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分工与贸易》5:金融危机的逻辑

来源:哗拓教育

对于不明就里的人来说,金融在国家经济中的好处好像不是显然的,但是金融的“害处”则是比较明显的。比如说,从1850年至今,美国发生的所有经济衰退,除了两次是石油危机之外,都是由金融危机引起。所以有些人视金融如猛虎。中国股市至今不允许卖空、没有期权交易,而且还有“涨停”、“跌停”这种幼稚的设定 — 事实上任何一个数学家都会告诉你,卖空和期权能*增加*股市的稳定性!

那金融危机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弄一个简单的经济体,让生产者和消费者都量入为出,老老实实地工作和交易,回归最基本的供求关系呢?

世界上之所以存在“经济周期” — 包括增长、衰退甚至危机 — 就是因为经济生活中多了一个叫金融的东西。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互动导致了经济周期。这一讲我们来说说金融危机的逻辑。

1. 金融中介的作用

世界上为什么非得要有银行呢?银行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转换风险,一个是转换期限。

比如现在你有一个很好的商业机会,你想办一个公司,但是你没有钱。而与此同时,有很多人手里有余钱没处花。如果双方都这么干着急,这个经济显然是低效率的。最好的办法是你向手里有余钱的人借钱办公司,等公司做大赚了钱之后,再把钱还给他们,还给利息,大家皆大欢喜。或者你也可以干脆让有余钱的人入股,他们只负责投资,你负责经营,将来赚了钱大家分红。这样一来,钱作为一种资源,就不会闲置了。

理论上是可以这么做,但是实际上很难做。因为这里面有风险问题和时间问题。

对手里有余钱的人来说,钱闲着也是闲着,借出去收点利息或者投资入股都挺好,但是他有两个要求。他希望用钱的时候能随时把钱取出来,他还希望这件事的风险越低越好。这叫高流动性、低风险。

而对于想要借钱做事的人来说,他的要求正好相反。他希望借到的这笔钱可以分成15年甚至30年来还,不能说公司刚开起来债主就把钱要回去了。他还希望做一些比较冒险的项目,毕竟高风险才有高回报 — 最好万一生意失败还可以申请破产,这笔钱就不用还了。

股份制也有类似的问题。有余钱的个人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去分析一家公司的风险如何、能给多少回报。我怎么信任这个企业呢?万一他们拿了钱跑路怎么办?

因为双方要求的根本矛盾,个人直接投资或者借钱给公司是不太可行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金融中介,最简单的就是银行。

银行可以转换期限。每个人在银行存钱都是短期的,最多也就是个三年定期。但是因为存钱的人很多,任何时候来取钱的都只是一小部分人,银行就可以确保长期有钱,它就可以给企业长期投钱。

银行还可以转换风险。因为银行手里有很多存款,它可以同时投很多项目。那么即使有些项目失败了,只要绝大部分项目是成功的,银行收回的利息就足以弥补失败的项目。而且因为银行是专业管理资金的,投资数额大,它就完全有耐心和能力去分析每个企业值不值得投、风险有多大,它还可以时刻监督那些企业。

这就是金融机构的作用。其实这些道理都是常识,但我们讲这些是为了引出最关键的一点:声望。

对金融机构来说,声望是无比重要的。只有你这个机构有声望,储户才能相信你,才愿意把钱交给你管理,你才有钱去做投资。

好,这样一来,国家经济生活就多了金融机构的声望这么一个维度。为了把社会闲散资金利用起来,我们必须要有金融机构。而金融机构必须要有声望。

可是声望这个维度,使得金融机构天生就是脆弱的。

2. 金融周期是怎么回事

有个经济学家叫海曼·明斯基(Hyman Philip Minsky),他1996年就去世了,但是最近在中国突然很有名,因为很多人在谈论“明斯基时刻”。

简单地说,明斯基时刻就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那一刻。明斯基对经济周期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解释,总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叫避险金融。这时候金融机构的声望比较低,储户不愿意把钱存银行,银行就必须得采取非常稳的姿态,专门投一些风险低的项目。

第二阶段叫投机金融。到这个阶段,银行的声望变得比较好,收到的存款增加,就会去投一些更长期、风险更大的项目。

第三阶段叫庞氏金融。“庞氏”就是所谓“庞氏骗局”的意思。这时候,银行获得了超出真实实力的声望,老百姓特别相信银行,非常愿意把钱存进来。银行手里钱太多了什么都想投,就会投一些风险非常高的项目。

明斯基认为这三个阶段总是按照顺序循环发生。一开始声望低,银行的投资很稳健,成功率也高;成功率高了,声望就变高,老百姓更愿意存钱;银行收到的存款增加,就会更大胆地开始投资一些风险更高的项目。等到风险越来越高,储户资金已经用的差不多了,庞氏游戏快要玩不下去了,就是明斯基时刻。接下来投资项目崩盘,银行声望下跌,没有资金投项目,经济进入衰退。然后是新一轮循环。

而这个循环不是匀速发生的 — 声望上升比较慢,下跌的速度则非常快。

明斯基信贷周期曲线

这个简单理论能说明一些问题。克林考虑到银行和公司之间的互动,对此还有一个补充。克林认为金融机构本身会延长经济衰退的持续时间。

这是因为银行要给公司投钱,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来建立信任关系。前一轮危机导致大量老关系的公司倒闭,而新冒出来的公司,因为不能立即和银行建立信任关系,不会马上得到投资。这样就必须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让市场恢复景气。

所以我们看到的经济周期曲线,总是缓慢的上升伴随一个突然的下跌!

3. 好消息引发的危机

明斯基这个周期理论是假设人们有钱总会投出去,经济自发地就会慢慢变好。但是考察真实世界,经济繁荣 — 反过来也可以叫“经济泡沫” — 并不是这么无缘无故自然发生的,每次都会有一些特别的理由。

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基于明斯基的周期,提出一个更精细的模型。克林非常赞赏这个模型,因为其中考虑了社会分工结构的变化。金德尔伯格把它称之为从疯狂到崩溃的周期。

在金德尔伯格这个模型看来,金融危机其实是由“好消息”引发的。

好消息可以是美国打赢了一场战争,更可能是一次关键的技术进步,反正它会让社会产生乐观的情绪。人们普遍预期将会迎来经济高速增长,金融机构愿意投钱消费者也愿意花钱,各种公司纷纷开办起来,结果就是经济真的高速增长了。

但是这种增长里面有泡沫。人们以为自己都更有钱了,过度的消费和投资就会导致一些本该被淘汰的工作没有被淘汰,本该被裁掉的员工没有被裁,这就推迟了正常的劳动分工变化。而等到投资持续不下去、泡沫破裂的时候,这些人积累到一起突然同时失业,结果就会是长期的就业低迷。

比如说1920年代,美国刚刚打赢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时因为发动机技术的进步,带来汽车和农用机械的流行,整个社会非常乐观,经济进入大繁荣。

按理说,技术进步应该导致社会劳动分工的大调整。农业机械化了,传统上需要用很多人干的活,现在用少数人就能干好,那就应该有很多蓝领失业才对。但是新技术刚出来的时候人们看到的都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更有钱了,社会上还出现了一些专门为富人服务的新工作,这就使得那些该失业的人没有立即失业,社会分工调整被推迟了。

但是调整终将发生。等到大量蓝领工人被机器淘汰而失业的时候,人们才发现原来社会财富没有那么多,那些专门给富人服务的临时性工作也消失了。这就带来了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

当然技术进步的作用并不仅仅是让旧工作消失,新技术也会带来新工作,但是这需要时间。那一轮分工调整带来的新工作主要是在批发业和零售业方面,而这种工作需要至少高中教育的人才能干。

1930年代的美国没有那么多优质人才,这一波分工调整一直到1950年才彻底结束。到这个时候,美国才算真正享受到了机械化带来的繁荣。

我感觉这个过程有点像咱们以前说过的“Hype”曲线 (下图)

“Hype”曲线

新技术出来,一开始人们过分乐观,导致曲线到了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峰,然后泡沫破灭迅速下落,接下来才会出现长期的、真正的增长。

克林说,这样的周期在历史上发生过好几次。2000年前后,因为互联网新技术进步和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崛起,也给美国带来了一波非理性的繁荣,导致2001年发生了一次短暂的金融危机。

2008年那次金融危机也可以说是因为房价上涨这个“好消息”而导致的,只是并不伴随分工调整。

了解了这些理论,我感觉经济周期可以说是金融功效的副作用,而金融危机也可说是好消息的副作用。没有副作用当然更好,但是既然金融中介这么有用,既然技术进步终将带来真正的经济增长,那付出一点代价和阵痛也是值得的。

所以模型要想精细一点,就必须考虑劳动分工。然而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仍然没有意识到分工在经济周期中的重要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