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请来做业务咨询的公司咨询人员大谈社区O2O的广阔前景:这么多细分市场,每个都是上千亿级的,哪怕只是很小一块蛋糕,也足够养活一个企业了。逻辑没错,蛋糕确实够大,前景非常诱人。问题在于,这块蛋糕真的是无主之物吗?如果是,哪里凭空生出的这块蛋糕?如果不是,社区O2O又动了谁的奶酪?
第一个问题,O2O市场是蓝海领域吗?显然不是。社区O2O觊觎的所谓千亿级细分市场,其实是从狮子牙缝里抢肉。我从不否认懒人经济,懒人市场的份额也足够巨大,这个世界绝大多数时候也是由懒人组成的。可是,我们不能就因此认定懒人经济可以主宰一切。O2O本身,就是对于线下资源的上网,是一种资源的调配,说穿了还是一场零和游戏——而非拓展新的蓝海,它紧盯的,就是人们由于懒惰而不愿付出的那部分时间和精力资源转化成的资金。鼓吹社区O2O的人们,又把这种零和游戏包装的更为诱人,诱人的以至于非常简单粗暴。单看他们的描述,你会觉得这个世界是这个样子的:大家都是日进斗金生活富足、追求品质不计成本、人懒心馋四体不勤的宅男宅女,她们整天窝在写字楼和家里,基本生活需求都通过外包服务来完成:外卖、家政、美容美发美甲、洗衣,诸如此类。甚至如果可以,做爱、生育这种事都希望通过APP完成。所以,只要有大数据,有一个有力的平台,有一个体验流畅的APP,对现有资源只要稍微做那么一丢丢整合,您就等着数钱吧。
事实呢?无数平台兴致勃勃斗志昂扬的出发,然后又伤痕累累默默无闻的死去。问题在哪里?虽然失败的企业各有原因,比如定位,比如战略,比如执行,比如资金。可归根结底还在于,这个市场本身就是肥皂泡:可能有那么多的懒人,但真的没那么多的有钱的懒人——事实上,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是有钱人多半都不懒。中产阶级本来就少——得益于房价和教育、医疗的巨额开支,我国的中产阶级似乎更多集中在四十五岁-五十五岁阶段的一部分城市居民以及小部分农村居民——指望他们消费升级来养活一个产业,实在有些痴人说梦。对于广大房奴车奴卡奴孩奴养老奴来说,你不补贴我钱我干嘛还要用你?都想赚我的钱,我还不知道从哪赚钱呢!收入决定支出,可支配收入决定消费习惯,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电商是把贵东西往便宜了卖、把远东西往近了卖(得益于快递),所以能改变消费习惯;而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便宜东西往贵了卖的O2O,在没了补贴刺激之后能改变消费习惯,才真的是人类历史上的咄咄怪事。
第二个问题,平台的繁荣,等于商业模式的成功吗?“成功=平台+流量”理念大行其道,各种不断涌现的平台抢夺有限的实体资源,必然会造成虚假繁荣,影响顾客体验。随便搜索“社区O2O”,就能得出一大堆名目各异、花样繁多、辞藻华丽、前景诱人的平台们来,而且每天每时每刻似乎都有新的平台在上线。动辄布局全国多少城市、整合多少资源,一副财大气足兵强马壮的样子。真的这样吗?众所周知,一定区域内,居民是基本稳定的,意味着需求量是稳定的。便利店也好餐饮店也好乃至服务门店也好,都有一定的数量在那里,不可能剧增也不可能剧减,这意味着供给量也是稳定的。供给和需求都稳定的前提下,新涌现的平台需要的业务从哪里来?用脚趾头也能想到:从别人那里抢啊。凭什么抢?补贴啊。没有补贴怎么办?死啊。
竞争的结果就是,大家只能把这些业已加入别的平台的实体门店反复拉入自己的怀抱,通过补贴把已经被教育的很刁钻的顾客聚拢来,然后等补贴结束、钱烧光后,无奈的选择上吊或者跳楼。有趣的是,在开实体店的时候大家都头头是道的讨论布局、总量、排他区域,一到上平台就不管不顾了。毫不客气的说,这就像你家门口突然开了好多农贸市场,让这些卖菜的小贩分身乏术。以最简单的电商为前车之鉴,很多人在开了淘宝之后又上了天猫,然后还搞了微商和公众号,还有微博营销,但到最后,总会放弃一些,只专心打理最赚钱的那个。对于社区O2O而言,做平台的是不是应该想一下:这些店大多都是小本生意,在线下实体店需要打理的情况下,能有多少精力兼顾这些平台?如果有所侧重,那么对于非侧重的平台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自然是因为门店对顾客响应乏力而导致口碑下降、装机量下滑,久而久之,平台只有死路一条。毫不客气的说,这种平台起一批死一批,纯属炮灰。而当有一天这些便利店餐馆们觉得:“妈蛋,老子费劲巴拉又是抠手机又是敲电脑,忙活半天也没个显著改善,还不如多做好服务多改善门店消费体验呢”的时候,O2O就彻底死了。
第三个问题,不烧钱的情况下,还能怎样争取消费者的注意力?毫不客气的说,互联网+时代是人类注意力最为涣散、耐心最差的时代。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零售服务业先后经历了三次大变革时代,即生产驱动时代(18750-1950)、营销驱动时代(1950-2000前后)、消费驱动时代(2000-至今)。有人说,第四次变革已然来临,就是“注意力驱动时代(2012-至今)”。注意力有没有重要到成为消费驱动暂且不说,但就眼下而言,各种信息泛滥成灾的情况下,如何攫取消费者日益涣散的注意力、如何维系消费者日益削减的注意力,成为各类商家头疼的话题。
不得不说,烧钱是个高效的方法,简单粗暴、直接有力。如果往远点说,从360免费杀毒(企业补贴)开始进入隐性补贴时代,到当年滴滴快滴大战,乃至这两年的红包满天,补贴越来越肆无忌惮。对消费者来说,这当然好,飞来横财嘛。可对于商家来说,这意味着前期投入几乎成几何级增长,创业之前先填大坑。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行业门槛越来越高——君不见BAT们看到大家杀的筋疲力尽后,微微一笑盛装入场了么?对于O2O而言,这似乎是一个光明的开始,但更是一个悲怆的结束,一个草根创业时代的结束。一般公司,谁烧的BAT?谁又敢跟BAT去烧呢?当被整合资源不愿意拿钱出来给平台烧,当平台自己没有足够的钱烧,那整个业务就像一壶不开的茶水,1℃和99℃没什么分别。
硅谷“创投之父”彼得•蒂尔这样看待中国O2O的火爆,“如果创业者把自己的公司贴上O2O之类的热词做标签,我在投资时会持谨慎态度”。我没有他这么高深的见解,我只是觉得:把低频需求硬生生往高频需求上引导,把刚性需求硬要往弹性需求上引导,所付出的成本和所赚取的利润肯定不成正比。而如果传统行业多走两步,这个所谓的千亿元大市场立刻就灰飞烟灭了——因为它们本来就不曾真的存在过。沃尔玛家乐福7-11们一定在窃笑:折腾吧,等你们折腾完了,我们好割麦子。