第一,其社交关注度增长了13%。Facebook上最吸引人的帖子包括:礼来公司关于为了节省胰岛素花费在线项目的帖子;诺和诺德关于糖尿病人低碳足迹项目的信息;勃林格殷格翰对脑科学关注周的努力;拜尔公司从屋顶上俯拍其logo的360度全景视野图。国内大部分企业在自媒体上曝光最多的,还是招商信息,烦人无趣。
特素生物特素生物的企业定位是医院特需主食中心厨房,产品都是以“医院定制”为中心,以住院患者的“康复”需求为中心,结合传统食材,利用主食芯片3D打印技术,形成好吃的“特需主食”。特素项目一期母厂投资超过5亿元,开发了智能工厂化的主食芯片3D打印智造设备群和十余种定制主食,待开发产品80余种,满足糖尿病、肾病、肝病、术后等住院患者的特需主食需要,特素生物还会在设备优化、新产品研发、建设各地生产基地方面预计投入60亿元。
主食芯片3D打印智造设备医院市场是个生态系统,需要顺势而为。比如一个大三甲医院周的小卖部,一天10000门诊量,平均接待30000-50000人,一人一天买一瓶水,一年卖水3600万!毛利1800万!其实比普通卖小药的豆挣钱多了。医院营养科往往会分管院内食堂,为住院患者提供营养可口的一日三餐,即使食堂外包,营养科也要管理患者特餐。营养科产品不需要走医院招标采购,不受两票制影响,不受0差价影响,同时在医院的围墙内,更会是少有的超越小卖部的更大掘金机会。
特素主食会是大批传统医药代表职业转型的工具和平台!特素不需要进药房,不需要走药事会,进医院食堂,专业和阳光的做临床学术推广。特素主食的医院货款回款极佳,相比于药品账期,食品在医院的回款全国都非常好。哪家医院也不会敢食堂送大米和蔬菜的供应商压半年款,否则不光患者没得吃,连医生都没得吃。特素主食产品都是月结、半月结甚至现结。特素主食不是药品,不需要走医院招标采购,可以光明正大进医院,再也不用担心被拒之门外,特素是医院给患者升级一日三餐主食消费的服务工具。
特医食品企业,大部分都有硬伤:厂家的产品基本同质化竞争状态,红海竞争!大家成分和剂型都一样,谁也没比谁强那去,最终就只拼品牌?医院产品没有企业品牌,只有销量大的产品有产品品牌。相比外企巨头深耕药字号的营养产品多年,国内仿制类特医食品并没有市场基础。真正的产品力就是研发力,定制力。疾病需要什么,医生需要什么就要研发什么,而不是生产出来以后再硬推销。
特素主食可以满足患者的特定需求,是营养科给患者的服务工具,是医院食堂的新服务。例如针对糖尿病患者,原来食堂只能提供口感很差的糙米。特素生物出品的降特™作为糖尿病患者的特需主食,既可以满足患者对餐后血糖控制的需求,同时又有优良的口感,是糖尿病患者住院的最佳主食。降特™含有30%的抗性淀粉,参照α糖苷酶抑制剂的原理设计,吃100g米,只吸收70g淀粉,在抗性淀粉、膳食纤维和多酚类物质的作用下,这70g淀粉的吸收过程也会变得缓释,使餐后血糖平缓,降低餐后高血糖峰值对靶器官的损害,也能遏制糖耐量损伤状态的发展进程。
降特 特素特医食品“特医食品很骨感,特素生物很丰满。满足患者需求,解决医患问题、提升医院服务水平的特素产品才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